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1385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docx

福建省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题历史

福建省2019年高三年级11月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王的日常行政除了在都城以外还在王畿区广设都宫,在王畿区以外的交通要道沿线及族群关系复杂的边域地区设置王帐,供周王巡行时驻跸,以举行礼仪活动及处理政事等。

对西周的王巡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成为宗法制的重要辅助

C.是管控地方强化王权的重要手段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

周公旦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天命不常的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

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路,其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知孟子()

A.认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B.开启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C.以人民大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D.思想符合专制集权统治需要

3.《墨子》载:

“橐(注,鼓风吹火用的器具)以牛皮、炉有两缻,以桥(注,驱动鼓风器的杠杆)鼓百十。

”《越绝书·吴王阖闾内传第四》有“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然后“金铁乃濡,遂以成剑”的记载。

材料表明()

A.中国是最早铸造铁器的国家B.金属冶炼已经使用鼓风技术

C.水排的使用提高了冶炼水平D.金属冶炼已经使用煤做燃料

4.秦律《厩苑律》规定:

“以四月、七月、正月肤(评比)田牛。

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啬夫(官员)壶酒束脯,为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殿者(成绩低劣),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

其以牛田,牛减絜(腰围),治(笞)主者寸十”“假(借用)铁器(铁犁等农具),销撇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勿受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铁犁牛耕技术得到迅速普及B.政府以法律形式保护新的生产技术

C.小农户个体经营的方式日趋成熟D.全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生产状况

5.“圣人之性”是天生“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教化无用,只能用刑罚手段处置他们。

“中民之性”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教化才能成善。

由此说明董仲舒()

A.从教育的角度强调“礼乐教化”B.从统治的角度强调“赏罚分明”

C.从人性的角度强调“礼法并用”D.从伦理的角度强调“三纲五常”

6.汉代大土地所有制盛行,如东汉光武帝的外公家樊家,“世善农稼……广开田土三百余顷,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这说明汉代大土地所有制()

A.垄断了资源影响社会稳定B.易导致地方豪门势力膨胀

C.致使自耕农破产威胁财政D.适应了家庭再生产的需要

7.唐代典当业称“僦柜”,《资治通鉴》的解释是,“民间以物质钱,异时赎出,于母钱(抵押所得的钱)外复还子钱(利息)”。

白居易有诗,“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由此可知唐代典当业()

A.催生了高利贷的出现B.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C.加重了百姓税收负担D.方便了资金筹措与融通

8.《归田录》记载,“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

故常与知州争权……举动为其所制。

太祖闻而患之,下诏书戒励,使与长吏协和,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自此遂稍稍戢。

”这表明通判的设置()

A.以上驭下备受当时统治者重视B.有利于防止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C.有利于加强地方监督杜绝腐败D.有利于提高效率加强君主专制

9.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

“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

”由此可知该书法字体()

A.行云流水,清晰活泼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不拘章法,笔画连绵D.字形宽扁,蚕头燕尾

10.元代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地区,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由此可知,这样的行省区划分()

A.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B.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C.避免不同地区之间利益之争D.强化地方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11.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围绕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

这表明《农政全书》()

A.渗透了近代科学思想B.突破了传统科技桎梏

C.引领了农业发展方向D.革新了农书创作方式

12.明朝废相后,明成祖即开始尝试设置宰相制度的替代物。

一方面尝试设置内阁、司礼监、九卿和科道等新制度,另一方面又通过众多的决策环节和复杂的决策程序把决策权分散于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部门,而由皇帝总其成。

据此可知()

A.行政权力上得到有效的制衡B.六部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C.明朝行政效率受到一定影响D.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梭伦改革之后,戏剧成为人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喜剧甚至经常指责和讽刺政府元首和政府部门。

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商品经济发展激发公民意识B.人文主义精神起源

C.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D.城邦制度日益衰落

1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霍兹华斯在谈到罗马法时曾说:

“当我们接受罗马法时,已经不再是以罗马法的方式继续发展。

它已经被自然化了,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像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渐建立起来了。

”对罗马法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法精神重新得到确立B.内容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

C.注重形式的传统得以延续D.法制精神被后世欧美国家继承

15.他们热衷语言、逻辑的表面说服力,他们认为能言善辩是一种技巧,是可以传授的,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

这里的他们()

