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伤仲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6780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伤仲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3伤仲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3伤仲永.docx

《23伤仲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伤仲永.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3伤仲永.docx

23伤仲永

23.《伤仲永》

授课日期:

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世隶耕:

属于。

未尝识书具:

曾经。

忽啼求之:

索要。

“父异焉”:

焉:

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借旁近与之:

给。

即书诗四句:

马上。

书:

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

自己。

为:

动词,题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赡养、聚,团结。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是一个词)从此。

自:

从。

是:

这。

就:

完成。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

意动用法“以……为奇”

稍稍:

纷纷。

宾客其父:

宾客:

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乞之:

或:

有的人。

乞:

求。

父利其然也:

以……为利。

然:

这样。

日扳仲永:

同“攀”。

牵、拉,pān

环谒:

四处拜访。

不使学:

让(他)。

“从先人还家”:

从:

跟从。

称前时之闻:

chèn:

相当。

名声。

还自扬州:

从。

泯然众人矣:

泯mǐn:

消失;然:

……的样子;众人:

普通人。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特殊句式——省略句

  a、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b、令作诗:

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伤仲永: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①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形容词作动词。

②邑人奇之:

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④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之】

  忽啼求之:

它,指书具。

代词。

  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

代词。

  余闻之也久:

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

助词。

【于】

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

三、课文朗读: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四、课文导语:

导入:

古人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

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五、常识(分发)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各弱”的局面,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

最后退居江宁,世称荆国公。

谥号“文。

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六、课内问题--串讲:

(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

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思考: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假如方仲永出生在王安石家,方仲永是“唐宋九大家”之首了。

4.思考:

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5、标题是什么意思:

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伤什么呢?

伤:

哀伤,叹惜。

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

文章借仲永而扩及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意在警醒。

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

“劝学之语,婉转切至。

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

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获。

6、给二十岁的仲永写几句话。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

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7、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的父母应该怎么正确的对待子女的学习?

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

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

 

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

8、天才与勤奋的回答:

一个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奋,便是谦逊。

——谚语

哪儿有勤奋,哪儿就有成功.——谚语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爱因斯坦

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爱迪生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门捷列夫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木村久一

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

——佚名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

——佚名

什么是天才!

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

——郭沫若

9、现代版的“伤仲永”。

 

现代版的“伤仲永”。

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bó、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

10、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①.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

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②. 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八、课文引申:

——名言等

一个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奋,便是谦逊。

——谚语

哪儿有勤奋,哪儿就有成功.——谚语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爱因斯坦

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爱迪生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门捷列夫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木村久一

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

——佚名

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

——佚名

什么是天才!

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

——郭沫若

九、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

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

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

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一十、习题讲解:

一十一、作业设计:

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背诵:

第一段。

一十二、文章总结:

(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通假字、之字的用法、于字的用法、词类活用、先扬后抑的写法、详略得当的写法。

一十三、一个优美段(语言)

一十四、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一十五、教学效果检查:

(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一十六、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

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一十七、提供的图片:

一十八、音频选择:

一十九、鸣谢单位:

语文出版社、无忧无虑语文网等。

(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教案订正:

(已订正)

二十一、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推荐背诵:

——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诵课文第一段。

背诵:

《京口瓜洲》。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二十三、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文言文翻译:

《伤仲永》——课文翻译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怪,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

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二十五、佳作选登:

二十六、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课文存疑。

(论文材料)

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

“一乡”,全乡。

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二十八、推荐讲解。

二十九、教学建议:

(教学灵感)

公开课材料

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

那好。

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

谁?

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

你们说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

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

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

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子,看了很想笑。

生:

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

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

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

你能概括吗?

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

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

你用了“天才”一词?

为什么?

生:

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

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生:

“书”

其他同学反对:

应该是“即”

师:

为什么?

生:

“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

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

“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

对。

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

接下去。

生:

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

“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

好。

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

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

证据?

生:

“泯然众人矣”

师:

“泯”是什么意思?

生:

消失。

师:

这里指什么消失?

生:

才能消失。

天才消失。

师:

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

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

“不使学”

师:

为什么“不使学”

生:

“父利其然也”

师:

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

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

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

对。

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

惋惜。

生:

哀伤。

师:

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时间在1分钟左右。

谁带一个头?

生: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

(大家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

(大家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生: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

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

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让学生愉快地学生语文,感受语文的内涵,体验语文的魅力,或许就是我终身所追求的真正语文吧。

师(带头鼓掌):

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

(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

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讨论,查找。

生:

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

好。

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

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

还有问题吗?

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合作交流又总结出了“之”字的几种基本用法,真正地将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

[附四]

生:

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

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

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生:

(尴尬地摇头)

师:

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

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师:

“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

不信,你再看看?

生:

老师,我懂了。

“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师:

对。

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

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