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5481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0-2021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

A.青铜器B.甲骨文C.丝绸D.瓷器

3.下图所示内容体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

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的发展B.冶铸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D.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

5.孔子周游列国之时,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政治见解。

他的政治见解是

A.有教无类B.无为而治C.为政以德D.中央集权

6.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

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休养生息的政策B.分封制度的排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D.基层管理的状况

7.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

这项措施

A.促进了北疆和内地的交往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

8.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

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

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

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

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9.下图是一副古代山东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刺史制B.分封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10.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而,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

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是

A.书同文B.焚书坑儒

C.推行“黄老之学”D.独尊儒术

11.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12.如下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13.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

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

这说明孝文帝

A.数典忘祖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C.学习先进文化D.实行“藩汉分治”

14.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

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A.守法精神B.用人唯才C.兼收并蓄D.以民为本

15.结合唐朝前期边疆各族的分布图,判断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是

A.张骞出使西域B.昭君出塞C.文成公主进藏D.玄奘西游

16.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B.加强北部边防

C.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D.巩固隋朝的统治

17.《资治通鉴》载,隋文帝伐陈前,“送玺书暴(陈)帝二十恶;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

据此推断,隋时雕版印刷术

A.尚未得到推广使用B.推动了舆论宣传

C.具有印量大的优势D.产生于北宋之后

18.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

A.郡县制的实行B.刺史制度的推行

C.科举制的创立D.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19.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制度是

A.租调制B.两税法C.租庸调制D.均田制

20.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佛教思想盛行

C.道教有了新发展D.佛教取代儒学的地位

21.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如歌舞125首,球类72首,武艺106首,出游踏青47首,秋千91首,龙舟66首等,并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

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A.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B.士人热衷于竞技活动

C.文化生活世俗化发展趋势D.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性

22.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

这表明

A.唐代各种宗教已经被民众普遍接受B.唐代长安已经被少数民族攻占

C.西域文化对长安有较大影响D.唐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3.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

统一的因素包括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4.下侧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图示表明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权力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25.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这带来的影响有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26.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依然沉重B.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问题

C.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D.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7.宋神宗曾说过: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材料中的“二虏”指的是

A.辽和金B.辽和西夏C.夏和金D.金和元

28.据记载:

“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谢十,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根据材料判断其所描述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A.女真族B.契丹族C.党项族D.蒙古族

29.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B.西湖景色秀丽迷人

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0.《宋史》记载: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31.北宋理学家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思想

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32.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壮大,文学艺术不断成熟。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是

A.唐诗B.宋词C.元杂剧D.明清小说

33.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财产充作军费;到元军大营谈判时,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从容就义.还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问他是

A.张骞B.文天祥C.成吉思汗D.司马迁

34.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

其学习的内容是

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D.雅克萨之战

35.“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

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

”材料评论的是

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D.科举制

36.明太祖告诫其后子孙,“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效率B.造福子孙C.加强皇权D.限制大臣

37.下面疆域结构图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38.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

“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

”他评价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B.崇文抑武政策C.“重本抑末”政策D.休养生息政策

二、非选择题

39.(12分)钱乘旦说:

“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强化对百官的监察,汉武帝增设了司隶校尉和十三部(州)刺史,司隶校尉......主要监察京畿地区......刺史则“以六条问事”,除了一条是监察地方豪强之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高级地方及其家属的不法行为......汉武帝时期的吏治较为清明,与多层次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监察、监督制度有关。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

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写出汉武帝时期负责监察的官职名称。

汉武帝的做法有何积极作用。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初期三省的职能。

分析唐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

(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2分)

 

4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冷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

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

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

(2分)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4分)

 

(3)材料三中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时期创立的?

依据材料三指出后来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C

D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D

C

A

A

C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D

C

B

B

A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A

C

B

B

C

C

D

A

二、非选择题

39.

(1)刺史(1分)加强对百官的监督,使吏治较为清明。

(1分)

(2)职能:

中书省草拟诏令(执行)、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目的: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4分)

(3)措施:

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4分)

(4)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2分)

40.

(1)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诗史。

(2分)

(2)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

“小邑犹藏万家室”。

连续增长。

(4分)

(3)时期:

曹魏(1分)标准:

门第(1分)意义:

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