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1623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docx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

2022年《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五册26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

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锐利坚固

  什么盾什么矛

  戳得穿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

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课后评析:

  在崇文区教研室老师的支持帮助下,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

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

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

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

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

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

训练的味道要弄,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

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待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

“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

“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

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

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平台。

  在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和“寓言百宝箱”两个教学环节,老师充分利用学易这套设备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教学。

同时,它的统计功能又可以使教师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

  画一画

  1.读课题

  2.围绕“矛盾”展开教学

  

(1)见过矛吗?

干什么用的?

请同学上来画一画。

再请同学画一画盾,说说用处。

  读一读

  

(2)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是怎么向围观的人推销自己的矛和盾的?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用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轻声读读这两句话,比较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你们都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可那个楚国人认识到了吗?

他还在那儿——(夸口)指名读出“夸口”的语气。

  (3)就这么洋洋自得地夸口着,可后来怎么张口结舌了呢?

  相机出示: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言外之意是什么?

  (4)楚国人张口结舌的一刹那,心里在想什么?

  (5)现在你知道什么叫“自相矛盾”了吗?

  (6)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说一说

  你周围的人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呢?

你打算怎样劝导他?

  编一编

  这是一个靠卖矛和盾为生的楚国人,因为这件事情,他的生意变得非常冷清,他在家中好好想了一想,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言行,他后来会怎样做生意呢?

他的生意怎么样呢?

聪明的孩子们,你能把这个故事接着往下编吗?

  演一演

  编完故事演一演。

  课后练习:

  1.用“自相矛盾”说一句话。

  2.修改前后矛盾的语句:

  3.读读自己平时的练笔,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尝试修改。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

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

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

(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

(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

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

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

(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他敢试给大家看吗?

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

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四、课本剧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六、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七、质疑提问。

  八、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

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

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

(师出示)自()()()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

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

  师:

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

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

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

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

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子:

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师:

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

是怎样学习的?

(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

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

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课件演示)

  师:

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

(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

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

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

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

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

(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

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

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

(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5

  一:

导入

  平时你们看到我叫我什么啊?

(老师、丁老师对不对)哎,我长得那么漂亮,(美丽、漂亮的丁老师)小嘴巴真甜,这样今天你们一个机会来给我当当老师好不好?

(好)我来说两句话,你们听听看。

听完之后评一评。

  1.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

(是的)

  2.哦,再听一句,值日生记了文俊豪的名字,文俊豪说:

丁老师,我没有讲话,我是轻轻地讲话。

你来说。

  3.谁来读?

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来!

  先来看个视频,矛和盾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

你听得很仔细。

这就是矛,各种各样的矛,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

——长的,上面是——尖尖的,打仗的时候可以用来刺伤敌人。

所以这个矛的尖尖头十分--尖锐、锐利。

但是你不要以为敌人都是傻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当矛刺过来的时候,敌人就用——盾来保护自己。

那么这个盾的质量要不要好的啊?

——要,为什么?

所以说盾得坚固、坚硬、结实。

说的真好!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小古文《自相矛盾》的世界。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小古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看好书,听老师读.

  3.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

现在请小朋友把小古文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遍和离你最近的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4.小朋友,快去数一数有几句话?

老师请五位小朋友来读!

  5.轻轻地把书本放下!

  三、理解课文

  1.老师知道你们的小脑袋里啊装了很多好玩、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小古文,比如:

、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看下面的注释、翻译等等,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

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

  2.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

把话说完整——这个楚人在卖盾与矛。

出示: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

你来读,你来读。

  3.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你来。

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

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

你可真会誉盾啊(出示词卡)!

谁连起来读一读?

(出示:

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王天瑞。

  4.谁再来夸夸他的矛?

(出示: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把他的心里都读出来了!

我的矛可好了,你来读。

大家快来看一看,瞧一瞧,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5.谁来说说看,这两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

  预设:

吾:

我的。

放风筝里面有“汝前行,吾后行”。

  坚:

坚固,给他组组词。

新的学习方法出现了,遇到不理解的次可以给他多组几个词。

坚可以组哪些词?

我们就把这种学习方法命名为:

倪展翼组词法。

  利:

锋利、锐利,也是组组词。

吾矛之利的意思就是——我的矛很锋利。

  物莫能陷也:

通过对比古文和现代文,我知道了这句话地意思是:

——随便你用什么东西都不能戳穿它。

你来读,你的盾很坚固,你的盾的质量很好!

  於物无不陷也:

随便什么盾都能戳的穿。

就是所有的的盾都不能不被戳穿。

你来读,这个矛很锋利,很厉害的一只矛。

  6.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你来,你再来。

我们一起来!

(齐读)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

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出示: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旁边的人听出了破绽。

  8.这里的“或”我们在哪篇小古文里碰到过啊?

——菊,其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或是有的,但是在这里是——有的人。

  9.

(1)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

叔叔,

  

(2)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

hey,兄弟,

  (3)假如你是一位老人:

年轻人:

(老练有成)

  10.那个人的反应是什么啊?

(出示:

其人弗能应也)

  嘴巴张的大大的,可是说不出话来就是——张口结舌。

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

(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成语呢!

看!

(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1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老师引读:

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四、活学活用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

谁来告诉他错在什麽地方了?

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这是《自相矛盾》的小诗,自己读读看?

  这诗歌有意思吧!

谁来说一个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3.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实例呢,看这是一则广告。

播放脑白金广告)对呀,前后说的不一致就是自相矛盾!

  五、熟读成诵

  1.老师给出了小古文《自相矛盾》的填空,自己先试试看?

  2.老师奖励你们看一组连环画,看,能不能跟着图画把它背出来呢?

自己试试看!

(请两个小朋友来背)

  3.真厉害,这也难不倒你们!

现在啊我们把这个小古文的故事演一演,谁来读旁白?

谁来做楚人?

谁来当当小朋友路人甲?

中年大叔路人乙好,老者路人丙?

开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6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

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

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

(板书:

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

)板书:

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

再去干什么啊?

  师:

真好!

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

(板书:

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

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

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

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

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

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

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

  知道戳的意思吗?

字典上怎么说啊?

(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

(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

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

(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

生读字词:

锐利、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

锐利的矛,坚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