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令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95991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节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传统节令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节令篇.docx

《传统节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节令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节令篇.docx

传统节令篇

传统节令篇

古诗中的节令:

①人日。

正月初七日。

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②上元。

即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③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④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

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

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⑤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例如脍炙人口的《清明》。

⑥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如杜甫《丽人行》中的: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⑦端午。

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⑧七夕。

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如林杰《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⑨中秋。

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⑩重阳。

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

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如杜甫《九日》中所写: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

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

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

“除”意为除旧布新。

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2008年上海卷)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1)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

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评分标准:

关于“初春自然之景”的分析1分,分析“笑”的情感1分;结合清明是扫墓时节进行分析1分,分析“愁”的情感1分。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

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评分标准:

对比手法的内容及作用分析2分;用典手法的内容及作用分析2分)

3、(2005全国2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提示】“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或平易通俗)。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①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②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①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节的崇敬。

②手法:

对比。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开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参考答案】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②,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

农历九月九日。

②归雁横秋:

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

“回

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4分)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2分)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

“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2分)“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

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2分)

(2)(4分)“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

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w.w.w.k.s.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  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  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释:

① 寻尺:

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 箝纸尾:

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③摸床棱:

遇事模棱两端。

⑴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作用?

(4分)

                                                              

⑵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

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⑴反衬手法;(2分)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新来的感慨。

(2分)⑵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

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能指出“笑”中隐含的含义,2分;并能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2分)

8、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①除夜:

除夕夜。

《全唐诗》题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②迢递:

遥远的样子。

三巴:

古巴郡、巴东、巴西总称“三巴”,在今四川东北部。

羁:

寄居外乡。

危:

艰苦。

万里身:

指离家路远。

③孤烛:

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

④骨肉:

谓至亲之人。

僮:

未成年的仆人。

⑤那堪:

哪能经得起。

明日:

第二天。

岁华:

岁序,年华。

【鉴赏问答】

①颔联历来最为人所赞赏,沈德潜称之曰“名俊”。

名者,名句也;俊者,情景真切也。

这是为什么?

【答】①这首诗写出了巴蜀之路的特点和客中除夕夜的特点,看似寻常、平淡的语言,却写出了客中人人共有的感触,充满了异乡飘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义。

【解题指要】解答此题的要著是要了解时代背景,同时也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境遇。

若难以了解,则可从诗中仔细品味,反复琢磨。

②颈联虽然用的是诗中的家常话,但收到的表达效果却非常好,这是为什么?

【答】②诗人用的有诗味、有诗趣的家常话,俗中有雅致,平中有波澜,且化用了前人“孤客亲童仆”,所创造出的意境是全新的,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解题指要】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叫做通俗。

这类诗的极品无俗的痕迹,却有俗的滋味,没有俗的形状,为有俗的神韵,这是雅的极致。

这些道理要懂得。

而用典用得好的自然要创造出新的意境,这是用典的基本常识。

9、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

中秋的晚上。

②地白:

月光满地.冷露:

清冷的露珠。

据说露珠是由月光照射产生的。

③秋思(sì):

秋天的忧思。

也是古乐府琴曲名。

【鉴赏问答】

①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①创造出清幽、淡雅、静谧的境界。

表现出诗人故园、故人之思。

【解题指要】紧紧抓住诗中的关键字是回答这一个问题的要领,如“白”字,写的是月色,“清幽、淡雅”,“无声”则表现出“静谧”。

“望月”自然是抒发了“故园、故人之思。

诗人采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作结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

这样写有何作用?

“落”字可见作者炼字工夫,它好在哪里?

2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

这一结尾显得含蓄委婉,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

【解题指要】怎样理解“不知”是关键,实际上诗人明明已知,却故意说不知,以表现我的“秋思”最为深长。

没有把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自然是含蓄委婉,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而“落”字,则把“虚”的月色变成“实”的,能听到它照在地上的声音。

10、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的好不好?

为什么?

(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1)用的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

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

(2)满腹愁绪,日渐衰老,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让作者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

11、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案: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问:

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案:

A、“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时序交替,触景生情)  B、这两字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语言上炼字炼句)  C、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有哲理意味)  【此为开放性试题,以上ABC三个角度皆可】

1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

马踏春泥半是花。

[注]宇文籍:

作者朋友

(1)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写“马踏春泥半是花”有什么用意?

(3分)

【参考答案】【

(1)前两句采用白描的手法。

(1分)描绘了一幅富足祥和、春意盎然的景象。

(1分)烟水初销,说明绵绵春雨已尽,襄阳城万户居民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人烟阜盛的富足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千万条杨柳一齐飞舞,展露出一片大好春光。

(1分)

(2)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宇文籍这个朋友,渴望与他一同登上大堤欣赏美好春色的感情。

(1分)“马踏春泥半是花”是说襄阳景色美丽,到处都是花。

(1分)作者写这句的意图是用襄阳的美景吸引朋友快来。

(1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

过暮雨、芳尘轻洒。

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

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①欲驾。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

须知此景,古今无价。

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②。

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注】①飚轮:

指御风而行的神车。

②亚:

通“压”,低垂的样子。

(1)指出这首词描写的是中国传统的什么节日,并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4分)

(2)此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的上片赏析。

(4分)

(1)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2分)“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牛郎织女七夕欲飞渡银河相会;“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少女七夕望月穿针,向织女乞巧;“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青年男女选择七夕交换信物,夜半私语。

(以上3点,至少答出1点,2分。

引用了相关的词句但未作说明,1分。

(2)词的上片写暑热已退,黄昏雨后轻洒芳尘,碧天如水,一弯新月出现在远远的天空,是实写;(1分)想象织女乘驾神车飞渡银河,是虚写。

(2分)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七夕清爽宜人、浪漫美好的环境氛围。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