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958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冲刺卷2

高考模拟冲刺卷

(二)

史(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左传·哀公二年》载:

晋国大夫赵鞅在与范氏、中行氏的战斗中,对属下的军队说: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这段材料说明(  )

A.县的地位比郡重要

B.分封制度受到郡县制的冲击

C.郡县制的普遍设立

D.等级制度受到军功制的冲击

2.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六朝忠臣无殉节者》称:

“盖自汉魏易姓以来,胜国之臣,即为兴朝佐命,久已习为固然。

其视国家禅代,一若无与于己,而转借为迁官受赏之资。

故偶有一二耆旧,不忍遽(jù骤然)背故君者,即已啧啧人口,不必其以身殉也。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儒学危机,君臣观念淡化

B.分裂割据,政权交替迅速

C.民族融合,戎狄文化影响

D.政局动荡,人们无暇自顾

3.元人虞集《道园学古录》载: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这表明(  )

A.行省独立于中书省管辖之外

B.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C.行省与中书省具有平等关系

D.行省和中书省没有隶属关系

4.苏格拉底说:

“真正的教育,不管它到底是什么,必然具有相互之间以及与受他们保护的人之间使他们的关系文明化、人性化的作用。

”这反映在希腊(  )

A.注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B.公民均可得到良好教育

C.重视培养公民道德素质D.美德与知识来源于教育

5.16世纪末时,葡萄牙的人口不过100万,国土面积不过9万多平方公里,但却以自己的实力称霸全球。

促使葡萄牙走向好望角,走向印度,走向大西洋彼岸,从而开启全球化之先的首要因素是(  )

A.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环境

B.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D.殖民探险成为举国一致的要求

6.美国早期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伊利·泊克说:

“我们的肤色不同,我们的宗教信仰不同,我们的能力不同,我们的背景可能也不同。

那么我们的共同点何在?

是什么让我们都成为美国人?

是一个观念。

”这个“观念”是(  )

A.生而平等B.民主共和

C.自由冒险D.上帝子民

7.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袁克定说:

“中国的东邻日本,奉天皇为神权;西面的英、俄,也以帝国为根本制度。

中国地广人众,位于日、英、俄之间,离合众共和的美国则很远。

美国人断然不能远渡重洋,来作中国的强援。

如今中国的共和制度刚刚建立,执政者多为帝国旧臣,而革命分子势力脆弱。

以袁大总统的威望,一变民国为帝国,变总统为皇帝,这正是英、日、俄各国的愿望。

德国誓以全力襄助此事!

”袁克定大喜过望,回国后即转述于袁世凯,极力怂恿称帝之事。

这则材料说明(  )

A.德国支持袁世凯称皇帝

B.袁世凯极力获取西方列强支持

C.德国意图借此谋取利益

D.英、俄、日均支持袁世凯称帝

8.“正如历史研究已经证实的,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工业产品对于由小农经济支配的中国市场而言,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竞争力……英国打开中国大门所依赖的并非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只能是大炮和鸦片。

”以上材料表明,真正摧毁了中国以小农为主体的经济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B.市场公平竞争的破坏

C.市场经济的快速扩张D.物美价廉的商品冲击

9.下图为“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比”(截至1951年),该图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主旨是(  )

A.变西欧为其商品市场B.注重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C.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D.控制欧洲和对抗苏联

10.厉以宁在《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中说:

“说资本主义没有改变,是就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而言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各国远未退出历史舞台。

说资本主义改变了,是就资本主义从刚性体制向弹性体制转变而言的,20世纪后半期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同于工业化前期甚至工业化中期的资本主义了。

”从中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资本主义的弹性体制下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B.资本主义制度弹性体制下实行混合市场经济体制

C.资本主义刚性体制下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并存

D.资本主义体制转换的标志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11.1946年2月,当国共两党及其他各党派在重庆签订一个基本方案后,美国特使马歇尔致词:

“此协定为中国之希望。

我相信其将不为少数顽固分子所污损,盖此少数顽固分子,自私自利,即摧毁中国大多数人民所渴望之和平及繁荣生存权利而不顾也。

”材料表明(  )

A.美国此时不希望中国内战

B.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纲领

C.美国秉持不偏不倚立场

D.中国和平面临顽固分子威胁

12.下图为1958年吉林某地“大炼钢铁”的场面。

它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B.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C.“大跃进”的盲目性D.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齐)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摘编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具备,国之危也。

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摘编自《商君书·农战》

材料三 惟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

“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què诚实),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曰: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

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

罢之,不便也。

材料四 在任何一个国家,减少工匠及制造业工人,就会缩小国内市场,即原生产物的最重要市场,因而就会进一步妨害农业。

所以,为了增进农业而特别重视农业,并主张对制造业及国外贸易加以限制的那些学说,其作用都和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并且间接妨害他们所要促进的那一种产业。

