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007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备考高考】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①,帝曰: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吉孰大焉!

”群臣莫敢言。

尚书任城王澄曰:

“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

”帝厉声曰:

“卜辞云:

‘大人虎变②’,何言不吉!

”澄曰:

“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

”帝作色曰:

“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澄曰:

“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

”帝久之乃解,曰:

“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

“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

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想识朕意。

”因屏人谓澄曰:

“今日之举,诚为不易。

但国家兴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澄曰:

“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帝曰:

“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澄曰:

“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帝曰:

“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

丙子,诏诸军前发。

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

群臣稽颡③于马前。

帝曰:

“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

尚书李冲等曰:

“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

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

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

帝大怒曰:

“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帝乃谕群臣曰: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

南安王桢进曰: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

群臣皆呼万岁。

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注释】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

②虎变:

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

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资治通鉴》138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筮:

占卜

B.弊卒一万                  弊:

疲惫

C.夫亦何伤                  伤:

伤害

D.逆谓之曰                  逆:

迎接

(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魏主以平城地寒            申之以孝悌之义

B.顺乎天而应乎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不如因而善遇之

D.今当更与卿论之            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   )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B.①群臣莫敢言                  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

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

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

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

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

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②澄曰:

“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③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答案】

(1)C

(2)C

(3)D

(4)B

(5)A

(6)①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②拓跋澄说:

“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③“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解析】【分析】

(1)C项,伤:

妨害;夫亦何伤,意思是这有什么妨害呢!

故选C。

(2)A项,连词,因为/介词,把;B项,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结果;C项,都是介词,趁着;D项,代词,这件事/动词,去、往、到。

故选C。

(3)A项,“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是迁都的原因;B项,“①群臣莫敢言”,是群臣的表现;C项,“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是魏主安抚尚书任城王澄,“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是尚书任城王澄的看法。

故选D。

(4)首先,把握这段话的大意:

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

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到这,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

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

根据古人说话习惯,“朕”“王公”这些表示特定称谓的,一般做主语或宾语,从其前或其后断开;疑问词“何以”、表示假设的连词“苟”一般放在句首,从其前断开;另外,根据结构对称的原则,“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应从中间断开;依据语意和以上分析,断句如下:

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故选B。

(5)A项,“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说法错误;孝文王是假装实施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并未真的执行。

故选A。

(6)第一句得分点:

竞言,争着发言;沮,通“阻”,阻挠;怖,使……恐怖,吓唬。

第二句得分点:

宅,以……为宅,引申为迁都;经略,经营治理;所以,……的原因;判断句式。

第三句得分点:

非常,不寻常的,不平凡的;及,做到;断,做决断。

故答案为:

⑴C;⑵C;⑶D;⑷B;⑸A;

⑹①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②拓跋澄说:

“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③“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

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

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

“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

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

”群臣不敢说话。

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

“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

”皇帝厉声说:

“卜辞说:

‘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

’怎么不吉利啦?

”拓跋澄答道:

“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

”孝文帝怒道:

“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

”拓跋澄说:

“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

”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

“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这有什么妨害呢!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

“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

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

”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

“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

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

”拓跋澄说:

“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孝文帝说:

“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

”拓跋澄回答说:

“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孝文帝说:

“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九月)戊辰,魏主渡过黄河;庚午,到达洛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

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

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

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

皇帝说:

“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

”尚书李冲等人说:

“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

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

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

”孝文帝大怒说:

“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

”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

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

“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

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

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

”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

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

“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

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

”群臣高呼万岁。

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仲鸿,字子正,果之南充人。

淳熙二年进士第。

李昌图总蜀赋,辟籴买官,奇其才,曰:

“吾董饷积年,惟得一士。

”昌图召入,首荐之,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犯犍为境,宪将合兵讨之。

仲鸿请行。

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

“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蛮听命,仲鸿受其降而归。

知中江县,总领杨辅檄置幕下。

时关外营田凡万四千顷,亩仅输七升。

仲鸿建议,请以兵之当汰者授之田,存赤籍,迟以数年,汰者众,耕者多,则横敛一切之赋可次第以减。

辅然之。

赵汝愚在枢密,谓仲鸿直谅多闻,访以蜀中利病。

光宗以疾久不朝重华宫,仲鸿遗汝愚书,曰:

“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

”汝愚既拜右丞相,以仲鸿久游其门,辟嫌不用。

初,汝愚之定策也,知阁韩侂冑颇有劳,望节钺,汝愚不与。

侂冑方居中用事,恚甚。

汝愚迹已危。

汝愚以淮东、西总赋积弊,奏遣仲鸿核实。

仲鸿曰:

“丞相之势已孤,不忧此而顾忧彼耶?

