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288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西峡一高王英莲

2015年3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课堂实录

西峡一高王英莲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道路。

尽管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变革,为中国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1、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有些知识可以简化或让学生自主学习。

但是这一课涉及的辛亥革命概念,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老师需要通过知识体系构建来帮助学生理解。

2、高一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设计学生活动的时候,可以更多的偏重思维活动。

【教学目标】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

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情境教学、归纳教学、探究教学。

2、学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角色扮演。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新课导入

播放《辛亥革命》中秋瑾就义的片段。

台词: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

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秋瑾)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教师:

相信大家看了这个场面都非常的痛心,当时的中国到底怎么了,竟让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抛头颅,撒热血。

(教师接着用幻灯片展示《时局图》和《辛丑条约》签订的画面。

学生: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教师:

那么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正在崛起的资产阶级做了什么努力呢?

学生:

发动辛亥革命。

教师:

对,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辛亥革命》,走进那段峥嵘的岁月。

二、设疑自探

教师:

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情况,迅速浏览课本,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主要问题。

学生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

学生2:

辛亥革命的影响?

学生3: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教师:

同学们提问的问题都非常好,通过他们的提问我们总结出本节课的自探提纲,给这些小组各加上5分,掌声送给他们。

(教师在黑板的左边板书自探提纲,并给学生加分)

预设问题:

1.辛亥革命的背景?

2.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教师: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纲,自主探究5分钟,分条分行的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有新的问题请用彩色笔做好标记,咱们随后探究。

(教师用幻灯片出示自探要求:

1、请大家阅读课本,独立解决上述问题。

2、用彩色笔在课本上把答案标出.。

3、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请标出以备继续探究。

三、解疑合探

教师:

经过预习和5分钟的总结相信大家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为了让咱们的答案更加全面,咱们小组内合作探究8分钟。

在讨论之前提醒大家,咱们本节课分工有新的变化,看老师手中的十二张扑克牌,代表着咱们十二个小组,讨论5分钟后老师会让一位同学随机抽出展示小组和评价小组,以确保组组投入,人人收获,希望每位同学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越充分,收获越多。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讨论要求:

1、学科组长主持,确保人人参与,逐题解决,完善答案。

2、组内答案形成共识,做好展示准备。

3、讨论时注重解题思路。

(5分钟后随机抽出展示小组,展示小组开始板书,教师出示展示要求:

行动迅速,字体工整。

条理清晰,要点简练。

口头展示:

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板书快结束时随机抽出点评小组,教师出示评价要求:

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先打分数,再述原因)

1.辛亥革命革命的背景。

学生板书: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6)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学生评价:

我代表第六组同学对第七组同学的展示进行评价,满分十分的话我给他们打十分,他们板书条理清晰,字体工整,内容详细,并且言简意赅,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吗?

学生:

没有。

教师:

咱们点评组的同学声音洪亮,落落大方,给分有理,扣分有据,老师也给他们打十分。

2.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板书: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3)结果: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

(4)影响: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的结果

1.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生评价:

我代表第九组对第第一组同学的板书评价,我们给他们打九分,扣分的原因是字体有些潦草,并且我们组有个疑问,辛亥革命难道就之事指武昌起义吗?

有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补充:

我认为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的起义也应该属于辛亥革命。

学生补充:

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应该是辛亥革命的准备.

教师总结点拨: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何为广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给这些小组都加上五分。

教师点拨:

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任务也就摆上了革命党人的议事日程。

听说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立马回国,12底到了南京,受到了各方面的热烈欢迎,此时,他威望高。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项最重要的法令,这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项法律文件的内容和意义。

(历史剧表演)剧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大家谈。

扮演者:

一名同学扮演进步的读书人;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平民甲与平民乙;一名同学扮演清朝遗少。

背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后,人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一日上午,某茶馆来了一位读书人和一位蓄着辫子的清朝遗少,把他们二位拉来的黄包车夫平民甲与平民乙在一边候着。

读书人:

咦,我说这位先生,你怎么还留着辫子呢?

你不知道中华民国禁止蓄辫吗?

清朝遗少:

你管得着吗?

我高兴留辫子,怎么样?

要是在大清时期,你,还有你们(两个黄包车夫),都得叫我“老爷”,都得给我规矩一点。

读书人:

哟,你还在怀念过去的生活,这能成吗?

现在是中华民国了,一切都变了。

临时政府不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吗?

