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6605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77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3页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docx

高考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

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

中国现代史3章4节作业: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杜文星)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

A解决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B解决了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

C解决了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D解决了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错因分析:

学生大部分选择了C项,原因在于混淆了内容和意义的层次关系,另外也反映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以及运用知识能力的欠缺。

D项才是功绩。

2、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与中共“七大”的相同之处是

A.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提出了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D.提出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方针政策

错因分析:

很多同学错选为A,原因在于对有关“工作重心”转移的事件不知道,七大是没有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的。

3、下列年代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按东、南、西、北方位顺序排列应是:

①1931年冬中共临时中央的所在地②1933年冬中共临时中央的所在地③1938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④1950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错因分析:

学生错选其它选项的原因在于不知道相关的基本基础知识,尤其是①②两个选项。

5、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

“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

“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指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

当时司徒雷登对华的实际立场是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D.希望由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

错因分析:

学生大多错选为D,原因在于对材料的意思理解的偏误。

材料中知识表达出了对国民政府的担心,而没有表达出不支持来。

6、49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把中国革命的原因归结为:

一、人口太多,“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二、西方思潮“激起骚动和不安”。

这种看法的错误主要在于

A.混淆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用表面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

C.混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

错因分析:

题目中归结的原因是错误的。

所以不存在AC两项的说法。

“一、人口太多,“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二、西方思潮“激起骚动和不安”。

只是看到了相关的表面,而没有看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的实质。

 

中国现代史5章1节作业(程向辉)

1.新旧政协会议相比较,相似点体现在①共产党起了重要作用②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③制定了和平建国纲领④准备了新的国家政治结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错因分析:

④选择得比较多,而旧政协只是提到,改组国民政府,并没有在当时实施改组,故是两次会议的不同点。

2.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错因分析:

好多学生选择C,而B的表述不如C项全面而准确。

3.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在目的上的不同之处是

A.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D.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错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改目的方面的主要侧重点不同,之前侧重于政治目的,取得革命的胜利,成立之后侧重于经济目的,恢复发展经济,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故选C。

4.下列对抗美援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   B.是为避免在中国境内作战而出兵

C.是对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反击  D.是为解放台湾受阻而采取的措施

错因分析:

学生错选为B,而真正的原因是美国的行为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我们为了保家卫国而进行的。

A的表述正确,要注意与“是完成的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表述是不同的。

历史组各章节错题积累及分析

中国现代史5章2节作业(薛梅)

1.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同时并存的经济成分中不包括

A.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B.社会主义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个体经济

错因分析:

学生对过渡时期五种经济成分的具体情况认识不足,属于概念理解不清导致的错误

2.建国初期曾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对其中“合理”的正确理解是

A.剥夺资本主义的资本所有制  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 D.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错因分析:

学生对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概念理解停留在对国家有利一个方面的理解,因此造成一部分同学选择C导致错误。

应该全面认识具体概念。

3.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其重大意义在于

A.改善了人民的生活B.国家渡过了经济困难局面

C.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D.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错因分析:

国民经济分析的结果和意义区分开来。

应具体讲解两者区别。

中国现代史下册第5章第3节

1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这样,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②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③只用了四年时间提前十一年实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④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③④

错因分析:

约有一半的学生选B,错误的认为总路线中的工业化没有完成,因此不选③。

而实际上题干只强调改造这一部分内容,既是总路线所规定,又提前完成。

故选A合适。

2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B.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C.建立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D.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错因分析:

题干时间范围是1953年开始,B是49年到52年的任务,C是49年新政协召开标志建立。

49年七届二中全会标志D。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是A的一个重要标志,故选A。

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错因分析:

一部分学生错选C,只注意了课本的小字表述,忽视了总路线中的工业化没有实现。

另外,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故选B。

4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

“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

”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错因分析:

部分学生选A,没有理解题意是强调在改造过程中,所以资本家没有完全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故选C。

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

①国营经济②合作社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错因分析:

