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92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docx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学案

  

  孙文

  [学习目的]

  、了解本文的构思思路,以及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2、准确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拓展有关词语解释的若干知识。

  3、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意图。

  [要点难点]

  、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从而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牺牲奋斗的爱国精神。

  2、要了解作者孙文的生平事迹,以便更好地领会这篇序文的思想感情。

  3、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十年之后的历史状况,从而认识这篇序文的战斗意义。

  4、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写作特点。

  、学习有关的语法修辞特点。

  [时安排]:

两时

  第一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介绍文及背景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月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二、文体:

书序

  本文是论史论世,与一般书序不同。

  三、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学生自读,翻译;

  2、学生质疑

  3、小结归纳

  

(1)通假字:

  菁——

  唱——

  已——

  

(2)重点实词

  役:

  加:

  徒:

  (3)重点虚词

  为:

①余为斯序:

  ②并以为国人之……:

  ③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④以辛亥……为最:

  ⑤草木为之含悲:

  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⑧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于:

①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③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④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⑤而君幸于赵王:

  (4)词类活用

  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特殊句式

  ①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②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6)找出文中表示“这”的意义的词:

  (7)找出表示时代的三个词并解释

  ①

  ②

  ③

  第二时

  四、分析内容、层次

  、层次与内容

  第1段(第1自然段):

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冈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第2段(第2自然段):

申述未能及时为烈士建碑立传的原因和烈士生平湮没的种种情况,抒发对烈士无限歉疚和深沉的哀痛之情。

  第3段(第3自然段):

进一步申述革命道路的艰辛,勉励国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事略》,为实现先烈遗志而作出贡献。

  2、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

  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是勉励与召唤国人“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

最后一句说: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这句话的着重点是“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为了强调主要目的,作者既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可传世而不朽”,又从反面论述——“否则不能……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赞扬他们对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与武昌之役并寿哀悼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们;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

意思密切相联,且逐步推进。

  五、讨论问题

  、为什么将目的放至文后?

定目的的为什么却用了较大篇幅谈时局和任务?

  明确:

  2、第一段第一句意在扣题,为什么要用五十多字的长句?

  明确:

  3、作者对烈士的赞颂之情,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

  六、写作特点

  、“痛”为线索,以情贯之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一个“痛”字。

一开始即写革命党人与民贼相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此为一“痛”,痛悼也。

接着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可由于“变乱纷乘”,而致使“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七十二烈土“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滋可痛已”!

此为二“痛”,痛惜也。

继而,写“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怎样对得起牺牲之先烈?

此为三“痛”,沉痛也。

最后,倾吐写“序”的目的,“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情真意切,沉痛悼念也。

  2、情溢言表,理盈行间(讨论“思考和练习一”)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结合自然。

  §1、抒情为主(记叙、议论)

  §2、记叙为主(议论、抒情)

  §3、议论为主(抒情、记叙)

  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情溢言表,理盈行间,确实是一篇情理并盛的序林精品。

  3、比较论证,正反论述

  写黄花冈之役的伟大历史意义,采用了比较论证法:

将失败的“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进行比较,虽然“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失败了,可是它与成功“武昌革命之役”是“并寿”而永存不朽的。

“斯役之价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对比论证:

如,号召国人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先从正面论述: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接着从反面论述:

“否则不以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4、语言运用,颇具特色

  

(1)用词富有感情色彩。

如“末造”、“贼氛”、“清季”,充分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之意;“菁华”、“碧血”、“浩气”,强烈表达了对烈士赞颂之情。

  

(2)用词确切、精炼、形象。

如用“最”、“大”、“付之一炬”等词语,描述黄花冈之役的惨得损失,表达确切,语言精炼、形象。

  (3)善用比喻。

如用“全国久蛰之人心”——动物冬眠不食不动,比喻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用“怒涛排壑”比喻群众积怨之深大,愤愤而出。

  (4)长短句夹使,对偶句叠用,使散整错落,气势悲壮。

文中短句常用“四字句”,长句有十五、十七,乃至十九字之多,读起来缓急相济,琅琅上口。

如第1段叠用“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两组对偶句,充分地赞颂了烈士们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读起来声调协调,节奏鲜明。

  、内容连贯,结构严谨

  开头赞颂烈士的气概和黄花冈之役的巨大价值,接着交代修墓碣和编纂《事略》的经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烈士的无限哀痛之情。

这种哀痛之情与第1段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显得十分连贯。

最后直抒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怀。

这三段,都与《事略》有紧密联系。

这样安排,既自然又合乎逻辑。

  6、比拟手法

  《序》文用了好几种修辞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比拟”。

所谓比拟,即把人拟做物,或把物拟做人,以达到修辞目的。

《序》文把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比拟为动物冬眠不食不动——全国久蛰之人心;写烈士们的鲜血横飞、浩气四塞时,不直写在群众中的影响,而说“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间接说明影响之大,之深、之远;把群众所积怨愤愤出,喻为“如怒涛排壑”;论“斯役之价值”,以武昌起义衬托,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泣鬼神”,连“天地”也惊叹,“鬼神”也落泪,足见先烈精神之感人。

比喻、比拟、对偶,种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直接写,间接写,正面写,侧面写,不拘一格,收到了一般《序》文不能收到的艺术效果。

  积累与应用

  、下列词语中加点这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险巇(xī)

  遏(è)抑

  纷乘(héng)

  浩气四塞(sāi)

  B.踬踣(pèi)

  湮(ān)没

  墓碣(ié)

  贼氛方炽(hì)

  .肇(zhà)造

  以为勖(xù)编纂(zuàn)

  善传(zhuàn)游侠

  D.杌陧(niè)

  一杯(bēi)

  冬蛰(zhé)

  坚毅不挠(náo)

  2、选出下列加点的实词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气四塞(阻塞)

  史迁之善传游侠(为……作传)

  B.顾自民国肇造(开始)

  直可惊天地(只、仅仅)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屈)

  贼氛方炽(旺盛,这里形容气焰高涨)

  D.视清季有加(一个朝代的末了)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领唱)

  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A.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B.(余)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D.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4、默写

  

(1)作者写该序的目的是(写出原文)“

  ,

  。

  

(2)然是役也,碧血横飞,

  ,草木为之含悲,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满清未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解释下列词语

  

(1)险巇

  

  。

  

(2)踬踣

  

  。

  6、翻译句子

  则期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译文:

  

  。

  7、对语段中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几个简练的句子,概述了革命历程之艰险,斗争之艰苦,突出革命者坚毅不屈的精神。

  B.突出“三•二九”之役,“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作者作为当时的革命领袖,深深感到失去了这大批优秀战士而痛惜。

  .“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这四句运用了对偶、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这次战役的悲壮场面,热情赞颂了烈士们勇于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

  D.“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清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次战役影响之大,威力之猛。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8、解释下列词语

  

(1)丐

  

(2)贼

  (3)杌陧

  (4)勖

  ()徒

  (6)诚

  9、请指出句式特点

  

(1)时予主以讨贼督师桂林

  

(2)余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3)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0、翻译句子

  

(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译文: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既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大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

  

  1、请给此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1)

  

(2)

  (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