就这一点说,其矛盾也许比重商主义还要大。

重商主义为了鼓励制造业及国外贸易,而不鼓励农业,虽使社会资本一部分离去较有利益的产业,而支持较少利益的产业,但实际上,总算鼓励了它所要促进的产业。

反之,重农学派的学说,却归根到底实际上妨害了它们所爱护的产业。

这样看来,任何一种学说,如要特别鼓励特定产业,违反自然趋势,把社会上过大一部分的资本投入这种产业,或要特别限制特定产业,违反自然趋势,强迫一部分原来要投在这种产业上的资本离去这种产业,那实际上都和它所要促进的大目的背道而驰。

那只能阻碍,而不能促进社会走向富强的发展;只能减少,而不能增加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两种经济思想。

在齐国和秦国,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为什么都获得了成功,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8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商业政策的变化及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并简析其原因。

(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的经济理论,并揭示它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区别。

(8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18世纪末期,中国与欧洲一样,都面临着以木材短缺为首的生态危机,但是,中国与西方克服这种生态危机的办法却是不同的,西方采用的克服生态危机的办法,一个是“向下”(掘煤),一个是“向外”(掠夺美洲殖民地资源),西方世界通过这样两个方式来应对生态危机,一方面造成了工业革命,造成了矿产能源对于日照能源的替代,而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野蛮的殖民主义和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与掠夺,资本主义最大的后果就是前所未有地破坏了地球生态,导致了种族灭绝式的殖民战争——这是此前任何一种人类文明也没能做到的。

总的来说,中国克服生态危机的方式与西方是不同的,即主要是通过劳动的密集型(充分组织,调动人力资源)、通过贸易的中继等方式,以节约自然资源的方式来面对生态危机。

……正是中华帝国这种傲视周边一切竞争对手的强大,中国长期的战略优势,一方面使得中国和亚洲保持着400年的和平,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没有必要”通过欧洲那种“以战养战”的方式(即以战争的方式掠夺资本和资源,又通过掠夺资源和资本不断发动战争)寻求生存和发展

——摘编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评析材料中关于克服生态危机的方式。

(26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方式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及解析

1.【解析】 《左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此材料中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度濒临崩溃。

由“克敌者,上大夫受县”等信息可见军功授爵现象的出现,说明传统宗法基础上的等级制度受到挑战。

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2.【解析】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吴、东晋、宋、齐、梁、陈。

这一时期恰是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大分裂、战乱频仍之际,佛道兴起,传统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君臣纲常思想日益淡化,这是出现材料中反映现象的思想根源。

【答案】 A

3.【解析】 由材料中“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可知,行省乃中书省的分支、外派机构,二者是隶属关系。

因此正确选项应为B。

【答案】 B

4.【解析】 材料中反映苏格拉底对教育的主要任务的探讨: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个文明人,在与他人相处中,保持关系的文明化和人性化。

这反映出苏格拉底重视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

【答案】 C

5.【解析】 题目考查支撑葡萄牙这个小国最早得以远航的首要因素。

此时葡萄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微弱,相反封建王权强大,故C项错;A、B两项是条件,但非葡萄牙独具的,不能说明葡萄牙为何能早于西班牙远航,用排除法可得正确选项为D。

【答案】 D

6.【解析】 材料中美国早期的黑人民权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冲破美国固有的种族歧视,追求黑人享有与白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力,其主要思想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因此正确选项应为A。

【答案】 A

7.【解析】 此题中“说明”的设问旨在考查考生对德国皇帝实质目的的准确理解。

德国皇帝在袁世凯称帝亟待支持之际假以“全力襄助”的空头许诺,反映其根本目的在于借此拉近德国同中国最高实权人物的关系,使德国未来能够巩固并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A项只是现象,B项脱离了材料核心意思,D项只是德国皇帝的托词,并不能说明三国的真正意图。

故正确选项应为C。

【答案】 C

8.【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

英国工业革命后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但在中英正常的商业贸易中,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处于严重入超局面。

恰如材料所言:

“英国打开中国大门所依赖的……只能是大炮和鸦片”,即以战争和鸦片走私等非常手段破坏中英间正常的市场竞争。

故选B。

【答案】 B

9.【解析】 材料显示时间截至1951年,而刚刚经历二战的西欧正处于战后社会重建和民生困顿之际,据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比示意图可以看出,占比达到近62%的资金也主要用于购买粮食、燃料等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和用于灾后重建的原料和半制成品。

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的主旨在于C项,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C

