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7009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4题;共8分)

1.(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嗔怪(chēn)   麝香(shè)    蹒跚(shān)    

B.哺乳(pǔ)     羞怯(qiè)    驯养(xùn)    

C.匍匐(pū)     障碍(ài)     余晖(huī)    

D.鹦鹉(yīnɡ)   俯冲(fǔ)     模样(mó)    

2.(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________气质。

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________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________,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________。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高贵低俗淡泊平静    

B.高雅低俗淡然平静    

C.高贵浊俗淡然平和    

D.高雅浊俗淡泊平和    

3.(2分)对下面的修辞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解: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萌发的情态,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B.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理解: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雪花洁白的颜色和漫天飞舞的美态。

描写细腻,语势连贯,突出了雪的美丽和灵动。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理解: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塞外雄奇的风光。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相互映衬,表意凝练,引人联想。

D.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理解: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提醒人们思考。

突出了物质基础是花儿红的首要原因。

4.(2分)(2019七上·富锦月考)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充盈着生命的灵气。

B.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C.《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意慷慨悲壮著称。

二、默写(共1题;共5分)

5.(5分)(2018·黄浦模拟)默写

(1)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二)》)

(2)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4)六十而耳顺,________,不逾矩。

(《孔孟论学》)

(5)嗟夫!

________,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三、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2分)

6.(12分)(2017九上·晋江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意思是说古人从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体上选择一些名词用作度量衡的单位。

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寸”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

“十分也。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意思是说人手后退一寸的脉搏处叫寸口,故谓之“寸”。

“寸”的小篆字形为“

”,“

”是一只手,“-”是指事符号,来指示寸口的位置,中医把脉的时候就是按寸口这个地方。

至于“尺”字,《说文解字》里说:

“十寸为尺。

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

”“尺”的小篆字形为“

”,像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像极了我们口语中所说的“拃”(读作zhā)这个动作,巧的是如果以一指宽为一寸,那么一拃正好是十个手指并拢的长度。

【材料二】

“丝”这个长度计量单位现在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更不知道1丝=0.01毫米。

“丝”并不像米、厘米、毫米那样常用,但“丝”作为长度计量单位,其实在成书于公元四世纪的《孙子算经》里就出现了:

“度之所起,起于忽。

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意思是说,“忽”是长度的最小单位,从长度来看,十忽等于一丝。

不仅“丝”被用作很小的计量单位,“毫”也如此,我们能从它们的字义上找到线索。

“丝”字的甲骨文形体像两束丝,因此它最初的意思就是指蚕丝。

“毫”本来是指鸟禽“细而尖的毛”。

蚕丝和鸟类的毛都是微小的事物,两者相较,蚕丝更细,古人把“丝”和“毫”分别用作“忽”之上的长度计量单位的缘由据此可以推断。

【材料三】长度单位古今对照表

朝代

数值

战国

秦汉

三国

南朝

宋元

明清

现代

一尺换算

厘米数

16.95

23.1

23.1

24.2

25.8

29.6

30.7

31.68

31.1

33.33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推断古人用“丝”“毫”作为很小的长度计量单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古至今一尺的实际长度有何变化趋势?

请用一句话概括。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隆中对》说诸葛亮“身长八尺”,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一样吗?

请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上三则材料围绕的共同说明对象是中国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B.“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由此可以推测中国古代长度单位主要使用十进制。

C.“丝”“毫”都是很小的长度计量单位,这两个字合成的词“丝毫”的意思就是极微小的一点点。

D.成语“七尺之躯”出自战国时期的《荀子》一书,意指成年男子,可见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长七尺,跟现在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70米几无差异。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51分)

7.(34分)(2019·吉林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痴悔悟记

彭程

①不久前,一次搬新居的经历,让我对拥书过多的弊病,有了切肤的感受。

说“弊病”,可能言重了,但它确实是一个问题,一种负担,一重麻烦。

②早就明白,书太多的话,一旦搬起家来会十分费事,琐碎繁杂,不像桌子柜子沙发等大个头的家具,几个人一抬就走了。

所以在定下搬家日期前半个多月,就开始慢慢倒腾了。

每天晚饭后大约两个多小时,都用在这上面了。

下架,分类,打捆,堆放在客厅的一个角落里。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却是要说“书到搬时才知多”。

平时也知道自己的书会是个不小的数目,不料在整理的过程中却发现,比估计的数量还要多出许多。

好几天过去,眼瞅着客厅那个角落里书堆越来越大,但书柜里却似乎并未明显减少。

③这么多年来,买书,藏书,基本上是只进不出。

一个人只进食不排泄,早晚要被撑出毛病来。

迅速增多的书之于有限的空间,也是如此。

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没有想到?