部分学生选D,没有认识到合作社经济属于改造过程的一个阶段,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解不透彻。

正确应该选C。

6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毛泽东做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是

①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②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③④

错因分析:

超过半数的学生选A,错在没有注意题干的范围,强调民主革命斗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选C。

7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中,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发展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开展土地改革运动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赎买

错因分析:

部分学生错选B,选项中改变私有制的,即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有ABD,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权,但没有改变私有制。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程向辉)

1.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我党对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B.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政策

C.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错因分析:

没有注意题干的时间限定,故错选D

2.1957年整风运动转为反右派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向党提出批评意见

B.党中央整风运动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C.党中央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

D.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

错因分析:

没有分清反右派和反右派扩大化的区别,反右派本身是必要的,而扩大化是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选了C。

3.(2009年广东历史1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错因分析:

没有从当时的特殊背景出发考虑问题,1958年的统计数字应该是一个需的数字,故D的说法不准确。

4.中共第一次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党的总任务提出是在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B.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错因分析:

学生没有确立起小专题意识,如果把工业化的相关问题,加以归纳,本题狠好选对。

5.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错因分析:

通过我们在八大之后犯的错误可以看出,能否正确处理阶级斗争和经济的发展是正确与否的关键,故选A。

6.“七千人大会”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认清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B纠正了“反右倾”运动中的错误

C体现了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动员了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

错因分析:

关键在于记清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即可,C向属于此会特点而非历史作用。

7.

右图中的现象破坏了社会和谐,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严重挫折,导致社会不和谐,主要是由于

A.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浪费了不少资源

C.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错因分析:

错选D的原因是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A与D是本质与现象,总述与分述的关系。

第八章第一节伟大的历史转折(薛梅)

20.1984年邓小平说:

"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

"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

A.平反冤假错案是从1975年开始的B.对"文革"的全面否定始于1975年

C.1975年已开始系统纠正"文革"错误D.1975年的工作为以后拨乱反正做了准备

解析:

1975年全面整顿只是从经济领域进行的,不能称作开始系统纠正。

因为“系统纠正”指的是全方位的纠正,应涉及到思想、组织、政治等各个方面。

因此这道题选D更有代表性,提现思想的转变。

22.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方面,与党的八大相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取得的新突破是

A.认识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性

B.确定了坚持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C.提出了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D.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解析:

本题题干中涉及到的关键词最突出的是“新”,把握了新就能排除题干。

A、B、D都是八大提出的。

23.(2009年上海)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解析:

关注题支中的两个词“振兴”、“崛起”,“振兴”的含义大力发展使兴盛起来;“崛起”的含义突起、兴起。

通过对两个词的把握结合时间来确定。

32.(2009天津)

材料六1980年邓小平指出:

“近三十年来。

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

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支持: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

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4分)

解析:

本题题干中,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关键词:

“国计民生”、“经验和教训”。

“国计民生”:

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

“经验和教训”:

涉及两个方面,分别答题。

八章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杨坤宇)

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所有制经济成分比新民主主义时期增加了几种,其产生的根源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全面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C.我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D.我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已全面建立公有制

解析:

50%的学生选B,是直接原因。

50%选D,是根源,没有开放,就谈不上外商企业等所有制形式。

25.(2009年四川文综18)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

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解析:

60%选A,因为题干设计外国的广告宣传,可以体现了解世界的愿望。

选D的占40%,没有注意79年不能说全面改革开放。

29.(2009年福建文综24)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

1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负增长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70%的学生选B,另有部分学生选其他选项。

中国是中间开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终封闭,也不是始终开放。

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应是正增长。

欧盟成立是90年代,与题干无关。

第八章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杜文星)

2.当社会主义在东欧、苏联遭到重创时,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较早摆脱苏联模式,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50%左右)

B.“文革”时期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势力斗争的影响

C.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改革开放理论的指导(40%左右)

D.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获得成功

错因分析:

