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243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0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

南阳何颗见彧而异之,曰:

“王佐才也。

”中平六年,举孝廉。

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

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每怀匡佐之义。

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

操与语大悦,曰:

“吾子房也。

”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

邈使人谲彧曰:

“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

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

彧谏曰: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热麦约食菱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

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

众多以未可卒制。

彧乃劝操曰: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操从之。

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遂以奇兵破绍。

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

彧曰: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

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遂寝。

操心不能平。

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

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

谥曰敬侯。

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B.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C.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D.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

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

B. 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

《尚书·禹贡》称:

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C. 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画”,有时也喻指“俭朴”。

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

D. 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

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彧富有才学,深得众人赏识。

南阳何颙见到他,称他有“王佐之才”;袁绍对他敬重有加;他投奔曹操,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的策士谋臣。

B. 荀彧胸有谋略,颇有远见卓识。

他怀有匡正之心,选择英明的人去辅助;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胁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

C. 荀彧敏于决断,善于把握局势。

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顿军队做好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建议用奇计破敌,助曹操取得了胜利。

D. 荀彧性格刚直,事主保持忠节。

他从忠贞德义出发,不支持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看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

②“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操乃坚壁持之。

【答案】

(1)A

(2)A

(3)B

(4)①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

②“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

”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解析】【分析】

(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将军”“兖州”“首事”“山东”“此”“天下”“要地”“虏”“熟麦”“食”“谷”“吕布”,虚词“以”“之”“也”“其”“而”“则”,“熟麦”意思是“成熟的麦子”,作“收”的宾语,意思是“抢收成熟的麦子”,为完整动宾结构,其后断开,排除C项;“约”的意思是“节约”,“蓄”的意思是“储存”,“食”和“谷”都是粮食的意思,分别作“约”和“蓄”的宾语,意思是“节食蓄粮”,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资”的意思是“帮助,资助”,“一举”指“军事行动”,“一举”作“资”的宾语,意思是“助军事行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

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

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

句子可以断开为: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故选A。

(2)A项,“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说法错误,上宾之礼用于接待宾客,九宾礼是接待外交使者,两者不同。

故选A。

(3)B项,“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说法错误,原文为“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

众多以未可卒制。

彧乃劝操曰……”,由此可以看出迎皇帝到许都是曹操的想法,荀彧表示支持。

故选B。

(4)①中“因”,趁着;“奉”,奉迎;“以”,连词,表目的;“从”,顺应;“从人望”,顺应百姓(万民)心愿;“秉”,秉持,执;“至”,最大的;“服”,使动用法,使……信服;“致”,招致,网罗;“英俊”,指英才;“致英俊”,网罗英才。

②中的“见”,同“现”,显现,败露;“情见”,情形败露;“竭”,衰竭;“势竭”,声势衰竭;“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判断句,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乃”,于是,就;“坚壁”,指坚守壁垒;“持”;相持(对抗);“之”,代词,代指袁绍;“操乃坚壁持之”,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故答案为:

⑴A;⑵A;⑶B;

⑷①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

②“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

”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荀彧(yù)字文若,颍川颍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

南阳人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异不凡,说:

“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

”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

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

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

荀彧每每有匡正之心。

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

“你是我的张良啊。

”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

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

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

“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

”荀彧知道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

陶谦死,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

荀彧劝谏说:

“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

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

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

”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

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

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

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

“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

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

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

”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

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

“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

”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

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

荀彧说:

“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

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

”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

曹操心里难以平静。

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

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

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

谥为敬侯。

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益柔字胜之。

为人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

补荫至殿中丞。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自泾原贬庆州。

益柔讼之日:

“水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贼。

沪裨将,洙为将军,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为过;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

”出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

上言:

“今考课法区别长吏能否,必明有显状,显状必取其更置兴作大利。

夫小政小善,积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

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

愿参以唐四善,兼取行实,列为三等。

”不行。

熙宁元年,入判度支审院。

诏百官转对,益柔言:

“人君之难,莫大于辨邪正;邪正之辨,莫大于置相。

相之忠邪,百官之贤否也。

若唐高宗之李义甫,明皇之李林甫,德宗之卢杞,宪宗之皇甫镈,帝王之鉴也。

高宗、德宗之昏蒙,固无足论;明皇、宪宗之聪明,乃蔽于二人如此。

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

”意盖指王安石也。

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

尹洙见之日:

“赡而不流,制而不窘,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

”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

   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

司马光尝语人日:

“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

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

”其好学类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B.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C.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D.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补荫,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荫补官员与其它途径出身的官员共同构成了官僚队伍。

B. 转对指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通常每五天一对。

C. 明皇,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与高宗一样都是皇帝死后在太庙被供奉时被称呼的名号。

D. 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益柔明辨是非,敢于直言。

尹洙被贬庆州,王益柔为其辩护,认为刘沪有违君命虽杀之也不为过,但他也认为尹洙不该一味听命于朝廷而不敢行使将军之职。

B. 王益柔尽职尽责,奏除吏弊。

他担任两浙、京东西转运使时,认为当时的官吏考核标准会产生诸多弊端,建言参照唐朝的四善制,依据实绩,分为三个等级。

C. 王益柔以史鉴今,心忧朝政。

他认为人君之难莫大于分辨正邪,他列举前朝佞相蒙蔽朝政、制造祸端的史实,暗谏皇上应谨防当朝宰相王安石以奸说祸政。

D. 王益柔博览群书,致力于学。

尹洙曾盛赞其文章;范仲淹举荐他时因其不善辞赋而请求以策论试之;司马光感叹能读完《资治通鉴》全篇的只有王益柔一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

②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

【答案】

(1)D

(2)C

(3)A

(4)①如果只取其大的政绩而忽略小的政绩,将(导致人们)竞逐名利贪图功劳,恐怕虚名无实的风气一天天兴起。

②以李林甫、皇甫镈二人的平庸,尚且足以招致祸患,更何况是那些用文章表达(宣扬)其奸恶学说的人呢!

