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0053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55 大小:1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5页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x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

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意在使学生领悟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课标: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可以分解为:

  ①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②能够正确辨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③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④形成这样一个思想:

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地理环境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在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下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其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人口容来容量”,简单的可以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而人口数,是“环境承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指标。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

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

  因此,“人口合理容量”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环境承载力”则是仅从自然资源角度估算的生物生理性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最大人口容量。

显然,人口的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

  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随社会生存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而资源的消耗还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力目标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德育目标

  1、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二、说教法、学法

  作为当今世界最令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也都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学习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明确“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始可以让学生看几张漫画,能让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有一直观的感受,也能使学生感到惊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讨论教学法是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本节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教学时,主要利用书本上的“木桶效应”理论,进行一些列的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讨论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

  材料分析法是地理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具体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比较“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两者区别时,主要利用一些材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最大的人口数,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最适宜的人口数。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老师:

我们班级有多少人?

学生:

  老师:

我们班级还能容纳更多人吗?

如果现有更多人,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

  老师:

大家觉得班级多少人最合理?

为什么?

学生:

  老师小结:

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涉及到一间教室的人口的容量问题,那么到底多少最适合呢?

最大的容量是多少呢?

小到一间教室,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我们的全球,都涉及到这个我们人类最关注的问题:

人口的容量问题。

那么,我们国家最多能容纳多少人?

最适合容纳多少人?

我们地球母亲最多能容纳多少人?

最适合容纳多少人?

(展示一些漫画)大家知道吗?

如果想知道这些答案,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知识与技能: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通过问题探讨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

  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

  二、说教法

  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

  有关环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体

  三、说学法

  1通过有趣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

“复活节岛的悲剧”,从该案例你意识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问题设计

  提问:

进一步对比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难发现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

而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

也就是说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哪些因素又是关键性因素呢?

  该问题自然过渡,同时通过补充案例及读图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解答但又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3、活动设计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结合一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种,为什么,谈谈你对未来人口发展以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乐观派悲观派中间派

  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科技进步使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现今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该活动引发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应用理解,同时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大胆想象思考事件的结构,表达自己的理由,这些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验,让学生在锻炼中提高自己。

  4、作业设计

  课后探究:

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思考。

  ◆设计意图:

利用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对知识进行理解强化能够应用,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

《我的老师说课稿》】

我的老师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

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

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

  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1.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

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并结合学校提出的八字特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重点词句,在体会中感悟作者情感,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

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课前,我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

”,将学生带进课文。

接着我就从情感冲突入手解读这篇文章,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对冲突充分激活文本。

再从学生角度去推想,怀特森先生开始时种种不可理喻,应该不难理解,因为这和他们原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而要感受到“这样的老师是我最好的老师”则需要完全了解他的用意。

在这两大板块之后,怀特森先生教给我们怀疑主义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心田,我又想到应该增加一个拓展设计,我让学生重新设计课堂,让质疑充满这一崭新的课堂。

又通过想象,我对朋友说了什么话,来检验学生对怀特森用意的理解,提升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这个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

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我的老师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作者魏巍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

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在它的前面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都德的《最后一课》,后面有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词句的揣摩。

学习重点确定为: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难点为:

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

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我的老师》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和蔡老师接触过程的七件小事,有强烈的亲和力。

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

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三、教材处理

  学习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朗读,学生质疑探究。

第二课时,学生讨论明确看法。

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插进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有人说: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

”“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

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

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

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

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的吧!

谁来说一说呢?

(让学生踊跃发言)好,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

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

这里让初一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

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与学生共同感知,因为教师也是学习的参予者。

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默读过程有什么疑难的问题或感触很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学生有可能提到以下问题:

  ①蔡老师是位女教师,为什么要把她称为先生呢?

  ②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温柔”和“美丽”分别从什么方面写的?

  ③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

哪几件详写?

哪几件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它的次序可以打乱吗?

(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复述“梦里寻师”一事,充分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挚爱之情)

  ④“蔡老师!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

这样一篇文章的人称前后不一致可以吗?

  ⑤“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加点的两个词能否互换?

为什么?

  ⑥“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改为“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

”有没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

  ⑦一般说来,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⑧“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为什么说是“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⑨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去”、“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

(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⑩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引出本文的主旨: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递纸条的方式交给老师,老师把它集中、归纳,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利用实物投影交给学生讨论,遇上争议较大的问题,老师再给予引导明确。

在讨论第③题时,④⑤⑥⑦⑧⑨⑩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渗透进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学习重点和难点也能得到突破。

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最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以及课后写一篇关于老师的回忆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

  五、说板书设计

  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略写老师爱学生

  蔡老师

  老师教我们读诗

  温柔美丽

  我们看老师写字

  学生爱老师

  老师排除小纠纷

  我梦里寻师

  详写

  感情线索:

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

  这样的板书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我的老师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老师》。

  一、说教材:

  本课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从孩子的视角看,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述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爱和执著的追求。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部分(4--5段)写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热爱与尽责。

第三部分(6--10段)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展示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习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法。

  3、片段训练法。

  三、说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撑地手持撒脱

  支撑急速擎着拄着

  甩掉转向仰望蹦跳

  泛起跳跃注视追赶

  酸涩旋转漾出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

  3.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老师。

(板书:

我的老师)

  我用整体感知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

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思考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

(板书:

上课放风筝)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3、学生汇报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根据学生的汇报我适当地课件出示句子。

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

采用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重点段落和句子。

(出示文字课件)

  

(1)、“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这是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你们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的忠厚与慈祥。

板书:

忠厚慈祥)

  

(2)、“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A、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刘老师什么性格特点。

(板书:

诙谐乐观)

  B、但每个同学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是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笑话,同学们笑过之后并不高兴,反而有“一股酸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刘老师那种积极乐观、虽自己身有残疾,也不对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