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935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1516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年高一一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科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无神论思想源远流长,资源丰富。

无神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从现实而不是非现实,从人文而不是鬼神角度,即从无神的立场上彰显他们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

尽管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多种内涵,但强调“天人合德”是其共同的旨趣,所指向的是符合人性的存在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落实到“人性上”,落实到“心性处”,落实到“生命中”。

因此,中国古人所称赞的学问是关乎人的“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为己的学问”、“真学问”、“大学问”。

这些学问都是与鬼神无关的。

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以“无神”为重要特征的。

无神论明确主张“两无论”,即无神论和无鬼论。

无神论否定一切超自然、超社会的主宰者、决定者、驾驭者,包括实体性存在和非实体性存在,如“命”(专指神秘性的存在)。

无鬼论否定人死以后存在于某个地方,并能以特殊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现实中的人。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道两家思想也都明确主张“两无”立场,即无神与无鬼。

长期以来,儒家的“人本”和道家的“自然为本”作为中国无神论研究的两条主线,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以前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在人和神的地位上,谁为本;宇宙天地、大道自然与神相比,谁为本。

应当承认,从这样的角度进行研究也能反映出儒、道两家思想的无神论特色,但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其思想的实质。

实际上,儒、道两家所主张的“人本”、“自然为本”,最终要表达的是现实的人性和生命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性问题。

儒家认为,人的根性即在于人的“几希”,即“良心”、“明德”;要呈现它,必须在现实的境域中,在真实的生命中。

所以,才有了儒家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发明本心”和“存心养性”的现实价值取向。

道家认为,人的根性表现为人的自然性。

道家所谓的“自然”不是与文化世界相对的那个纯粹物理化的自然界,而是一种原始的、本然的、未经人为污染的状态。

道家自然观的高明之处在于,指出了造成外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秩序混乱的真正原因是人类自身,是人的本性的丧失,是人类受到物之役、情之累、心之滞、意之染,即人欲的横流、私意的泛滥。

所以,只有摒弃和破除它们,方可显现真性、复归素朴,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这是道家对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反思。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自然万物能否按其本性存在,决定因素是人类能否按其本性生活;人类的生活方式决定着自然万物的生存方式。

所以,才有了道家的“心斋坐忘”、“回真返朴”的现实的价值取向。

道家“以自然为本”思想的落脚点还是“人文”。

儒家的“本心”和道家的“自然”所凸显的本质特征就是“无神”。

(选自王友三、徐小跃《“无神”:

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2011年9月8日《人民日报》)

1.有关“无神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神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儒、道两家都从无神的立场上彰显自己的价值取向。

B.“无神论”主张“两无论”,“两无论”即无神论和无鬼论,既否定一切超自然、超社会的主宰者,又否定人死以后存在于某个地方。

C.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则是“无神”。

D.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道两家共同主张的“本心”和“自然”所凸显的本质特征就是“无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只有摒弃了私欲杂念,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B.道家指出造成外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秩序混乱的真正原因是人的本性的丧失。

C.有关人的生命的学问、为己的学问、真学问、大学问都是与“两无论”有关的。

D.道家主张以自然为本,认为要呈现人的根性必须在现实的生命境域之中。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的、本然的、未经人为污染的状态谓之道家的“自然”,这种所谓的“自然”不是与文化世界相对的那个纯粹物理化的自然界。

B.儒、道两家的无神论特色通过对人与神谁为本、自然与神谁为本的研究反映出来,但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其思想的实质。

C.中国无神论思想否定一切超自然的实体存在和非实体存在,因而认为人死后只能以某种特殊方式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

D.由于人欲的横流、私意的泛滥,使得自然万物不能按其本性存在,因此道家倡导“心斋坐忘”、“回真返朴”的现实的价值取向。

二、古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节操。

曾调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B.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古人评价: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文中成语“东床坦腹”,露出肚皮睡在东床;喻指做女婿。

D.王羲之性爱鹅,鹅是他的人生寄寓,表现了他率真,执着和坚毅的性格。

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对鹅情有独钟,两次到人家里去看鹅买鹅,第一次还带着亲戚朋友去,发现鹅被杀了叹息惋惜;第二次愿意替人家写书来换鹅,得鹅后颇为高兴,足见他的率真,执着和坚毅。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B.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C.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D.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0分)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5分)

(2)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5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及名句填空。

(17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8-9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8.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5分)

9.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

(3)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几何。

(6)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4题。

(25分)

“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

吴志菲

1931年,苏步青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亲友、同学、老师纷纷来挽留他:

“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回去后吃苦不说,学术上的辉煌前程也要被断送。

”苏步青却坚定的说:

“我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不能袖手旁观。

”苏步青毅然回国,投身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创办。

正当浙大数学系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时,抗日战争爆发了。

为了浙大师生的安全,为了浙大学子能在战乱中继续学习,不致荒废学业,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举校西迁。

苏步青一家住在遵义湄潭朝贺寺的一间破庙里,过着拮据的生活。

由于生活条件恶劣,苏步青的一个儿子出世不久,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作为数学系主任的苏步青教授,上课也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经常穿着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上讲台,当他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对着他的背指指点点说:

“看,苏先生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样样俱全,还有螺旋曲线!

