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5846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8课罗斯福新政学案新人教版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和实施“新政”

1.临危受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形势:

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民主党人罗斯福决心扭转危局。

(2)竞选总统:

1932年罗斯福竞选美国总统。

(3)临危受命:

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

2.实施“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内容

具体措施

作用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银行信用,刺激出口

复兴工业(核心)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调整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社会福利

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立法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等

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二、摆脱危机困境

1.恢复经济:

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1940年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缓和矛盾:

新政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3.深远影响: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易错提醒]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在不改变其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和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

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未触及生产资料私有制。

所以罗斯福新政更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轻巧识记] 罗斯福新政

[概念阐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1.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

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3.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

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材料一]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

……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

——傅任敢译《全国工业复兴法(节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

[教你读史]

“政府制裁和监督”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提示] 政府在发展经济和调节劳资关系等方面的行政干预。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2)材料二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教你读史]

关键信息:

“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指坚持资本主义制度。

[提示]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3)据材料三,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教你读史]

抓住“社会主义”等关键词进行分析。

[提示] 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做法,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

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

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材料一]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

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

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

指出其实质。

[教你读史]

注意此时罗斯福的身份及其“医治”的含义。

从“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中得出实质。

[提示] “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实质:

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的观点?

[教你读史]

抓关键信息:

从“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的角度理解其影响。

[提示] 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摆脱了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实质和作用

1.目的

(1)直接目的:

通过国家干预摆脱经济危机。

(2)根本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作用

(1)积极性:

①渡过危机:

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②维护民主: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

③改变生活:

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④创新体制: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局限性:

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一、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因素

原因

时代潮流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实力

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民主传统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个人努力

罗斯福的个人努力

二、运用多元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题组一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措施

1.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

选A 罗斯福新政规定全国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有利于稳定国内商品价格,减轻农民负担;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使“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故A项正确。

2.罗斯福在美国总统竞选的演讲中说:

“我的愿望是排除革命……既避免激进的革命,又防止保守的革命。

”他就职后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B.实施“新政”干预经济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提倡“新经济”模式

解析:

选B 罗斯福是在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前提下上任的,面对经济危机,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B项正确。

3.到1940年,美国65周岁以上未参加老年保险的人员中,约有200万人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共同帮助,每人每月平均生活津贴20美元。

这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政府实施的(  )

A.《全国工业复兴法》B.《紧急银行法》

C.《公平劳动标准法》D.《社会保险法》

解析:

选D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为复兴工业发展制定的措施;《紧急银行法》是为了恢复银行信用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公平劳动标准法》是为了保障工人利益,限制资本家的剥削,与发放津贴没有关系;材料反映了当时未参加老年保险的老人得到政府的生活津贴,主要得益于《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故D项正确。

4.“罗斯福上台后,短时间内就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立法。

胡佛政府领导下实行的援助农场主、小户人家和工业的小心翼翼的方案,被空前地扩大了,以致面目一新,无从辨认。

”这段话的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  )

A.使美国彻底克服了经济危机

B.使市场经济变成了计划经济

C.与胡佛政府的政策差别不大

D.是对胡佛政府政策的大胆突破

解析:

选D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上台后,对胡佛的政策进行突破性的调整,改变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题组二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5.罗斯福新政推行期间,很多大企业集团和保守派对新政持敌视态度,他们对“大笔开支”“经济狂想”“社会主义改革”极为不满,成立了“美国自由联盟”,号召民众反对新政。

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受到“敌视”的原因是(  )

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违背了工人的利益

C.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D.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解析:

选C 依据材料“罗斯福新政推行期间”“大笔开支”“经济狂想”“社会主义改革”信息可知,罗斯福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很多大企业集团和保守派对新政持敌视态度,故C项正确。

6.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

A.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D.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彻底消除了危机

解析:

选C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33年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其措施(  )

A.增加就业

B.调整企业关系

C.缓和与列强矛盾

D.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竞争力

解析:

选D 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目的是增强美国在世界市场竞争力,故答案选D项。

2.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

1930年

1940年

拖拉机

92万台

156.67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万台

19万台

玉米摘收机

5万台

11万台

A.推行“以工代赈”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解析:

选B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30年至1940年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等工业品不断增加,说明美国的工业在不断恢复与发展,这与罗斯福新政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有密切的关系。

3.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

”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  )

A.关注民生问题B.遏制两极分化

C.削减政府开支D.控制生产规模

解析:

选A 罗斯福认为国家进步的标志是“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对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赈”“救济”等措施,如建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这些都关注了民生问题,故选A项。

4.从1933年5月开始,美国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复苏

B.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

C.只能使美国暂时克服危机

D.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问题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复苏,虽违背了自由竞争原则,但使美国暂时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剩问题。

5.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

”这主要说明了(  )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解析:

选D 材料中“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说明罗斯福想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所以D项符合材料含义。

6.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解析:

选C 依据材料中国家招募众多的人就业,包含社会救济的内容,再结合“资源保护队”的相关内容综合判断,C项正确。

7.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由此说明(  )

A.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B.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C.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D.新政后美国政府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后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8.有的学者指出: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这里“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指它(  )

①完全消除了经济危机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③彻底缓和了社会矛盾 ④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但并没有完全消除,故①③错误。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工人的工资在危机期间下降40%,1932年相当于1900年的水平,20年代曾获得经济大师称号的胡佛,这时被人们称作“饥饿总统”,胡佛总统的前财政部长梅隆说:

“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社会制度在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使由退却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势力毁掉。

——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开创了美国历史的许多“第一次”:

联邦政府承担起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联邦政府第一次保证公民有参加工会的权利;联邦政府第一次制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

——人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材料四 罗斯福新政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也引起了反响。

罗斯福逝世时,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的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

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人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二

(1)材料一胡佛、梅隆对待经济危机的态度如何?

材料二中体现了罗斯福怎样的精神?

(6分)

(2)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用史实说明“联邦政府第一次制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

(6分)

(3)材料四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给罗斯福这样高的评价?

(6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中梅隆的语言分析其态度;从材料二中罗斯福坚定的信念中概括其精神。

(2)问,从材料三中的“第一次”的内容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结合“蓝鹰运动”和所学内容说明“联邦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

第(3)问,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进行评价即可。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经济危机无法遏制,它的发生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进取、改革精神。

(2)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发动了“蓝鹰运动”,凡执行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标准的企业可使用蓝鹰标志,以资鼓励。

(3)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获得一定好处,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