学生大都错选A。

不知道南斯拉夫比中国摆脱苏联模式的控制还早,但并没走出一条特色道路,最后四分五裂。

而中国却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题在于决策正确与否,不在于摆脱的早晚。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治路线,邓小平概括为

A.走自己的路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0%左右)

C.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60%左右)  D.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错因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小字的重视程度,结果并不好。

说明对课本的重视度不够,应加大对基础知识的过关检查。

4.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的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20%)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30%)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0%)

错因分析:

此题学生不能从材料里获取有效信息去正确判断邓小平讲话的时间在十四大之前还是之中还是之后。

题目中市场经济的一些问题还要看看、试试再说,明显没有在全国大胆推行,所以应该在十四大召开之前。

因为十四大就已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节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程)

1.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指出:

“这两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十分关键的时刻。

”他呼吁美方遏制“台独”行径。

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关键”是指

A.国际反华势力推动“台独”34.4%B.台湾内部政局不稳

C.坚持“一国两制”方针15.6%D.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42.2%

错因分析:

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是2007年,温总理答记者问中的回答。

这两年指的是2007、2008年,这两年两岸关系政治冷,经济热,台湾面临换届大选。

所以维护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是主要任务。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其中包括

①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

A.①②③60%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

错因分析:

学生翻了死记硬背的错误。

组合选应看几个题支是否符合题干即可。

香港澳门的回归表明我们的政府坚决维护祖国的领土与主权。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体现了事负责任的政府,有利于向世界表明我们的立场,提高国际地位。

第九章(王剑)

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B.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解析:

错选C对教材记忆不准确。

难以发挥应有的复习生优势。

2.下面是一幅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对联:

上联:

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

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

天人合一。

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多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①实行平等、民主、团结三大原则②建国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错选AD、审题不清楚对民族关系三个原则记忆不清、民主改革的时间没有准确的把握。

3.江泽民指出: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这表明

A.民族的团结和各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

B.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C.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D.当前妨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仍然存在

解析:

对题干之间的关系没有分清楚,主要是对题干的重点没有把握清楚。

4.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新”体现在①取得了平等的民族权利②基本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③废除了剥削制度④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对建国前后的相关政策没有彻底的理顺、所以在进行比较是就有点慌乱、只要在时间分清政策依据就能完整的做对。

5、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解析:

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区别没有弄清楚。

三者的概念没有弄清楚。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薛梅)

18.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构建和平友好的国际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各项中具有这样影响政策有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③(57.4%)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解析:

题干中的题眼是“为构建和平友好的国际社会”,④项错的比较多,提示学生注意“一国两制”的世界意义。

28.下面的《中外建交情况统计表》说明

时间

建交国家数

建交国家总数

1949—1950

17

17

1951—1960

19

36

1961—1970

19

55

1971—1980

69

124

1981—1992

27

151

1992.5—1999

10

161

①7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②我国的外交政策在70年代逐渐成熟③我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被大多数国家接受④70年代,我国的外交工作有重大突破

A.①②B.①②④(19.4%)C.③④(10.3%)D.①③④

解析:

关注①项中提到的,很多国家与中国建交也能够体现国际地位的提高。

29.中国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是

A.中国自己要发展,就要先促进其他国家发展

B.“求同存异”

C.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60.3%)

D.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

解析:

题干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意思是:

自己想得到什么的就要给人家什么,强调是一种与材料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本题内体现的是强调与别人交往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C选项只体现自己的做法,而没有体现国际关系。

30.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①“求同存异”方针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26.5%)B.②③C.③④D.①③

解析:

关注题干中时间限制。

十章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杨坤宇)

1(08年广东)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52%B、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搞好关系

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47%

解析:

A中开始重视是在建国后不久的50年代中期。

D项对应的是美苏霸权主义政策。

8“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在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我国外交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A、①②③21% B、①②68%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主要是看清时间范围是1971.7.13后到1975年。

10(2006年全国Ⅱ卷)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