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07856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

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

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

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

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不规则薄板

教学活动设计

五、教学流程图:

知识结构

师生总结:

概念得出

情境引入:

现象分析

课堂反馈:

课堂练习、展示交流

小组交流、合作讨论

合作探究:

重力的三要素:

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

课堂反馈:

课堂练习、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师生归纳概括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

【讨论】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演示】一把尺子压弯、橡皮筋拉长等

【讨论】尺子、橡皮筋等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论】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形变描述

【提问】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物体的发生形变呢?

【知识点归纳】

一、力:

1.定义: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测量:

弹簧测力计

3.单位:

牛(N)

【强调】力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物质。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手“推”桌子;手“捏”乒乓球;脚“跺”地;几种实例中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演示】用不同的大小的力拉橡皮筋.

【结论】大小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演示】相同大小不同方的力分别作用在同一运动物体上。

【结论】方向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展示】一平衡杆,同一力作用在不同的位置

【结论】作用点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归纳】

4.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图示:

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6.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例1】如图所示,一个物体A受到一个大小为10N的拉力作用,该拉力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斜向上,画出力的图示。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互评作业。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到下,说明只是甲对乙施加了推理,而乙对甲没有施加力。

B甲对以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带正电的甲球吸引带负电的一球,那乙球也同时吸引乙球。

D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二.重力

【合作探究】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

①测量方法:

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其大小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面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②大小:

G=mg其中:

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察看课本46页“一些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结论,从赤道带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

【思考】在上海称105N的棉花,到赤道上称得仍为105N,试问棉花是受潮了,还是变干了?

先后变化了多少千克?

2.方向

【提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

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展示】雨线、垂柳、铅垂线

【小组交流,合作讨论】生活中那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作用点

【讲述】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强调】我们就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重力,等效地代替了实际作用于物体无数个点上的无数个微小重力,这种方法叫等效代替。

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还会用到。

【演示】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拿一根细棍,让学生讨论说出该棍受到的重力集中于哪一个点?

【操作】利用线悬吊细棍使细棍保持水平,让学生分析出棍受到两个力:

重力和线的拉力。

重力和拉力一定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悬点就是力的作用点,细棍各个部分受的重力可以集中看成作用于这一点,这就是重心。

【合作探究】

(1)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2)找出环状物体、空心球状物体、三角形框架等物体的重心。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且总结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问题:

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

【归纳总结】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偏向于质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3】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就是物体最重的一点。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心,但一定在铁丝上

D重心是物体个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例4】如图所示,以饮料杯装满水,杯的底部有一小孔,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的过程中,杯连同杯中的水的重心将()

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存在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2.电磁相互作用:

存在与电荷间和磁极间,其本质是相同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电磁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

【思考与讨论】

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

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师生共同探究、归纳概括】

3、强相互作用:

能使原子核紧密保持在一起的强大的作用力;距离增大时,强相互作用急剧减小,它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

4、弱相互作用:

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它的作用范围与强相互作用相同,但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倍

【介绍】

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样。

为此,人们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

同学们在今后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贡献!

【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这节所学的内容

【板书设计】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力

⑴定义: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⑵测量:

弹簧测力计

⑶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

N

⑷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⑸力的图示:

三要素很明确

力的示意图:

要求不严格

二、重力

⑴定义:

⑵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

N

⑶大小:

G=mg

⑷方向:

竖直向下

⑸作用点:

①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重心②重心位置与几何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悬挂法、平衡法测重心位置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⑴定义:

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①引力相互作用F∝

②电磁相互作用F∝

③强相互作用

④弱相互作用

 

2019-2020年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一、课标要求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并认识到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指出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单位、量性;

4、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5、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6、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7、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过程和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理解等效替换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学生之间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能片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力的图示

2.重力的概念、“重心”概念的理解、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三、教学方法

实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四、教具准备

弹簧秤、砝码、质量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木圆环、直角三角尺、重锤线

五、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节力与力图示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足球场上,守门员大脚开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球时,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方向改变了。

用劲折木条,木条弯曲了,这些都是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

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1.力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举例)

说明: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思考:

任一个力都需要几个物体?

你用一个简便的实验来说明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比如用手拍桌子,手也会感到痛。

结论:

物体受力是相互的,受力物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

问题: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一定要直接接触吗?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

磁铁吸引大头针、条形磁铁的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用投影仪演示)、两只弹簧互相拉伸

结论: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效果

观察两幅图片:

a、看一段足球比赛;b、“神舟六号”发射的录像

思考:

试着比较a、b两个活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受到力的作用。

不同点:

a运动状态改变了,b发生了形变。

提出问题: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用力推车或箱子、打球,神舟飞船升空;风吹树枝摇摆,压弹簧发生形变等等。

请学生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小结: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效果是既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

提出问题:

力的效果由哪些因素决定:

通过让学生翻书,开门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1、大小:

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称)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测量:

测力计

学生活动:

利用桌上小砝码弹测量弹簧秤静止时受到的拉力;

2、方向:

突出力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演示:

作用在运动小车上的力,如果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将加快物体的运动;反之则阻碍物体的运动。

3、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2、力的图示与示意图(回忆和再认识)

提出问题:

由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大小有关而且与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那么,我们如何来全面地描述一个力呢?