A.尊崇理性主义B.坚持德知合一

C.崇尚传统权威D.强调人的价值

16.1850-1859年,上海先后出现16家与修造船舶有关的外国商号,下表所示为其中部分商号信息。

表中信息反映了()

A.外商控制了上海的修造船业B.英美修造船厂之间竞争激烈

C.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了阻碍D.我国修造船业受到严重打击

17.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创办实业的热潮,而开设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52家,且大多企业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下,这些投资者多出身于买办、官僚,其经营活动有一定的尝试性,一般都尚未舍弃原有的剥削和经营手段。

这说明当时中国()

A.未跳出传统的生产方式B.官僚资本多于民族资本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限D.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康有为曾说过,阅读了徐继畲《瀛寰志略》后,他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在中举人后,“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

材料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成为近代思想主流B.《瀛寰志略》直接导致维新思想产生

C.“开眼看世界”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D.徐继畲的主张得到维新思想家的认可

19.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

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晚清政府这一变化()

A.根本目的是促进商业的发展B.顺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0.下图是美国的一幅漫画《来自东方的忧虑》(1901年)注:

大刀上的文字意为“中国的觉醒”。

该漫画作品()

A.反映了中国已经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B.表明清政府近代化改革成效巨大

C.隐含着中国的反抗对列强统治的冲击D.体现了列强难以维系在华的统治

21.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中国人慢慢地试图在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

为了“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国内的先进分子们进行的尝试是()

A.“开民智”“讲西学”B.“伸民权”“设议院”

C.兴民权,“劳工社会”D.民主建政,“五权宪法”

22.徐中约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事实上,两次府院之争、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军阀混战视宪法为儿戏,最终使民国成为一个乱世。

府院之争以及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

A.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政体B.中国在政治体制上效仿美法

C.《临时约法》因人设法的局限D.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机制的局限

23.19世纪末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到五四运动时期成为最活跃的思想流派之一。

许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转变过程中都曾受过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无政府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24.日本官方战史《大本营陆军部》记载:

近来,重庆方面和平气势高涨……一向谋求保存和扩大自己实力的中共军,竟于8月20日夜,在华北断然发动大反攻。

日军《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写道:

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

材料中的“大反攻”()

A.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B.使国民政府的政策开始转向反共

C.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D.是抗战过程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一)必考题:

共37分。

25.(25分)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

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

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而处重为轻者,则从轻法毋须改判。

循“礼之三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十恶”条款的立法,在于宣示礼敬“天地君亲师”的立法要旨,宣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

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当他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

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

严格禁止“亲属相告”。

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27条,《杂律》篇以刑罚惩罚民事行为中的违约、欺诈行为。

《唐律》由正文、注释、疏议三部分组成,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摘编自读《<唐律>如见古君子》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

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

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摘编自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律》所体现的法律理念。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律理念与材料一中体现的法律理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陈家刚《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及其后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要从材料中提炼,“阐述”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2分)

 

(二)选考题:

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

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

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

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

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

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

忽必烈力图与儒家保持良好关系。

忽必烈赞同用传统的中国方式记载元朝历史的建议,这也使他得到儒士的称赞。

——摘编自冯琳《忽必烈,蒙古可汗的帝国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改革的主要作用。

(9分)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42年初,太平洋形势危急,罗斯福出于政治考虑,支持盟军在西北非实施军事行动而非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对于英国而言,虽然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转而进攻苏联,但仍有可能在1942年春再次遭到德国的入侵。

1942年中旬中途岛战役之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形势开始得到好转,但英国在北非的战事恶化到了极点。

1942年6月苏德战场上战争激烈,苏联要求盟军迅速在欧洲西部开辟第二战场来减轻东部战场的压力。

当时由于船只紧缺,美军滞留在本土,难以在短时间内奔赴欧洲,对英国而言,不管在欧洲东部战场还是西部战场作战都会造成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牺牲,因此英国坚决反对开辟第二战场。

最终1942年11月,美军和英军在非洲西北部实施了“体育家”计划,1942年始终未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摘编自覃云《1942年美国和英国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2年未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2年未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影响。

(9分)

 

2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有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

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

人对理念的认识是先验的,只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就可“回忆”起来。

柏拉图在后期的《对话篇》中对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他看到了理念这一普遍的范畴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这一看法有较多的辩证法思想。