我劝你回去好好看看,弄明白现在社会与以前不同了。

平民甲、平民乙:

是呀,我们也听说有这么一部法律。

据说,以后再也没有皇帝了,当官的要通过什么选举来产生。

清朝遗少:

你们放屁,不要皇帝不就乱套了吗?

这么大的国家,谁来管理?

读书人:

你对人家放尊重一点。

我告诉你,人人平等,言论自由,这也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

没有皇帝就乱了套吗?

我看不会。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没有皇帝,国家富强,老百姓安居乐业。

如美利坚、法兰西、英吉利等。

平民甲、平民乙:

先生(读书人),你懂得真多。

你讲讲,现在与以前有哪些区别?

读书人:

简单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同:

第一,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是皇帝一个人的;大家都一律平等;不管你干什么职业,只要是国民,都可以选举别人做官,别人也可以选举你做官,这也与以前“老爷”们才有当官资格不同。

第二,大家可以自由地说话,自由居住,自由集会,只要不违反规定,没有人干涉你们的生活。

第三,国家不再要皇帝,以前由皇帝一个人统管大权,现在分给三个部门去管理,叫三权分立。

第四,国家最高长官叫总统,但他不是皇帝,他要受到各方面限制。

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有内阁及内阁总理,内阁总理也不是原来的宰相。

清朝遗少:

变了,一切都变了。

师:

同学们,从以上历史短剧中,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1:

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都变了。

民主共和与三权分立,给中国的政治带来巨大变化。

学生2:

中国的平民百姓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如言论自由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学生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愿望,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学生4:

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诸如禁止蓄辫等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进步。

教师点拨:

综合大家的意见,咱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作用。

第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尽管南京临时政府内部混进了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但它仍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但是关于它的结局,一种说法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另一种说法则坚持辛亥革命失败了。

到底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呢,大家对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争议很大,问题越争越清,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一场辩论赛。

(辩论赛)

正方1:

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反方1:

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正方1:

说成功,是指直接结果上说的,政体变化---思想上解放--经济上发展--及国际影响

 反方:

1:

说失败,是指最终结果,袁氏篡果了,共和国此后在中国名存实亡;没改变社会性质[双半];没改变双反的革命任务。

事实上,辛亥革命对中国广大农村影响不大,这从鲁迅先生写的关于这时前后的小说就能反映出来。

他的小说就在不断揭露着这时国民的劣根性,人物典型就是华老栓、阿Q等人。

正方2:

我方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的目标。

因此说它是成功的。

反方2:

我方认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和富强的道路。

尽管辛亥革命赶跑了清朝的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因此说它是失败的。

师:

(小结)刚才正反双方的辩论,非常精彩。

根据大家的辩论,我把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归纳如下: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第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第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四,推动了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第五,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四、质疑再探

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点,请问你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

预设问题: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

这个问题属于发散性思维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言之合理即可。

五、应用拓展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同盟会

C、光复会D、共进会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化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实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教学总结

播放《走向共和》片段。

经典台词欣赏:

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孙文相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一定会实现共和的,我坚信这一点!

教师知识点小结:

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极端腐朽的情况下爆发的,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武昌起义是革命爆发的标志,武昌首义的革命主动首创和革命献身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它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然而由于革命派的软弱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由此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一历史重任自然落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肩上,由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选择。

学科班长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辛亥革命》一课,去感受那段气势磅礴的历史,老师用形象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让大家更形象的去感知和感悟那段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秋瑾,孙中山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老师通过让我们表演历史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让我们感受到革命的曲折。

通过辩论赛让我们更深刻的去感知辛亥革命,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这里感谢老师。

同学们这节课都能够积极投入,大胆发言,课堂无闲人,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

最后评出咱们的展示之星王静,评价之星李丽,质疑之星王爽,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教师:

同学们这节课都表现很好,也把掌声送给自己!

七、教学反思

1、如何处理初高中历史的衔接。

本课对初中涉及的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归纳的形式予以落实,对辛亥革命概念,通过知识体系构建来帮助学生理解,从教学效果来看,是达到预期目标的。

2、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学习。

本课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自主归纳辛亥革命的经过,通过上台表演历史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历史,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通过辩论的形式探讨辛亥革命的结果判断,有效的调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主要知识有效落实,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八、板书设计

1.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6)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2.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3)结果: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

(4)影响: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的结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