”改监登闻鼓院以行。

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吴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果山,仲鸿对之泣,指案上一编书示绂曰:

“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

”谓家人曰:

“曦逼吾死,即填其日。

”宣抚使程松巳大弃其师遁。

松至,仲鸿谓绂曰:

“宣威[注]肯留,则吾以积奉二万缗犒兵,护宣威之成都。

”松不顾而去。

未几,曦诛。

乞休致。

卒,年七十八。

[注]宣威:

指程松。

(选自《宋史•游仲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B.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C.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D. 初/欲直书仲鸿名/同台张孝伯见之曰/书其名则窜矣/凡阿附宰相/本冀官爵/此人沉埋六院且二年/心迹可察/卒不书其名/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

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文中指的是用檄文征召。

B.辟嫌:

指官场回避。

在不同朝代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科场回避等。

C.节钺:

符节和斧钺。

古代将节钺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D.登闻鼓:

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专供官员击鼓上闻,到朝堂陈述谏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仲鸿被人赏识,获得信任。

他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李昌图征召他任职,认为他是个人才,并推荐给朝廷。

赵汝愚赞赏他,后来还向他咨询政事。

B.游仲鸿恪尽职守,富有才智。

董蛮进扰犍为,他请求前往,使董蛮投降;他在杨辅手下任职,就营田问题向杨辅提出合理的建议,得到杨辅认同。

C.游仲鸿担忧别人,遭到打压。

他与赵汝愚长期交往,在赵汝愚危急之时予以提醒;赵汝愚曾经得罪韩侂胄,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

D.游仲鸿忠于朝廷,痛恨叛贼。

吴曦反叛,他对前来拜访他的薛绂以及家人表示要誓死效忠朝廷,并对薛绂说,如果程松留下抗击叛贼,他要用积蓄犒赏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诘其衅端,以州负马直也,乃使人谕蛮曰:

“归俘则还马直,不然大兵至矣。

②大臣事君之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既不死,曷不去?

【答案】

(1)D

(2)D

(3)C

(4)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

“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解析】【分析】

(1)“冀”是希望的意思,宾语为“官爵”,“官爵”后要断开,排除A项、B项。

“可察”的主语为“心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句意:

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

“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

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

”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

故选D。

(2)D项,“专供官员击鼓上闻”错误。

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述冤屈,或者陈述谏议,称为“登闻鼓”。

故选D。

(3)C项,“韩侂胄仗势打击报复,说赵汝愚和游仲鸿搞宗派”错,结合文本内容“监察御史胡纮希侂胄意,诬汝愚久蓄邪心,谓朝士中有推其宗派,指仲鸿也”分析可知,说汝愚与游仲鸿搞宗派的是胡纮。

故选C。

(4)本题①“诘”,询问;“其”,代词,指这件事;“端”,缘由;“以”,连词,因为;“直”,通“值”,价值;“乃”,连词,于是;“归”,使动,使……回来;“至”,到。

②“事”,侍奉;“之”,助词,的;“道”,原则;“苟”,如果;“之”,代词,它;“既”,既然;“曷”,通“盍”,为什么。

故答案为:

⑴D;⑵D;⑶C;

⑷①询问引起争端的缘由,是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

“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②大臣侍奉君主的原则(就是),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游仲鸿宇子正,果州南充人。

淳照二年者中进土。

李昌图总领蜀地赋税,(游仲鸿)被征召担任买粮官,(李昌图)认为他的才能杰出,说:

“我负责粮饷多年,只得到一个人才。

”李昌图被召入朝廷,首先推荐游仲鸿,提拔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

叙州董蛮侵犯犍为边境,宪司准备联兵讨伐他们,游仲鸿请求前往。

询问这件事争端的起因,是因为州里拖欠买马的钱,于是派人告诉董蛮说:

“放回俘虏就偿还买马的钱,不然大军就来了。

”蛮人听从命令,游仲鸿接受蛮人投降而返回。

担任中江县知县,总领杨辅发文征召安排在幕府下。

当时关外营田共有一万四千顷,每亩只收七升粮。

游仲鸿建议,请求分田给应当淘汰的士兵,保留兵籍,等几年后,淘汰的多了,耕田的多了,那么强行征收的一切赋税可以依次减少。

杨辅赞同他的建议。

赵汝愚在枢密院,认为游仲鸿正直诚实见识广,向他询问蜀地的利弊。

光宗因病很久没到重华宫上朝,游仲鸿给赵汝愚写信,说:

“大臣事奉君主的原则,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随它。

既然不能死,为什么不辞官?

”赵汝愚担任右丞相后,因为游仲鸿长期往来在他的门下,避嫌不使用。

当初,赵汝患决定策略时,知阁韩侂胄很有功劳,希望掌管军事,赵汝愚不同意。

   韩侂胄正在朝廷中得势,很生气。

赵汝愚已有危险的迹象。

赵汝愚因淮东、淮西总领赋税积累很多弊端,上奏派游仲鸿去核实。

游仲鸿说:

“丞相的势力已经孤单,不担忧这个方面却反而担忧那个方面吗?

”改为监登闻鼓院处罚。

监察御史胡纮迎合韩侂胄的意思,诬陷赵汝愚藏邪心,说朝官中有人推知他的宗派,是游仲鸿。

开始想直接写游仲鸿的名宇,同台张孝伯见了说:

“写了他的名字就要贬官。

凡是阿附宰相的,本来是希望求官爵,这个人埋没六院将近两年,心迹可见。

”最终没有写他的名字。

吴曦反叛,宣抚司幕官薛绂到采山拜访游仲鸿,游仲鸿对他哭泣,指着案桌上一部书给薛绂看并说:

“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去。

”对家人说:

“吴曦逼我死,就填那天的日子。

”宣抚使程松已经差不多全部抛弃他的军队逃跑。

程松到了果州,游仲鸿对薛紱说:

“宣威肯留下来,那么我用积蓄的二万缗钱犒赏士兵,护送宣威到成都。

”程松不理会而离去。

不久,吴曦被杀。

请求退休去世,年七十八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

水之北)

B. 舟车冠盖之冲                (冲:

冲过来)

C.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

遵守、依照)

D.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            (退:

谦退、谦逊)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②硕求余文以记之             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