材料二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

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并指出其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柏拉图的国家观念,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原因。

(9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B

B

C

B

D

B

A

B

A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D

D

B

C

C

D

C

B

C

A

C

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封制。

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王巡制度,早期国家以族邦为基础,王巡是管控地方族邦、强化王权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

由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

西周的王巡制度是分封制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不是宗法制,故B项错误。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的是秦朝建立后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

2.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孟子的思想。

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

材料强调孟子继承周公思想,指出统治者应该重视民意,实际上就是指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A项正确;依据材料“在周以前……周公旦总结……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可以判断西周就有了民本思想,因此孟子开启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表述有误,排除B项;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不可能以民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孟子思想符合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

分析两则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冶金铁使用皮橐鼓风技术,它与自然通风相比,大大提高了炉内温度,可冶炼出较高质量的金属,故B项正确。

A项表述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是叙述了皮橐鼓风冶铁技术的使用,没有涉及水排提高了冶铁水平,排除C项;考古证明我国西汉时期开始使用煤炭做冶铁燃料,与材料时间背景不符,排除D项。

4.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主要农耕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考查考生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依据材料可知,秦政府把耕牛照顾的好坏作为评价官员的一个依据,鼓励民间使用铁犁等农具,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体现出对新的生产技术的保护,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当时铁犁牛耕技术普及的信息,且铁犁牛耕技术直到汉代才逐渐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小农户个体经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保护,不能全面反映当时农村的生活生产状况,故D项错误。

5.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考查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

材料中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基于对三种人性的分析,他认为可分别通过刑法和教化来对待以维护统治,故C项正确。

A,B项过于片面,均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

6.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汉代大土地所有制”知识。

考查考生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汉代大土地所有制下,田庄占有土地与山林川泽比较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垄断了资源影响社会稳定”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项错误。

在汉代大土地所有制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田庄地主,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因而汉代大土地所有制并不适应家庭再生产的需要,故D项错误。

“致使自耕农破产威胁财政”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

汉代大土地所有制是由豪强地主控制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容易导致其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项正确。

7.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商业知识点。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学科素养。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代典当业发展。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唐代典当业催生高利贷出现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

唐代典当业的出现总体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夸大了其消极方面的社会影响,故B项错误。

百姓税收负担是由政府决定的,典当业只是百姓筹钱的渠道,故C项错误。

唐朝的典当是社会的主要融资机构,方便了民间的资金筹措与融通,故D项正确。

8.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与西汉初期的刺史类似,都有以下驭上、以小制大的特点,故排除A项。

通判的设立虽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顿吏治,但无法杜绝腐败,通判本身贪腐的例子也比较常见,故排除C项。

通判的设立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从材料“常与知州争权”“太祖闻而患之”可以看出,其常常掣肘知州等地方长官,且宋朝一贯实行“分化事权”的原则,不利于提高效率,故排除D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设置有利于防止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9.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汉字和书法。

考查考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考查考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素养。

根据材料“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无意于工”可知该书法字体为行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为行书,B项为楷书,C项为草书,D项为隶书,故答案为A项。

10.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

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

材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目的是稳定统治、巩固统一,B项正确;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是不利于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利益之争而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管辖,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行政区划划分与地方职能强弱无直接关联,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实验和理论总结,《农政全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特征,渗透了近代科学思想,故A项正确;《农政全书》仍然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学著作,并未突破传统科技桎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政全书》引领了后来中国农业发展方向,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政全书》革新了农书创作方式,故D项排除。

12.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宰相制度废除的相关知识。

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材料反映了明成祖尝试设置宰相制度的替代物,一方面通过内阁等新制度设计加以尝试,另一方面在办事流程上不断分权,这对于整个行政效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决策权的分散,而不是行政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

“六部”具体权力有无变化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故B项错误。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13.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

从材料中的“喜剧甚至经常指责和讽刺政府元首和政府部门”可知,当时的民主政治氛围赋予了公民更多的思想自由,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戏剧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关系,没有体现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A项错误;人文主义精神指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认可,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错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城邦制度的发展,D项错误。

14.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罗马法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的影响等知识,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

A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反映,做排除。

罗马法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无法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

C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材料中“当我们接受罗马法时,已经不再是以罗马法的方式继续发展。

它已经被自然化了,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像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渐建立起来了”等信息说明近代欧美国家继承了罗马法法制精神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