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97095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docx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篇

(一)、《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二)、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从形成到终结。

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产生和形成是在斯大林领导期间。

在列宁逝世后的最初几年里,尽管党内对列宁晚年提出的一些新政策,尤其是新经济政策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斯大林基本上坚持了列宁的新政策。

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党内斗争中斯大林个人权力的巩固,斯大林逐步抛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的思想。

从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就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即“斯大林模式”。

3、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其次,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第三,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

(2)政治上:

第一,过(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第二,共产党独掌政权。

第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第四,逆向、一维的权力监督机制。

第五,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

5、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1)作用:

◆历史功绩:

第一,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第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现。

第三,为赢得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为其它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榜样和支持。

第五,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第六,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严重弊端:

第一,经济上的高度集权和僵化的计划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第二,政治上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第三,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2)产生弊端的原因:

客观上讲,一是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二是缺乏经验。

主观上讲,一是思维方式上教条主义地对待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是政治制度上缺乏监督制约;三是斯大林的专断个性;四是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估计不足,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分析;五是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缺乏认识,急于过渡。

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终结

1、苏东剧变

(1)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

◆经过:

1989-1990年,在西方和平演变和苏联错误改革的双重影响与冲击下,仅仅两年左右时间,东欧各国就普遍丧失了社会主义政权。

这些国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

一是执政的共产党面临着经济上、政治上的严重困难,可一时又找不到解决困难的出路,这时党内外出现了反对派(波兰的团结工会);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各种压力和影响下,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三是执政党不断向反对派让步,并最终同意进行竞选,致使反对派夺取政权。

◆评价:

东欧各国发生的剧变,已不是一般的体制改革,而是发展方向的改变,也不是一般的政权更迭,而是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其一,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其二,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其三,明确提出经济私有化,公有制不复存在。

其四,在外交方面奉行亲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不断加强与欧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联系。

4、苏东解体的教训第一,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对待别国的经验和模式,任何照搬照抄只能给革命和建设带来惨重的损失。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防止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的产生与蔓延,是执政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五,必须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分清功过是非,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

第六,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和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原则。

第七,必须正确处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要继承和借鉴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又要抵制和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盲目排外和全盘吸收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第八,必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既要坚持民主团结,民族平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又要反对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分裂国家,反对社会主义。

5、苏东解体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苏东解体无疑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损失,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也给中国等还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增加了困难;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弊端,进一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汲取了苏东改革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苏联模式弊端的彻底暴露,就没有今天社会主义的普遍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以上来自ppt)

3.对苏联模式的评价,苏联解体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探索。

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历史成就)苏联模式历史成就

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

国内①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苏联在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③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④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

国际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①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②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③在东欧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④推动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所有这些成就,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功不可没。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弊病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这一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

①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等②经济方面,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等③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舆论一律等④对外关系方面一是对外实行封闭政策,二是在“世界革命”的目标掩护下的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

主要弊病是:

政治上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专权;经济上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苏联模式在国际上推行产生的问题

东欧各国政治上过度集权、以党代政、领导职务终身制;经济上急于消灭私营经济,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牧业集体化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三纯;经济管理方面,排斥市场机制,依靠行政命令;在思想文化上搞个人崇拜、一言堂、教条主义、限制人民自由等。

总之,这些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依靠政治动员,忽视物质利益。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斯大林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从它建立时期就包含着深刻的矛盾和严惩的弊端。

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南冲突的大背景下,南斯拉夫开风气之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开始自治社会主义的建设。

自治社会主义先后经历了“工人自治”、“社会自治”和“联合自治”三个阶段。

南斯拉夫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独树一帜,第一个突破了传统模式,率先进行改革的探索。

苏联在1953年也开始了改革的探索,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一次不成功的试验。

但赫鲁晓夫毕竟在苏联历史上第一次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公开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病的盖子,并改变了旧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也对苏联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1965年苏联实行新经济体制为标志,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匈牙利推行新经济管理体制;民德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的新经济体制”;捷出现了著名“布拉格之春”;保—新经济体制;波—新体制战略。

这一阶段取得比较明显成效的是匈牙利。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改革势头进一步强化,最初几年的经济改革未能使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多大变化,也未能阻止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放慢的势头。

88年苏共十九大把改革转入政治领域,苏联社会迅速进入动荡时期。

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成就是:

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缓和了所在国的矛盾;②改革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神话,使人们认识到了改革旧体制的必要性;③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④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⑤改革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的探索,而理论探索反过来又推动改革实践的深化。

但是,这一时期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①改革在启动之初普遍准备不足;②尽管各个国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彻底的毛病;③改革不全面不配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及经济体制内部各项改革的不配套,政治体制心脏其他改革也是如此;④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明显不足,没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改革的经验教训:

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②支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③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循序渐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④改革措施必须整体推进;⑤必须动员人民群众广泛支持拥护改革;⑥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⑦在改革中要借鉴他国经验同时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⑧在改革中要不断地创新。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在于苏联原有的模式积弊太深。

弊端总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为长期存在三个矛盾。

①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

②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这个矛盾极大地限制了广大人民的民主与自由,损害了人民的权益,越来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③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雪上加霜,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不满。

这三大矛盾与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把苏共、苏联彻底搞垮了。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

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是“左”的教条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残余,中国要防右,更要反“左”,反“左”防右不能调和折中,要真正站在不带引号的左派立场上。

②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改革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最基本之点就是要在理论上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首要的关键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清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进而按照这个规律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③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在对外开放以及与西方和平共处、协作、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利益,不能迁就与退让,对西方腐朽、反动的思想与文化要进行抵制与批判。

更加重要的是要加快内部体制的改革,避免给西方的和平演变找到可加利用的突破口。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经济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都离不开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稳定则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条件,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否则就无从谈起。