时常也会有醒悟的时候,那时节也总是痛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多加注意,但这点儿念头总是虎头蛇尾,难以坚持下去。

一经过书店门口,脚步就由不得自己了,看到报纸上介绍哪儿开办书市了,总是心里痒痒的,想去看看。

总之,让我故态复萌的环境、因素实在是太多了,防不胜防。

④这般日积月累,于是书斋成“书灾”、满坑满谷举目皆书的局面是在所难免了。

在原先那间只有几个平方米的小书房里,书先是在书柜里繁衍,一排变为两排,后来书脊上方与隔板间的空隙也横着插满了书。

等到书柜里一点空间都没有了,就开始向外面蔓延蚕食。

先是层层叠叠摞满了写字台桌面,只留出了放电脑和双手、茶杯的地方,然后,是占据了客厅沙发座位底下和扶手旁边,弄得每次打扫卫生都十分费事。

在卫生间里也放了一沓,倒不是仿效欧阳公“三上”的雅好,实在是因为没有别的地方了。

⑤搬到新居后,书房面积比过去是增加了,但由于变分散为集中,实际上放书的有效空间并没有增加多少。

夫人下令,只能放在书房里,再不能到处随意乱搁。

看她的决心,如果敢于越雷池一步,离婚的心思都有。

为新居特意定制了五个书柜,占满了整整一面墙壁,顶天立地颇有气势,本来以为容量足够了,但上架时才发现,撑死了也就能放下七八成的样子,其他的还得另找安身之处。

书柜和墙壁之间的空隙,还有书柜上方到天花板之间的地方,也都见缝插针塞上了书。

曾希望借这次搬家,让书房变得整齐有序,但一开始就证明这只是痴想而已。

⑥我自忖并非习性偏激之人,判断处置事情,基本上还是听从理性的。

但在藏书一事上,有时却有点搞不明白自己了。

尤其是看到许多书从来不曾翻阅过、将来是否会看也难说,或者为搜寻某一本书费好大气力才如愿以偿时,心中也常常会泛起一缕困惑:

买这么多书真的有必要吗?

⑦金克木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书读完了》,大意是说天下的书籍虽然汗牛充栋,但真正本初意义上的知识和见解其实也有限,绝大部分的不过是注解、阐释和发挥,相互之间大同小异,所以,只要读透那些经典意义上的书籍即可,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了。

而这些必读之书,其实只是有限的数目。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比我染癖更深的朋友转述这个见解,可见并非冥顽不化,但为什么就不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

⑧省察起来,这种习惯该是源自于某种意念的执着。

对一件事情,一个目标,大量地投注感情,念之在兹,反复地放大、强化、提升它的位置和重要性,结果就是它变得比一切都重要。

这样往往会使得判断力变得可疑,一叶障目,置一些常识于不顾,做出许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行为。

譬如说,虽然在平时他们可能会比常人更深切地意识到岁月的匆促、人生的短暂——在书中这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基本的主题——但在逛书店的时候,在购书的片刻,这一点认识却每每遁隐。

摩挲着新书光洁的封皮,嗅着纸张散发的清香,心醉神迷之时,他们潜意识里恍惚觉得自己会有几百年的寿命可活,足以慢慢消受自己的藏品。

这一点,就其性质而言,该和女人的购物行为差不多。

相应地,他们也总是过高地估量了藏书的空间,似乎那原本有限的地方,和变形金刚一样,具有无限地伸展、扩充自身的能力。

⑨最匪夷所思的是,随着无限制地积累书籍,他们会逐渐滋生出某种怪异的欲望。

这次搬家的过程中,我得以对藏书内容大致清点,发现了某些自己平时习焉不察的现象。

只因为心仪某位作家的某一部作品,就将他的全部作品悉数搜购,有这种必要吗?

再出名的作家,真正称上杰作的也寥寥可数。

倘若我是一名该作家作品的研究者,无论怎样勾罗爬梳,敲骨吸髓,那是职业行为,再过分也都说得过去,但事实并非如此。

还有,对自己而言,购买图书一直只是为了阅读,别无他想,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却悄悄萌生了版本收集的嗜好?