10.【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在于“资本主义从刚性体制向弹性体制转变”、“20世纪后半期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同于工业化前期”等。

工业革命后,西方确立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刚性的市场经济体制,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美国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更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施,资本主义进入到弹性的国家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故正确选项应为B。

【答案】 B

11.【解析】 由马歇尔“相信其将不为少数顽固分子所污损”可以判断此时美国也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

但材料中所说的和平方案是中共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共同达成的,并非国共两党单独和谈的成果,故B项错;美国本意上还是支持蒋介石政府掌握中国政权,在国共间不可能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故C项错;D项偏离材料核心意思。

【答案】 A

12.【解析】 图片反映了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群众积极参与高炉生产的场景。

图中群众广建高炉、土法上马、大炼钢铁,恰恰说明了群众的建设热情,并不能否定当时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故A项错;B项图片中没有直接信息支持;“大跃进”的确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具有盲目性,但材料不能直接反映,故项C错。

【答案】 D

13.【解析】 此题以战国至西汉时期古代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演变,以及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与西方近代经济政策的对比研究为主要背景设置命题情境,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经济政策实施、演变的理解及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对东西方不同经济政策的对比认识,总体难度适中。

(1)问,两种经济思想分别据材料一、二概括即可,比较简单。

各自成功的原因则要结合齐国和秦国所处不同地域及其所决定的的主要经济类型等特殊性进行思考。

历史经验的总结当然要从因地制宜制定适合的经济政策角度进行思考。

(2)问,据“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并结合汉武帝时期商业政策的有关史实,可以概括汉武帝时期在打击私商的同时转而实行官营工商业。

这也引发了与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冲突,由“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末盛则本亏”等语可见一斑。

冲突原因的分析,由“治人之道……广道德之端,抑末利开仁义”等语可判断出贤良文学主要是儒家学者的代表,而儒家学者的治国思想多集中于道德人伦,对经济改革并不擅长。

第(3)问,首先据“在任何国家,减少工匠及制造业工人,就会缩小国内市场……因而就会进一步妨害农业”、“特别鼓励特定产业,违反自然趋势……或特别限制特定产业……实际上……只能阻碍,而不是社会走向富强的发展”等材料概括文中经济理论: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自然趋势,相反会缩小国内市场而妨碍农业发展,因此违反自然趋势、特别鼓励特定产业的重商主义和重农抑商都不可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

进而结合所学进行评论:

文中观点是合理的。

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来看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尤其近代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严重阻碍,同时富商巨贾被迫大量投资于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进一步破坏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答案】 

(1)两种经济思想:

材料一重视发展工商渔盐业,材料二重农抑商。

成功的原因:

齐国沿海,有鱼盐之利,适合农工商并举;秦国地处关中,沃野千里,农业落后,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历史经验:

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经济政策,不能千篇一律。

(2)变化:

推行官营工商业,如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等。

冲突:

贤良文学代表了传统观念,认为国家经营工商业是与民争利,败坏了敦厚的风气,使民舍本而逐末。

大夫代表了朝廷的观念,认为官营工商业能内充府库,外实边备。

原因:

儒家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表现在道德人伦方面,经济改革非其所长。

(3)重农学派、重商主义的主张都不可取;不能违反自然趋势;工商业发展支配国内市场,并且有利于农业发展;主张制造业、国外贸易与农业在自然趋势下协调发展。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是对立的,亚当·斯密认为是一致的。

14.【解析】 此题以18世纪末中欧面对同样的以木材短缺为首的生态危机来采取的不同发展道路为切入口,设置命题情境,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提取概括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论证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种:

据材料概括“向下”掘煤和“向外”殖民扩张式的欧洲道路,并结合所学全面、辩证地对其进行评价:

既推动工业化和世界联系,也造成新的生态破坏,并带来侵略和灾难。

第二种:

据材料概括中国密集型劳动和贸易中继的道路,并认识到这种模式虽然节约自然资源,但却阻碍技术创新和工业化发展,造成中国长期的落后。

【评分标准】 

一等(26~2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19~10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9~0分)

①远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 

第一种:

西方方式,一个是“向下”(掘煤),一个是“向外”掠夺资源和资本。

西方采取这种方式克服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于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列国纷争的国情决定的。

一方面促进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另一方面破坏了生态环境,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巨大的灾难,威胁了世界和平。

第二种:

中国方式,通过劳动的密集型(充分调动人力资源)、通过贸易的中继等方式,以节约自然资源的方式来面对生态危机。

中国采取这种方式克服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于18世纪中华帝国傲视周边一切竞争对手的强大、中国长期的战略优势、自然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一方面,尤其是过于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限制了技术革新,另一方面造成中国发展模式的封闭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