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举例:

小车受到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度向右上方的100N的力F,

学生活动:

请一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底下作出该力的图示

强调:

有时只需画出力的示意图,即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第二节重力、四种相互作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

(1)抓住一块石头,让手抡起圆圈做圆周运动。

在抡过两圈后,松开手,看看脱离手后的石头还能不能做圆周运动。

(2)用一根细线拴住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思考:

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讨论】

(1)月亮为什么会绕地球转动而不会跑掉?

(2)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失去支撑时,为什么会落到地面上?

(一)重力

1、重力

提出问题:

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预习后回答: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提出问题:

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想:

⑴概念: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就是重量。

一个物体受到10N的重力,可以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10N。

提出问题:

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学生:

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重物。

强调: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重力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受力分析中重力肯定有。

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⑵产生条件:

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教师释疑:

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

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提出问题:

用手分别拿起一块大石头和一块小石头,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

手提弹簧称及其下挂的砝码,测出砝码的重力;在竖直方向上用不同的方式运动,观察弹簧称示数及其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并结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

⑴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探究】

用弹簧秤测量一个砝码、两个砝码、三个砝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砝码的质量m的关系。

把砝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质量m/kg

重力G/N

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

连接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

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到:

G与m成正比。

即: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探究】

(1)用质量相同密度(或体积)不同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量其受重力,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密度(体积)的关系;

(2)用橡皮泥改变形状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形状的关系;

(3)将铁环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酒精灯加热使其温度变化,来验证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温度的关系;

(4)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有关系,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我们会了解)

强调:

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实验: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归纳: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重锤线下重物的受力情况,可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⑵重力的方向

【讨论】

(1)抛出去一块橡皮,橡皮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

(2)一根线悬挂橡皮,橡皮静止时,悬线为什么总是竖直的?

【点拨】重力的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的。

【应用】在建筑中建筑工人可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确定竖直方向,以此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实际上,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有关系,它们间的关系是相互 垂直 ,用这个道理还能利用上面的方法检查窗台是否水平。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提出问题:

现在我们能不能回答这节课开始时的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

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万有引力,月亮就是因为受到了这个引力,才不会飞离轨道;地球和人造卫星之间有万有引力,所以人造卫星会绕地球转动;地球和树上的苹果之间有万有引力,所以苹果熟了会落到地面上。

3、重心

⑴概念: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突出强调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提出问题:

那么物体的重心在哪,我们如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

学生活动:

实验一:

刻度尺从中点支起在水平位置平衡

实验二:

均匀圆板从中点吊起,圆板在水平位置平衡

结论: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实验三:

拿一支钢笔,把它支起来在水平位置平衡。

实验四:

把钢笔帽拔下,套在另一边,把它支起来在水平位置平衡。

结论: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偏向于质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学生归纳:

物体的重心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练习: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

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

验证:

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让其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也可以重心C为支点,让薄板水平平衡。

演示讲解:

跳舞的小人,增强对重心概念的印象。

演示:

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归纳:

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及质量分布有关。

讨论:

①载重汽车的重心随着装货多少和装载位置而变化

②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物的重量和高度而变化

巩固练习:

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将这些物体怎样堆放到卡车上较为合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

(二)基本相互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分组讨论归纳

(1)万有引力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电磁相互作用。

(3)原子核是由若干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存在斥力,其间有一种新的强大的相互作用存在,使得原子核紧密地保持在一起,这种作用称做强相互作用。

(4)有些原子核能够自发地放出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现象。

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称为弱相互作用。

2、谈谈你对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想法?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四种?

有没有其它的力存在,

或者说这四种力可以统一为一种力?

3、查阅资料,进一步加深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

设计思路

1、本节课力求能吃透新课程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2、本节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研究力与力图示,力是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概念,它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

真正理解力的含义,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等,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与力相关问题的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第二课时主要研究重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本节针对力与重力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从实验中发现规律,归纳物理概念,联系生活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再利用实验,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思考,使学生对知识认知的更加全面,或者是提出思考,学生猜想,设计实验证明,两种方法在教学中交替出现,难易结合,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能力。

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3、这节课从生活中的具体的事例出发,引发学生观察——记录——思考——讨论。

注重学生体验,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充满活力的去探究物理问题,把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有效的发展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好奇心,同时也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板书设计第一节力

1.力

(1)什么是力?

物体受力是相互的,受力物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三要素

①大小

②方向

③作用点

2、力的图示与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第二节重 力

1、重力

(1)概念: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就是重量。

(2)产生条件:

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1)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