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3917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面对中部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和资源短缺问题,在分析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础上,探索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如何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

  关键词:

循环经济理念;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

  Abstract:

Inthefaceofabunchofquestionsofeco-environmentandslenderresourcesinthemiddlepartinChina,thepaperexploreshowtobuildanumberofinternationallycompetitiveeco-industrialclustersundertheguidanceoftheconceptofcirculareconomyafteranalyzingproblemsandcausesintheprocessofecologicaldevelopmentincentralindustrialcluster.

  Keywords:

conceptofcirculareconomy;middlepart;industrialclusters;ecologicaldevelopment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中部地区成了全国制造中心,尤其是各种小而散的产业集群。

在工业文明观的主导下,过于注重自身的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认识到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存在,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忽视了资源与环境价值的存在,忽视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忽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两高一低”为特征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开放式的单向线性发展模式,致使中部出现了水质污染、酸雨、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的急剧耗竭……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资源短缺问题,已是中部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它不仅无情地摧毁着中部美好的家园,而且正在越来越严重地损害和制约着中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定位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探索如何围绕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有效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三元结构矛盾,达到既要高速发展经济,又要大力改善环境,形成一种健康、和谐与平衡的发展道路。

  介于这一背景,本文尝试在分析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础上,探索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具有相对地理优势的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中心增长极,以此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这对贯彻“十七大”精神,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观点发展中部产业集群、提升中部竞争力、保障中部有序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中部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部六省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且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意识

  中部六省产业集群总的说来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各省发展很不平衡。

相对而言,河南、湖北、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相对较好,其余三省发展相对较弱。

到2007年底,河南省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共有388个,集群内集聚了万家企业,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年实现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吸纳从业人员320万人,占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但集群规模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湖北省销售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已经达到80多个;湖南形成了四大类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电子类产业集群、机械类产业集群和化学类产业集群,但是湖南有特色、有优势、基础较好的几个主导产业没有形成集群,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尚未有竞争优势;安徽省产业集群目前尚处在初级形成阶段,集群的规模小,产业的附加值较低;江西省近年来出现了产业集聚的趋势,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的雏形,规模小,档次低,多以低层次企业为基础;山西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开采、焦化和电力产业为主,其它产业集群规模普遍较小,多元化、互补性产业未能形成。

这种产业集群的不平衡、多层次性发展不利于中部产业集群整体的发展。

  此外,中部各省为了各自独立的利益,缺乏合作战略思想,没有有效地整合资源的理念和动机。

他们在对主导战略选择上都是各自为政,经济割据,缺乏横向联系,彼此形成市场壁垒。

如安徽的东向战略,湖南的向南战略,江西的与长珠闽对接战略等,这些战略决策使中部作为整体的概念消失,合作和联系很少,各省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度较差,利益难以协调。

同时,因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致使各省之间的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化”和“低度化”。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计算方法,中部六省除山西之外,工业结构高度趋同。

以湖南为参照,湖北、江西、安徽和河南与其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分别为、、和。

这种工业结构高度趋同现象不仅各省都无法形成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而且容易形成需求相同的资源竞争和产出相同的销售竞争。

  

(二)集群内产业层次低下,高附加值的核心链条薄弱,导致资源消耗过大

  中部各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资源禀赋比较相似,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除少数高技术产业集群外,大都是基于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电力、有色金属、劳动力等)的传统制造业为主,甚至存在大量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集群内的产业结构仅存在简单的供应链式,对资源与原材料的需求和依赖极大,且很少对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如山西的煤炭类产业集群、湖南的化学类产业集群、河南的纺织产业集群、湖北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安徽的矿产品集群、江西景德镇陶瓷集群等。

这种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仍然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低价格的中低档产品的生产制作上,缺乏高附加值的核心链条,只能以加工制造基地的角色参与全球劳动分工网络,自我发展能力弱,竞争能力严重不足,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都十分有限。

加上各地区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比较严重,单打独斗的状况比较普遍,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导致集群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和低水平建设。

所以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资源消耗越来越大,逐渐贫乏。

  (三)群内企业间分工协作和关联度较低,产业链较短,产业集群规模小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的。

这种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也包括主辅产业之间的横向分工。

在国外发达的产业集群中,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企业之间是互为平台的,正是由于大量辅助产业的企业存在才支撑着主导产业企业的发展。