比如已经有了某部外国文学作品,但看到有新的译本问世,也忍不住要买下,却并非为了比较不同版本译文间的高下优劣。

这就不免有些走偏了。

如此这般的情形,还有一些,不一一而论了。

总之,这种种意念和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书越来越膨胀,带来的麻烦越来越多了。

⑩前后十几天,每天埋在书堆里几个小时,累得不轻,却也得以梳理了一些想法,都是平时无暇去想或不愿去想的,似乎弄明白了许多事情。

于是发誓,从现在起,一定要用理性和意志来约束自己,再不要无节制地逛书店和买书了,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和消化现有的藏书上。

启功先生有诗云:

读日无多甚购书。

以我现在的年龄,正常情形下还有三四十个年头可活,即便按照一周读一本书的速度,也不会超过两千册,而我书柜里迄今为止买了未看的书,已经是这个数字的好几倍了。

每本书,购买之时都曾经摩挲再三,心醉神迷,仿佛多年梦中情人一朝得遇,只想着尽情缱绻,但携回家后,大多数却束之高阁,不再过问,好像后宫的三千佳丽,独自捱过漫长寂寞的岁月。

让美人成旷妇,花容月貌暗自凋零!

今后再不能这样了。

⑪决心既下,感到一阵轻松舒畅。

什么叫幡然悔悟,什么叫“觉今是而昨非”,不就是说的这种情形吗?

那是一种洗心革面、面对新生活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又已经整理了半天,腰酸背痛,便坐下来歇息一下,沏一杯茶,随手拿过一份读书报纸闲翻一下。

报纸上在介绍一本新书《书痴忏悔录》,从这个书名揣摸,主人公该和我是同类,他因为什么而忏悔呢?

先买回来看看吧。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摞满

自忖

省察

敲骨吸髓

(2)文章前两段中提到搬家一事,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书怎样成了“灾”?

其原因是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中引用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的用意?

(5)文章题目有“悔悟”二字,从文中看,“悔”自是后悔买了过多的书。

请结合⑧、⑨两段内容说说作者对此又有哪些“悟”?

(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每本书,购买之时都曾经摩挲再三,心醉神迷,仿佛多年梦中情人一朝得遇,只想着尽情缱绻,但携回家后,大多数却束之高阁,不再过问,好像后宫的三千佳丽,独自捱过漫长寂寞的岁月。

(7)说说你对结尾的理解。

8.(17分)(2019九下·温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屋顶上的男孩  宋长征

①我生活的地方是老河滩,这是一片不算丰腴,也不算太过瘠薄的黄土地。

一条弯弯的小河,一座小小的村庄。

②我曾在深翻的泥土里捡拾到一枚螺壳,放在耳边,若风吹过,若浩荡的河水流过,先民耕耘的场景像一帧帧泛黄的胶片。

我自信孤独是存在的,只不过当年不懂,坐在落叶的黄昏下,思与想呈现出一幅空旷的图景。

③我沿着村后的池塘边行走,在逼仄的拐角处抓住一株细细的小树。

秋蝉在悲鸣,池塘里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我小心翼翼,生怕滑落在池塘里。

教室破旧,泥台子,泥板凳,老师在门前的空地上用着自制的日晷,纸板的圆心上插一根小木棍,时间就有了刻度。

④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会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放羊,羊们在河滩上吃草,我会专注于我的孤独之中。

仰躺在草地上,看行色匆匆的云走过田野的上空。

我在想云之上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也有一座村庄,是否也有一个孤独的少年生活在某处。

[A]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⑤这是我最初的认知,对于时间、对于生命产生的某些想法。

但更多的时候,我仍然是一个人在田野上奔跑而忽略了方向。

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更好,也不知道村庄深处那座破旧的院落会有怎样的改变。

⑥十七岁那年我辍学,躺在一张棕绳编织的床上,异想天开,想要靠一支笔支撑起以后的生活。

——也仅仅只是梦想,从后来的四处漂泊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活,所有的梦想也只是空谈。

⑦我在经历一个失败者的青春,或者说我从十七岁就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世间行走。

渤海湾的一艘渔船上,风大浪急,出海,归港,在人声嘈杂、鱼腥弥漫中上岸。

岸上是另一个世界,喝酒,然后醉醺醺上船,跌入思乡的梦里。

……我在经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带,我的另一个我从皮囊里抽身出来站在时间的某处看着。

他的孤独无人能解。

⑧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那些远去的事物开始复活。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沈从文语)原来一切事物并没改变,原来流去的只是时间。

⑨我花去了青春,却认识了孤独的面孔——多年来我的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意象:

淡蓝色的星空,一枚枚闪烁的星辰如棋子般排布在夜空,像一盘下不完的棋。

在老河滩上觅食的鸡们,此时静卧在一片森森的树荫里。

多少年了,它们不曾改变自己的作息表,以星空为依靠,以茂盛的树荫为家园,等待黎明用一声嘹亮的啼鸣撕开夜幕。

一爿老屋,湛蓝色的老瓦,像一片片时光之羽,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孩坐在屋顶上,听月光簌簌落下。

⑩他看见了自己的一生。

他看见月光下的家园,在时间的流水中飘荡而来,又飘荡而去。

⑪里尔克①对物的虔诚看守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物于是成了里尔克信念的基石与生命的家园。

那么我的家园呢?

