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1979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docx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5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启发: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里,小孩掉进水缸里,司马光是怎样救小孩的?

说明:

司马光非常聪明,砸破缸让水离开了小孩,解决了很难解决的问题,这些就是“策略”。

在数学里也有许多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方便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新知

1.看条件提问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PPT课件出示例1,要求学生读题,找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重点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2)交流算法。

(3)列式解答。

(4)回顾概括。

请同学们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先了解什么,接着根据什么想到解决办法的,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有哪些体会。

交流: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用“从条件开始想起”的方法分析问题有什么好处?

概括:

这道题的分析是从条件入手,根据第一天摘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先求出第二天摘多少个这个新条件,再求第三天摘的个数,然后还是从条件入手,用同样的方法求第五天摘的个数。

这样的分析方法就是一种策略,叫作从条件开始想起。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

现在我们就从条件开始想起,看一看根据条件能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

(1)让学生看第

(1)题的图,想一想有哪些条件。

提问:

从图里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请说一说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个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一说怎样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2)让学生读第

(2)题的条件,想一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提问:

你能根据条件提不同的问题吗?

这些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批改。

师生间互相交流。

指出:

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就是根据条件想问题,一步一步求出问题的结果。

分析问题时可以找出有联系的条件,思考能解决哪个问题,弄清楚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

你能在表里填出每次弹起的高度吗?

在表里填一填。

交流:

填表的结果各是多少?

你每次填写米数的依据是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引导:

如果用18个○表示18个小朋友,你能标出芳芳和兵兵各排在哪个位置吗?

请在图里标一标,并想一想你标位置的依据是什么。

交流:

把你标的位置跟大家交流一下,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这样标。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并看图理解题意。

引导:

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追问:

你分析问题时用了什么策略?

说一说你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中得到的体会。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2.《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尝试独立分析数量关系,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跟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先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叫作“从条件开始想起”。

从条件开始想起,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不足之处]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注重在学生理解题意和理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第2课时 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开始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继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知识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策略去解决问题?

2.引人课题。

引入:

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就是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思考先求出什么问题,再联系条件思考怎样求出问题的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运用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互助探究

1.师生探索例题。

出示PPT课件例题情景图。

让学生独立读题,和同桌交流题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

从题里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那么应该画多长呢?

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比表示黄花朵数的线段长多少?

提问:

你知道这里的三条线段各表示什么吗?

小组合作解决。

交流:

你是怎样填条件和问题的?

2.运用解题策略。

3.列式解决问题。

学生各自列式解答,合作交流。

(1)黄花有多少朵?

 12×2=24(朵)

(2)红花有多少朵?

 24+7=31(朵)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

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求红花有多少朵”应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各自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回答。

师生评价交流:

计算过程对不对?

他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理解题意,尝试读线段图所表达的题意,然后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提问:

谁游得最快?

谁游得最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4题。

2.《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全心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

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精力集中和思维活跃,那么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

所以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地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不足之处] 关于例题中两个问题的对比有所忽略。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对比上面两题的解答过程,指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后,有更深切的体会。

第3课时 练习十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示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开始想起说明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感受事物间的联系,培养对实际问题分析、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基础练习

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读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1)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2)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3)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

说明:

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二、策略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根据第

(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

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

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求出拔河的人数。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提问:

通过看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要求小军的身高,应该先算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读题,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十第4题。

PPT课件出示表格。

提问:

通过看表,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

其中,西门站是始发站,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

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应考虑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

用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开始想起”是小学生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几乎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得到应用,因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从条件开始想起这种策略,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足之处] 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教学过程中没达到完全放手,导致后面学生做练习的时间紧凑。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还应该进一步做到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且要及时抓住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挖掘。

第4课时 练习十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题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十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分别说一说怎样计算的。

注意训练学生语言的连贯性。

示范:

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的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7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提问:

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所求问题是什么?

数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

因为“运来的苹果比香蕉的2倍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的千克数了。

2.完成练习十第8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提问:

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所求问题是什么?

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

“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3.完成练习十第10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提问:

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所求问题是什么?

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里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4.完成练习十第11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提问:

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所求问题是什么?

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

由此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进而解决问题。

5.完成练习十思考题。

PPT课件出示题目。

提问:

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所求问题是什么?

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

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发现:

2盒饼干共24元。

由此可知,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9题。

2.《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解决新颖而有趣的问题,突出策略的应用。

练习时,以教材习题为主,并作了适当的调整,表示这几个练习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感,对学生的要求从“扶”到“放”,让学生对“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运用得越来越灵活,不断增强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不足之处] 学生的思维训练应继续加强。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及其作用,并能用其发现间隔排列物体个数的规律,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激起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同学们,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好吗?

PPT课件出示图形排列,猜一猜有多少个蘑菇?

有多少个木桩?

你是怎么想到的?

2.像这样,正方形和圆形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数学上,把这样的排列就叫作“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课题)。

3.欣赏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照片,找出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二、自主探究间隔排列的规律

1.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能不能也找到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呢?

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

一一间隔排列的每组物体在位置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呢?

2.认识两端物体。

(板书)说一说,另外两组中排在两端的物体是谁呢?

3.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咱们先来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核对数量,PPT课件出示表格。

4.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在数量上的关系吗?

引导说“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

(板书)概括规律:

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

5.PPT课件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如果把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看成一组,也像这样圈起来,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任意选两种图形,画一组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

画好后,也像刚才那样一一对应圈一圈,你发现了什么?

符合规律吗?

教师巡视后,指定学生展示并说一说有没有验证规律,其他学生画的也符合这个规律吗?

三、对比练习,巩固应用规律

1.PPT课件出示:

(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相邻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2)把20块手帕像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2.大屏幕出示老师画的一组间隔排列,你们看看这个间隔排列,跟我们之前研究的有什么不一样?

这里面又藏着什么规律呢?

我们也来圈一圈,你发现了什么?

那说明什么?

(两种物体正好能一一对应)

小结规律:

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四、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名称叫“男生女生来排队”。

第一个指令:

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第二个指令:

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每个男生的两边必须有一个女生。

讨论怎样完成第二个指令:

要使每个男生的两边必须站一个女生,可以怎么做?

2.回顾反思。

在什么情况下,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1?

(两端都是男生)

在什么情况下,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多1?

(两端都是女生)

在什么情况下,女生的人数和男生同样多?

(两端不同,一端是男生,一端是女生)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马上要离开兔子庄园了,老师想把这串花朵围成一个红花、蓝花一一间隔排列的花环送给小兔子。

2.围成一圈的间隔排列中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六、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景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的数量就比另外一种物体多一。

[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不合理。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增加动手摆一摆和体现规律的练习,让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