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4974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docx

最新整理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范文一

  教科书分析:

  1.《短文两篇》包含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和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两篇文章。

其中《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和《陋室铭》一样,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追求。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味。

”同时要求: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获得有益启示。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文章梳理,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的特点,思考感悟,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与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新手”,出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积累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扎实地落实文言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虽然跨越不同时代,但是两篇文章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表达了对优秀品质和人格的不懈追求。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物”后的“志”。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文言的知识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

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托物言志手法。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自主预习和合作完成课文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对高尚品格情操的追求。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画出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以及用以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语:

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

(老师书写标题和作者)

  2.任务展示:

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

  3.反馈指导: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过渡语: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激励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那些内容呢?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

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

  (3)范读,示范朗读。

(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

  (4)齐读,巩固强化。

(师生共读)

  3.小结: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第一要义。

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读音、节奏,从而进一步

  理解和感受文章。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

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

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

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

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

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文中指德行美好)

  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3.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导语:

“陋室”的“陋”与“不陋”体现在何处?

作者又为什么为“陋室”写“铭”呢?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

  2.展示任务: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说明的?

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作为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

  3.反馈指导: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2)“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从“环境、交往的人、爱好”方面进行说明的。

  (3)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4)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特别强调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应注重道德修养的侧面。

  (5)托物言志,也就是借助描写别的事物表达和抒发自己情感和志向的手法,这种手法含蓄隽永,内涵深刻。

  4.小结:

文章通过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阐明了“陋室”“不简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及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五、作业布置

  1.笔记本上整理文言重点字词。

  2.尝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一篇100-150字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

  1.导语:

(展示莲花组图)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

宋代的大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尤其喜欢莲花,那么他为什么喜欢莲花呢?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2.任务展示:

  

(1)欣赏莲花,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反馈指导:

外形漂亮,给人以素净的感觉。

出淤泥而不染。

  

(2)我们学过的赞美莲花的名句有哪些呢?

  反馈指导:

“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

  (设计目的:

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并展课件:

针对写莲名句进行解说,让学生对本课有初步的认识。

  (3)题目:

“爱莲说”题目解题。

  反馈指导:

“说”,一种问题,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就是借写莲花表达自己的情操。

  过渡语: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莲花”?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

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个人读)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范读-示范朗读(老师读)

  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文章字句内容

  1.导语: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

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

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

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

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1)重点字词;

  鲜:

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

  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外:

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

  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

  出:

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

  ②不复出焉(出去)

  远:

①香远益清(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2)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蔓、枝: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②香远益清(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内容,把握情感

  1.导语:

作者“爱莲”的哪些地方呢?

作者写莲花又为什么写其它的花儿呢?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

  2.出示任务: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

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莲”的哪些地方让作者最为欣赏,作者为什么“爱莲”?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反馈指导: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

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

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出淤泥而不染”(洁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低调谦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通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孤傲)

  (5)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4.小结:

作者以“莲花”自喻,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两篇短文。

  2.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范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

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

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

“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

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

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

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

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

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

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而对爱莲同气相求。

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范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

  设计1:

(背景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

(激发兴趣)

  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

(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设计3:

(激情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

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

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设计4:

(哲理导入)

  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

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重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背景介绍,检查预习

1.题解: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

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目标导学二:

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如“馨xīn”、“牍dú”。

②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

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

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③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

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

采用类比,用历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