而中部的产业集群内集中了大量“小而全”的企业,上、中、下游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主导产业分工链条不完善,多数产成品及零部件都在单一企业内部完成,行业内部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使企业在战略布局上各自圈地,在品牌上各打旗号,在技术上互不往来,在经营上缺乏联盟,在产业链上弱于延伸,又加上产品结构的雷同,最后集群内企业的生存之战演变成为残酷的恶性竞争,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集群内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造成对环境污染的叠加,超越了集群的生态承载能力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经济模式的深刻影响,中部的很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沿袭数量型、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尤其是那些由中央政府扶持起来的区域产业集群,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本身就属于高污染产业,而这些产业的管理者环保意识比较淡薄,以不断追求个体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很少会增加投入购买先进的环保、去污的技术设备,甚至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考虑,比如:

许多集群废气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随处堆放等情况比比皆是,导致了集群内对环境的集中污染,往往超越了产业集群所在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

  (五)集群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匮乏,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中部产业集群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是高技术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如河南是中部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省份,到2007年底,河南省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共有388个,集群内集聚了万家企业,但是吸纳从业人员只有320万人,每个企业平均吸纳从业人员22人左右;江西产业集群,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只占10%左右;据安徽省经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安徽共有产业集群176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集群有23个,集群中的企业共有万个,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712个,超亿元的有142个等等,而其它省份如湖南、山西有很多是以家族型企业为主的小型企业,所以总的来说,中部产业集群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而这些中小企业往往缺乏高素质人才,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

而且这些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较低,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学研”机构亦尚未建立,因此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普遍低下,不少产业还停留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层次较粗浅,缺乏发展后劲。

  二、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作用

  循环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原则(称为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从而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它是对“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倡导的是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对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中部产业集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长期以来,中部产业集群建立起了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和生产力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使中部面临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及企业危困的严峻局面。

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进行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正是要在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发展模式,将对促进中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中部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大动力

  一方面是可以把优化中部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调发展,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减少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另一方面建设中部产业集群需要增加投入,可以扩大内需、拓宽市场并促进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结构调整开辟新的领域和途径。

  (三)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中部产业集群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运作手段

  环境问题己成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获得了宝贵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

只有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环境技术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应对世界贸易活动中绿色壁垒的挑战,与国际市场对接,使更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环保产业是国际资本投入的一个重要领域,一些国际援助活动也把环境保护作为主要投资方向或援助的基础条件。

中部通过建设生态产业集群,可以树立和提高绿色形象对于招商引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指导中部产业集群发展是立足中部现状,把握规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水平是中部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三、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对策建议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学理念,健全系统的制度保障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学认为,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着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这两种观点和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致性,都是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理念,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且这些观点都是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要想成功地贯彻这些理念,最重要的是以公众参与为保障,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系统的制度保障体系。

如:

全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全民动员教育机制,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发展理念;改革领导考核机制,构建绿色考核指标;健全执法监管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环保激励约束机制等等着力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政策环境。

  

(二)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与生态环境和谐协调关系

  产业集群因为产业的聚集,它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叠加的。

为了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是“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它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三)注重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科学进行产业集群生态规划和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层次低,结构趋同,布局不合理是影响产业集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

这主要原因是“政府主体缺位”。

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功能分工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的整体功能发挥,其整体发展的战略定位又直接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区域与各行政区域之间、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此,在制定产业集群生态发展战略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主体协调作用,通过产业集群经济整合,加强生态规划规划和科学分工协作,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优化产业结构,达到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产业集群内优势互补,增强经济竞争力,对其经济的组织结构、产业组织、发展模式、经济资源利用等进行战略性重组和调整,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机制。

  (四)加强中部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区域环境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影响因素,推动区域环境建设应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抓好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基础设施对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是重要的硬环境。

道路交通、电力、供水、通讯、互联网等地方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应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建设,并且以免对使用者收取过高的费用。

第二,要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

中部地区应制定和实施调动社会力量举办服务机构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于企业的各类专业化中介机构,诸如:

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物业管理、律师、仓储物流等机构。

同时,推动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以增加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企业之间信任合作的基础。

第三,要推动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风险投资体制。

加快建立各种信用担保机构和融资租赁机构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第四,要推动区域文化建设。

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的有机聚集,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的主体,企业家的知识素养是产业集群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

因此,政府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业的氛围,培育城实守信、尊重知识、勇于创新、敢于冒险、进取务实、宽容失败的社会道德新风尚。

通过宣传教育,使新的社会道德深入人心,营造适合集群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

  参考 文献:

   strategyandcross-industryclusters[J].EconomicDevelopmentQuarterly,1995(9):

225-237.

  Frank•W•Young,EnvironmentalQualityintheU•S•States[J].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997(46):

205-224.

  马桂娟.产业集群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强.提高产业集群生态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36-38.

  罗若愚.我国区域间企业集群的比较及启示[J].南开经济研究,2002(6):

52-54.

  程达军.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工业园模式[J].商业时代,2006(11):

49-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