(三)、试述三代领导集体及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形成过程)。

答:

中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使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花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形态和成果。

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性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指导了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取得成就。

第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根据国内外的变化作出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的新发展,是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三阶段主要成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21世纪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四,十六大以来,我国领导人立足国情和总结了国内外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五个统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进行艰苦探索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

1)指导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2)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集成和发展;3)中国共产党人第二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第四章

1、试述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的关系。

答1基本特征

全球化是一个以科技全球化为龙头、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摩擦的多元化概念和多元体系。

全球化的内容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法治全球化、管理全球化、组织全球化、文

化全球化、思想观念全球化、人际交往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化。

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看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它始于15世纪末的环球航行这是全球化的起始阶段它标志人类首次打破民族国家的封锁与孤立出现跨国流动。

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以蒸气化为

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使西方世界的全球化达到了第一个巅峰这个阶段的全球化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与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主要表现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社会基本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全球化基本特征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两种相互对立、摩擦与冲撞的全球化理论和实践�资本主义全球化第一次遇到社会主义全球化的严峻挑战以往资本主义全球化统治世界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浪潮。

该阶段全球化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初次尝试与努力遭到重大挫伤�资本主义全球化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又一个巅峰。

2关系

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社会主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相适

应使社会主义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国家特色和民族形式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三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渐突破计划经济模式

四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社会主义将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但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五是各国社会主义在强调本民族特点和独立自主的同时会更加注重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2、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答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由过去的电气化发展到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地域上由多国发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生产要素的配置出现前所未有的国际化和社会化出现国家资本所有制。

2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剥削与政治压迫的新变化。

a.资本剥削出现隐蔽化、智能化的趋势转变为以智力剥削和知识剥削为主的无形方式。

股权分散化使劳资关系趋于稳定改变了劳动者的政治行为。

b.资产阶级统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国家政权更加法制化国家经济社会管理智能大大加强国家权利重心转向政府政党格局更加复杂公民权利有新的发展意识形态派别色彩淡化。

3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食利雇佣劳动者和职业经理雇佣劳动者等新型劳动者的出现使资本剥削和工人阶级更加复杂化中产阶级越来越多阶级结构变为橄榄型。

4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使资本剥削呈现国际化趋势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世界多极化初步显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变化国际合作竞争加强国际关系进一步社会化。

3、试述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共产党发展的总体态势

答:

苏东剧变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很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世界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

最直接后果是一些国家共产党自动解散有的迫于压力或其他原因改变了党的名称由此共产党的数量减少党员总数急剧下降党内思想混乱冲击最严重的是欧洲地区的各国共产党。

面对严峻形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国共产党经过思想斗争、理论反思、组织清理与政策调整努力克

服“苏东波”的冲击从目前现状看基本度过了苏东剧变时期最为严峻的困难发展趋于稳定在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国内共产党的力量还有所发展。

从总体上看在后冷战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但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产党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考验正在摆脱苏联及苏联模式的束缚思想上理论上的反思与探索更加现实更加成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如何看待当代世界上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与流派?

答: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五花八门,影响较大的有三种流派:

现代托洛茨基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原是联共(布)党内极左的机会主义流派。

托洛茨基因长期从事反党派别活动,被驱逐出境,他在国外建立了同第三国际对立的第四国际。

他和他的后继者们的主张被称为现代托洛茨基主义。

现代托派继续打着列宁主义旗号,强调要继承和发展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反对落后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主张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鼓吹建立“群众性”党,继续搞“打进去主义”,混入其他政党和群众组织挖别人的墙角;反对“一国胜利论”,鼓吹拥有核武器的“工人国家”同帝国主义打核战争,然后在核废墟上进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政府;别有用心地鼓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搞“政治大革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反对国家干预科学文化教育艺术领域的工作而实行自我管理。

第四国际早在60年代就分裂为六七个中心,已无法召开统一的代表大会,但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仍有100多个支部,不过人数极少,一个支部只由十几个、几十个被共产党开除出党或其他极端分子组成。

他们的极左空谈在少数青年工人和学生中有一定影响。

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是近代无政府主义的新变种。

它反对一切权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主张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向旧制度挑战,用敌人的尸体铺路通向无政府社会。

他们的主要活动是抢劫银行、仓库,破坏经济和交通设施;袭击国家机关和外国使馆;搞劫机、绑架、爆炸、暗杀等活动;有时召开国际会议,采取一些地区性的联合破坏活动。

六七十年代后,国际恐怖主义的猖狂活动是资本主义危机的产物,几乎在西方世界与争端的热点地区均有其组织和活动,影响较大的有意大利红色旅等。

国际恐怖主义不是摧毁旧制度的烈性炸药,而是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腐蚀剂,他们的破坏活动只引起一时震动而无法争取群众,因此遭到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许多国家已组建反恐怖特别行动队对付之。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宣扬马克思主义已过时,而要以资产阶级哲学和其他学说解释与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潮。

其主要观点有:

一是批评和补充马克思主义,鼓吹过时论,用早期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反对晚期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攻击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列宁主义,企图用资产阶级各种哲学与政治流派去研究和解释、补充马克思主义;二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变革道路的主张,认为资本主义是全面异化、全面危机的病态社会,要依靠技术人员为主的“新工人阶级”的“总体性革命”去取代资产阶级的“总体性专政”,逐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对苏联模式的批判与未来社会的设想,认为苏联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一党专政”的“极权主义的独裁政权国家”,仍是不自由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是要人道地占有自然,重构科学技术方向,解放人的爱欲,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有许多不同流派,但基本上是书斋式的纯理论研究,虽然出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但影响力有限。

 总之,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确实千姿百态,都吵吵闹闹地登台表演。

对此进行剖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主义流派与运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

另一类是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

主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