我在寻找。

当我面对一件老旧的器物时,我会想起那些流逝的光阴,在光影中活动着的人。

那人是父亲,是母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老河滩上的乡民。

⑫我在物里醒来,此时的物是故乡的风物。

月光流泻,我像世间所有的婴孩那样睁开双眼,或者是老祖母的臂弯,或者是一只摇荡的摇篮,有人在轻轻唱,那歌谣唱了千年万年仍如流水般轻柔、温暖。

但我不可能知道,多年以后,那个在物中苏醒的孩子执拗折返,企图描绘那些缥缈的音符,企图重新沭浴在一片安然的月光下。

⑬我穿行在草木间,麦子是青的,梧桐花是一串串的紫粉色。

[B]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

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璧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

这或许就是一个支点,木炭、麦面、芝麻,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我人在草木间。

⑭我的书写在夜色中进行,曾经有一段时间,故乡的草木如春天般浩荡而来,在纸上排布成阵。

⑮我在物里生长,我会想起灯光下的织布机,母亲坐在上面,像一艘小小的方舟承载一家人负重前行。

我会想起父亲身披蓑衣站在田野上,夏雨滂沱,他依旧不紧不慢走过田塍,这是一个农人的自信,相信风雨过后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⑯我也这样想,转眼写作十年,我几乎记下乡间的所有事物,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五依偎。

我要做的,只不过是沿着时间生成的脉络,记下爱,记下暖,记下那些苦难的刻痕。

⑰我也会在物里老去,当孤独再次袭来,我会有所庆幸——在缺少一切的时节,我真的发现还有个自己在乡间行走。

那个屋顶上的男孩未曾改变,那淡蓝色的星空未曾改变。

⑱一个人书写的过程即是对孤独画像的过程。

此时的线条清隽,一条河、一座村落、一声嘹亮的鸡鸣、一片云走过的天空,组构成一个简洁的画面。

⑲我在走过田坎时终于看见自己孤独的身影,来来去去间,隐入乡土的纹理。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5期,有删改)

【注】①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

(1)下列对本文情感脉络的梳理,有错误的一项是()

A.老河滩是我生长的地方,少年的“我”常常专注于自己的孤独,虽然那时“我”并不懂。

B.十七岁的“我”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外独自闯荡,经历了完全陌生的世界。

那时,“我”的孤独无人能解。

C.“我”花去了青春,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经常爬到自家的屋顶上。

“我”在鸡鸣声中读懂了孤独的含义。

D.后来,“我”折返故乡,记下故乡的风物,终于把自己孤独的身影隐入乡土的纹理。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画面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分别简要赏析。

[A]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B]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壁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

(3)第⑪段中划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第⑦⑩段中加点处为什么用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来叙述?

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叙述视角的巧妙之处。

(帮帮你)叙述视角是由文本中的人称来体现的。

散文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完成一个文本的叙述过程,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真切地呈现给读者。

但是,也可以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

五、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9.(5分)(2018·毕节)下列两题,任选一题

题一:

命题作文:

心愿

要求:

(1)写一篇以叙事为主,兼有适度抒情议论的文章;

(2)内容健康,有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4)不少于600字。

题二:

话题作文:

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人的一生,可能平平淡淡,也可能轰轰烈烈,有过失败的考验,也有过成功的喜悦。

爱与恨,悲与喜,恼爽皆过程。

于是生命之美在于旅途中美丽的风景,在于坚强地走过坎坷,在于生命意义之真谛。

请以“过程之美”为话题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2)注意细节、思想健康;(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4)字数在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题;共8分)

答案:

1-1、

考点:

解析:

答案:

2-1、

考点:

解析:

答案:

3-1、

考点:

解析:

答案:

4-1、

考点:

解析:

二、默写(共1题;共5分)

答案:

5-1、

答案:

5-2、

答案:

5-3、

答案:

5-4、

答案:

5-5、

考点:

解析:

三、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2分)

答案:

6-1、

答案:

6-2、

答案:

6-3、

考点:

解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51分)

答案:

7-1、

答案:

7-2、

答案:

7-3、

答案:

7-4、

答案:

7-5、

答案:

7-6、

答案:

7-7、

考点:

解析:

答案:

8-1、

答案:

8-2、

答案:

8-3、

答案:

8-4、

考点:

解析:

五、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答案:

9-1、

考点: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