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0270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汉笔记概要上文档格式.docx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

羜,五月生羔;

羳,黄肚羊;

犙,三岁牛;

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

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

祠,春祭;

礿,夏祭;

禅,祭天;

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例:

绸、该、抢、行李。

(2)同中有异:

给、勤、劝、访。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词义范围不同

主要表现形式有:

1、词义扩大:

菜、睡、粮、皮、其他(江、河、响、唱、雄、雌、牙、齿) 

2、词义缩小:

臭、宫、禽、瓦、其他(子、金、坟、谷、朕、丈夫、丈人)

3、词义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1、由褒义变为贬义

复辟、爪牙、其他

2、由贬义变为褒义

锻炼

3、由中性变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 

谤、侵             

其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诛、恨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怨、购  

三、分析古今词义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小结:

词义扩大的特点: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江、河

词义缩小的特点:

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宫、瓦

词义转移的特点:

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

涕、羹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蹇叔之子与师。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

蹇叔的儿子参加军队

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

与--参加,师--军队,欲--想;

2、加上词尾词头,如:

虎--老虎,杯--杯子,石--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

儿、子--儿子。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

88页最后一段--89页第一段

三、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复音词的定义: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

古汉语的复音词,根据其构成语素的多少,一般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

(一)、单纯复音词:

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但多数由两个音节组成。

单纯复音词又可以分为联绵词和重言词两种:

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

(1)、双声连绵字。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如教材中的“倜傥”、

“忸怩”、“造次”、“镃基”、“抑郁”,、“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

(2)、叠韵连绵字。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

如教材中的“徘徊”、“觳觫”、“逡巡”、“逍遥”、“须臾”、“披靡”、“辟易”。

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

(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

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

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

(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

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

如“芙蓉”、“浩荡”、“滂沱”等。

(二)特殊的复合词:

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其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

这种复音词一般叫做偏义复词。

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

(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

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总之,探求词的本义,既要分析字形,又要结合语言用例,两者缺一不可。

二、词的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义比较多的时候,可分为近引申义和远引申义,或者叫做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注意:

词义更替

在讨论引申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即引申义与词义更替是不同。

词义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新旧意义层层积累,造成一词多义,形成一个词义系统。

如“道”字有许多新的引申义,但是道路的意义仍然保留到现代。

词义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比如“脚”的本义是“小腿”(据《说文》:

“脚,胫也。

”),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

又如“墳”的本义是“河堤”,用于“坟墓”义时,同时排斥了“河堤”义。

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

研究词义引申可以揭示词义的系统性,掌握词义引申的规律,收到以简驭繁的作用。

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通过类比互证,成组成串地掌握相关词的多种意义。

三、分别文、假借字

引申义产生的分别文。

98页。

词义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

假借义是与本义和引申义都不相干的意义,比如“蚤”字的早晨义、“辟”的躲避义等都是假借义。

99页。

1)本无其字:

如:

暮-莫

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2)本有其字:

蚤-早

借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

一、文字

1、“姜氏欲之,焉辟害?

” 

辟——避古今字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  

厌——餍古今字满足。

3、“公赐之食。

食舍肉。

” 

舍——捨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异体字

5、“不义不暱。

暱——通粘

6、“庄公寤生。

寤——啎通假字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通假字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无生民心。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通假字不要

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通假字赐予

二、词汇

三、语法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

” 

生:

使动用法,使……生。

“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

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  隧:

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3.习惯句式

⑴“佗邑唯命。

”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

”或“对……怎么办?

“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可简单以为“奈何”“把它怎么办”

4.判断句式

⑴“制,岩邑也。

⑵“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5.虚词用法举例

⑴焉

①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

“虢叔死焉。

”“君何患焉?

②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姜氏欲之,焉辟害?

⑵其

①表加强反问的语气词。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②在句中表推测的语气词。

“其是之谓乎!

齐桓公伐楚

【古今字】

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

2.王祭不共(共—供)

3.女实征之(女—汝)

1.师进,次于陉。

(次,临时驻扎)

2.楚子使屈完如师。

(如:

往,到……去)

3.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4.西至于河。

(河,黄河。

特指)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以,介词,凭,为,作为,动词)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断句:

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二]宾语前置句:

1.代词宾语“是”直接放在谓语动词前

(1)寡人是征

(2)寡人是问

2.“是”复指宾语,与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

(1)岂不榖是为

(2)先君之好是继

3.名词做介词宾语直接放在介词前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三]双宾语句:

1.赐我先君履。

[四]习惯句式:

1.无以缩酒。

无(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

1.楚子使与师。

(使,名词用如动词,意为派谴使者)

【重要虚词】

1.贡之不入。

(之,放在主谓结构中的介词,其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2.寡君之罪也。

(之,放在定中结构的介词)

3.君其问诸水滨。

(其,表委婉的语气词。

诸,“之于”的合音字)。

4.岂不榖是为?