【解析】【分析】

(1)先观察选项,断句差别主要在后,利用“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的语意,可先找出选项差别,再推断后文断句位置。

根据“非易帅臣不可”的句式特征,可先排除AB项。

联系前文可知“衍”即“杜衍”,“益”即“王益”,那么“衍使还”前应停顿,后面杜衍“以学术政事荐”的是王益,“知介丘县”的是王益,“荐”和“知”之间应停顿,排除C项。

故选D。

(2)C项里“明皇,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错误。

“明皇”,应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唐玄宗是李隆基的庙号。

故选C。

(3)A项“但他也认为尹洙不该一味听命于朝廷而不敢行使将军之职”表述有误。

王益柔认为尹洙不敢专权而听命于朝廷,这是他不滥用将军之职而尊重朝廷的表现,是在为尹洙申诉,并没有否定尹洙之意。

故选A。

(4)本题①中的“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政绩;“细”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政绩;“图”贪图、谋取;“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将竞利图功”省略句,将使人竞利图功。

②“庸”,指平庸;“犹”,尚且;“致”招致;“况”,何况;“奸说”,不合礼仪的言论,奸恶学说。

把握关键词,对全句顺畅表达即可。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A;⑷①如果只取其大的政绩而忽略小的政绩,将(导致人们)竞逐名利贪图功劳,恐怕虚名无实的风气一天天兴起。

②以李林甫、皇甫镈二人的平庸,尚且足以招致祸患,更何况是那些用文章表达(宣扬)其奸恶学说的人呢!

【点评】⑴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将四个选项对比,确定断句不一样的两处进行比较。

然后利用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

⑵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⑷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

此题要格外注意词类活用。

【附参考译文】

   王益柔,字胜之。

为人刚直崇尚气节,喜好谈论天下大事。

因荫庇入仕,官至殿中丞。

西夏赵元昊叛乱时,王益柔上奏边防选将的策略。

杜衍宣抚河东时,王益柔写信给他说:

“河外兵饷无法筹措,非要换帅臣不可。

”并推荐可胜任的人。

杜衍完成使命回来后,以学术和政事才能推荐王益柔任介丘知县。

尹洙与刘沪在是否在水洛筑城上发生争执,被从泾原贬到庆州。

王益柔为他辩护说:

“水洛只不过是一小屏障,不足以拒敌。

刘沪只是个小裨将,而尹洙是将军,他以天子的命令呼刘沪而不来,就是杀了刘沪也不算过分;但尹洙却不敢专权而听命于朝廷,这是他不滥用将军之职而尊重朝廷。

”王益柔由京官出任两浙、京东西转运使。

上书说:

“今国家考察区别官吏能干与否,都必定要看他是否有明显的功绩政效,而看政状是否显著又势必依据他革旧更新和兴起的有大效益的措施。

其实,小政小善,积累不停,然后才能成其为大善。

如果只取其大政而忽略小政,将导致竞利贪功,恐怕虚名无实的风气一天天兴起。

希望参照唐时的四善制,并依据官吏的实际事迹,列为三个等级。

”此建议没有实行。

熙宁元年,入京任判度支审院。

皇上下诏百官上书言事。

益柔说:

“人君的困难,莫大于分辨正邪;分辨正邪,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宰相。

宰相的忠与邪,也就是百官的贤与不贤。

如唐高宗的宰相李义甫、唐明皇的李林甫、唐德宗的卢杞、唐宪宗的皇甫镈,便是帝王的明鉴。

唐高宗、德宗昏庸蒙昧,固然不足谈论;唐明皇、宪宗聪明睿智,却仍然受二人蒙蔽如此。

以李林甫、皇甫镈二人的庸才,也足以招致祸患,更何况是那些用文章表达其奸恶学说的人呢!

”此意大概是指王安石。

王益柔少时努力好学,博通群书,一日能写数千言的文章。

尹洙见到他后说:

“充足而不外流,受制而不窘迫,语言淳厚而不严厉,气质威壮而又长厚,不可估量呀。

”当时正实行以考试诗赋择取士子。

王益柔却不写诗赋。

   范仲淹推荐他考试馆职,因他不善于词赋,乞请改以策论来考试,朝廷特别允许。

司马光曾对人说:

“自我著《资治通鉴》,人们多请求读看,但未看完一张纸,便已打呵欠想瞌睡。

能够把它全部读完的人,只有一个王胜之。

”他的勤奋好学就像这样。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

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

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

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

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

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

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

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

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

“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

”即条具大者以闻。

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

“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

”上谓辅臣日:

“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

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

“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

”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

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

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释】①近习:

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 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 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

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

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 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

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 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

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 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

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答案】

(1)C

(2)D

(3)B

(4)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解析】【分析】

(1)“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应在“傲慢”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故选D。

(3)B项,“胡晋臣……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

故选B。

(4)该题第一句中,“口陈”,口头陈述;“悉”,详尽;“至”,到;“折变”,变化亏损;“霁”,平和;“首肯”,点头表示赞同。

第二句中,“以”,因为;“亲”,父母,双亲;“外补”,到京城外补缺;“知”,名词做动词,做知州,担任知州;“除”,授,拜(官职);“忧”,父母丧事;“去”,离职。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B;

⑷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