(岂,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可译为“难道”)

5.无所用之。

(所,特指代词,与“用之”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一起作动词“无”的宾语)

宫之奇谏假道

一、词义:

1.寇,《说文·

宀部》:

“暴也。

从攴从完。

”实际金文作像持杖于房中拷打人形,正为外来施暴者之形象。

2.翫,《说文·

习部》:

“习猒也。

”习惯而不留心。

按此与玩字异,“玩”义与弄相近。

二、文字:

1.一之谓甚至。

(谓通为)通假字

2.不唯偪乎?

(偪通逼)通假字

3.吾享祀丰絜。

(絜通潔)通假字

4.神所冯依。

(冯后作憑)古今字

三、语法:

1.判断句:

虢,虞之表也。

2.宾语前置:

(1)一之谓甚。

(2)其虞虢之谓也。

(3)将虢是灭。

(4)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5)惟德是辅。

3.句中语气词:

(1)其可再乎。

(其:

难道,加强反问)

大概,表示推测)

4.词类活用:

虞不腊矣。

(腊,用如动词,进行腊祭。

蹇叔哭师

1.柩,《礼记·

问丧》:

“三日而殓,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说文·

匚部》:

“柩,棺也。

”段玉裁注:

“棺柩义别。

虚者为棺,实昔为柩。

2.轶,《说文·

车部》:

“车相出也。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辟后作避)古今字

2、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通崤)通假字

1.复杂谓语:

卜偃使大夫拜,将有西师过轶我。

(兼语句)

2.主谓词组作宾语: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4.判断句: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5.兼词:

穆公访诸蹇叔。

殽有二陵焉。

余收尔骨焉。

公辞焉。

晋灵公不君

一、文字方面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避古今字

2、宰夫胹熊蹯不孰。

孰:

熟古今字

3、宣子田于首山

田:

畋古今字打猎

4、食之,舍其半。

舍:

捨古今字,放着。

5、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竟:

境;

反:

返。

为古今字

6、三进及溜

溜:

通霤,屋檐下,通假字

7、自诒伊慼

诒:

通贻通假字

8、衮职有阙

阙:

通缺通假字

三、语法方面

1、晋灵公不君

不君:

不行君道,名词作动词

2、晋侯饮赵盾酒

饮(yì

n):

给人喝,使动用法

3、食之,舍其半

食(sì

)之:

给他东西吃,使动用法

4、提弥明死之

死之:

为之死。

为动用法。

之:

指赵盾

【语序】

1、则莫之继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莫继之

6、其我之谓矣

宾语前置,用代词“之”复指前提的宾语。

齐晋鞌之战

二、文字方面

1、“旦辟左右。

”  

辟——避:

避开。

古今字

2、“右援枹而鼓。

枹——桴:

鼓锤。

异体字

3、“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

弯下身子。

异体字

4、“骖絓于木而止。

絓——挂:

绊住。

古今字

1、词类活用

(1)“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2)“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

(3)“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被动句式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

(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

及:

①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

“故不能推车而及。

②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

“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③连词,和。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①介词,表示凭借,用。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②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③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

“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第二单元

汉字的构造

三、传统的汉字学理论

传统的汉字学理论主要是“六书”的理论。

(一)六书说的形成

保氏……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

地官·

保氏》

漢代解說“六書”內容的有三家:

班固、郑众、许慎

后世谈“六书”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后世谈“六书”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即: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为造字法。

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字方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体二用。

”(清代语言学家戴震)

(二)、六书说的内容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在四种造字法中,象形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

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基本上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象形、指事、会意的区别:

象形字所象的是纯粹可以描绘的具体的“形”;

指事字所指的已经是抽象的意思和没有固定形态的事物;

会意字是可以分拆成两个以上的单体的,分开后的任何一体,仍能单独成字。

指事字和象形字,如果分开后,至少有一部分不能单独成字。

△形声与其他三书区别:

形声是一种比较晚起但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法。

形声与会意都是合体,其区别在于会意字本身没有表音成分而形声字有。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象形、指事、会意都只是表意,而形声除了保留其表意的功能外还可表音,故它越来越受到青睐。

△形符与声符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

(一)、形符

1、形声字的形符,只是表示一类事物或行为的共性。

2、形声字意符的表意功能

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某一形声字的几个意思,则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

例子分析见课本:

(1)过。

(2)征。

(3)举。

(4)叔。

以上是就理论而言,实际上有时候从意符可能看不出与现有义的联系,或意符与初始义完全无关。

这两种情况教材中都讲到了,而且都各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是看不出意符与现有义有什么联系,

第二种情况是意符与初始义无关,这主要是一些后起形声字,特别是为了分化词义而造的区别字。

此外,教材提到:

第三,有些意符由於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二)、声符

形声字的声符,反映的是上古语音。

(后起形声字例外)

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主要有六种形式: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汉字的部首

(一)部首与意符(形符)

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

部首的对象是所统属的汉字;

而意符是与声符相对的,其对象只是形声字(有人把组成会意字的可独立的部分也称意符,我们正采用这种说法)。

所有的字都可以归入某一部首,不管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而只有形声字才有意符。

就《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有很大一部分从来没有作过意符,特别是较少的部首,如一、丨、丶、丿等;

有些笔画多的部首也从来没有作过形声字的意符,如教材上所举的“冓”部。

“冓”部所统属的只有几个字,除“冓”外,还有“再”(从冓省),爯(从爪冓省)都不是形声字,因而也没有意符。

所谓文字学原则部首,是指根据文字学原则即“六书”而确定的部首,所谓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指根据书写习惯而确定的部首。

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按照书写习惯,一般操作原则是按照书写习惯取部首(上下结构,上可成部首则取上,上不成部首则取下;

左右结构,左可成部首则取左,左不成部首则取右;

内外结构,外可成部首则取外,外不成部首则取内。

)。

(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

△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隶书(楷书的前身)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什么是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例如“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字的关系,“莫”是古字,

“暮”是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先秦字少,一个字往往兼司数职,兼表数义。

为了不使一个字兼职过多,以求文字在记录语言方面更精密、更完善,人们就另外造新字承担某个字的某个义项。

汉字多为多义字,并没有为每个多义字造了新字分担职责。

是否造字,取决于是否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有无造字的必要。

但这个具体标准,今人还不清楚。

3、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例如“州”本义水中陆地,后来引申表示九州、州郡,就用今字“洲”表示本义。

又如“队”本义为从高处坠落,后来借用表示队列义,就用今字“坠”表示本义

(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

例如“取”的本义是获取,引申指获取女人做妻子。

娶妻的“取”后来专造“娶”字表示。

“娶”承担的是“取”的引申义。

又如“解”的本义是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后来就造“懈”来承担松懈这个引申义。

(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例如“齐”的本义为齐平,假借来记录“齐敬”的“齐”这个词(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表示祭祖之前对祖宗的崇敬。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齋”。

“齋”承担的是“齐”的假借义。

又如“辟”本指法制,假借来记录“躲避”的“避”这个词。

后来造了“避”字。

“避”承担的是“辟”的假借义。

4、古今字的对应关系(补充、了解)

多数古字分化出一个今字,但也有少数古字分化出两个甚至几个新字。

辟---避、僻、譬、嬖。

厉----励、砺。

共----供、拱、恭。

敝----蔽、弊。

5、古今字的构成(或说字形关系)了解

1).增加偏旁。

这是主要方法。

这类古今字多数是以古字为声符,增加有区别义作用的形符,新造今字。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其中的“竟”、“反”,今字用“境”、“返”,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而造的。

常见的增加形符而造的古今字还有:

禽---擒 

康---糠 

虚---墟 

要---腰 

昏---婚 

或---国 

其---萁 

弟---悌 

责---债 

属---嘱 

孰---熟 

亨---烹 

景---影 

共---供 

莫---暮 

止---趾 

州---洲 

知---智

然---燃 

奉---捧 

两---辆 

解---懈 

益---溢 

章---彰 

牟---哞 

县---悬 

火---伙

坐---座 

田---畋 

易---蜴 

西---栖 

求---裘 

匡---筐 

列---烈 

戚--- 

 

何---荷

取---娶 

韦---违 

北---背 

臭---嗅 

原---源 

文---纹 

希---稀 

受---授 

皇---凰

直---值 

尝---偿 

申---伸

增加声符的较少:

网——罔 

自——鼻

2).改换偏旁。

这类古今字主要是利用古字的声符,改换古字的形符,另造新字。

“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

”(左传昭公元年)“震”,今造字“娠”。

常见的改换形符的古今字还有:

说---悦 

赴---讣 

---嫡 

错---措 

敛---殓 

没---殁 

徇---殉 

振---赈 

唱---倡 

疏---梳 

欧—呕 

张---胀 

滑---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