”为了生存,苏步青上街买了锄头、粪桶等工具,在朝贺寺前开出半亩荒地,种上蔬菜、红苕。

每天下班,忙着浇水、施肥、灭虫,俨然一位菜农。

由于他的精心管理,蔬菜长势良好,弥补了家庭粮食之不足。

他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

“一谈到菜根香,我就想起了抗战时期随浙江大学‘流亡’到遵义附近的湄潭的情景来。

那时一家八口在破庙安身,生活困难,吃地瓜蘸盐巴过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 

苏步青是世界级大数学家,一生专攻几何。

他从国外回来后首创微分几何这门学科,填补了我国高校学科的一个空白,随后几十年他在这个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使这门学科走在了世界前沿,苏步青也因为“苏氏定理”“苏氏曲线”“苏氏锥面”等成就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苏步青,70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

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

一天夜里,一名叫熊全志的学生匆匆来到苏步青家里,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可他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

“你怎么不早点来?

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

”熊全志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终于过关了。

熊全志后来到美国成了著名教授,40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他不无深情地说:

“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把我给骂醒了,否则我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

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教了几十年,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

他的板书一笔一画,整齐美观,讲课娓娓动听,饶有风趣,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枯燥的数字,一从他嘴里道出就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978年暑假的一天,苏步青当年创立的科学研讨班在停了十多年后在复旦大学开始恢复活动。

可是一连几天暴雨不停,大水猛涨,复旦校园内齐膝的积水茫茫一片,到会的青年师生都为此发愁。

有人说:

“这回苏老不会来了。

有人说:

“他即使来恐怕也不会准时了。

”正在大伙七嘴八舌、观望焦虑之时,一位老人高挽裤管,脚穿凉鞋,撑着一把雨伞出现在大家面前,四座唏嘘不已。

76岁的苏老抹去额头的雨水,向大家问了个好,看了看表正好8点,与开会时间不差分毫。

几何寓真情,人生一卷诗。

数学家苏步青,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生与诗结缘。

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力求效力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业,是苏先生漫长人生历程中的一个精神支柱。

在抗日战争的八年离乱中,苏步青僻处西南小城,但他时时感慨的是:

“画角声声催铁血,烽烟处处缺金瓯。

”他念念不忘的是:

“万里家乡隔战尘,江南烟雨梦归频。

”苏步青是感情极为丰富之人,重亲情,重友谊,对周遭世界充满爱心。

在他的诗词中,夫妻之爱,兄弟之情,朋友之谊,渲染出一片温馨。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浙大教学期间,作为数学系主任的苏步青,不仅穿着补丁衣服,还擅长于田间劳作,表现出他对朴素生活的追求。

B.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苏步青放弃了日本安逸的生活以及辉煌的学术前程,不顾亲友的挽留回到中国,创办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C.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苏步青的感情也极为丰富,在诗歌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从他创作的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他重亲情、重友谊的品质。

D.由于苏步青的严格要求和严谨教学,他的很多学生成就斐然,成了著名的数学家,熊全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E.本文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叙述了苏步青人生的几个片段,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丰富人生和独特风采。

12.苏步青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13.本文的标题为“‘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为什么说苏步青的人生是立体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14.苏步青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请选择你认为最关键的原因进行探究。

(8分)

 

五、语言基础知识及语言综合运用。

(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囚绿记》一文作者写了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B.我市新世界广场"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的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康熙王朝》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鸿篇巨制,它囊括了康熙在位时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D.现代各种形式的周刊、杂志,分类细密的专业报刊,不断出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C.“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项工作。

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都称之为朋友。

朋友有很多种,就好像一棵树上的叶子,一片叶子就是一个朋友。

时光流逝,夏去秋来,一些叶子会离我们而去,还有一些叶子会陪伴我们许多季节。

①有些人只是与我们短暂相处

②他们能让我们感到幸福

③在人生的旅途中

④共同见证潮起潮落

⑤有些人会与我们并肩而行

⑥我们会邂逅许多人

A.③①⑤⑥④②B.⑥③②⑤④①

C.③⑥②①⑤④D.⑥⑤④①③②

18.仔细观察下边这幅漫画,按要求作答。

(1)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

(2分)

(2)简要说明你对漫画内涵的理解。

(3分) 

19.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不得抄袭材料,每句不超过10个字。

(6分)

  材料:

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

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

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

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

  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

(1)的画竹技法的表达。

画家对画竹的看法不尽相同,就如郑板桥的看法不同于苏轼,两者的主要差异

(2)。

但两人在画竹上也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强调(3)。

六.作文(60分)

请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16年高一一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D。

【“本心”是儒家的思想观点,“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观点。

2、B。

【A项,“道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

C项,应是“与鬼神”无关。

D项,“呈现人的根性必须在现实的生命境域之中”是儒家的观点。

3、C。

【“人死后只能以某种特殊方式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这是中国无神论所否定的,且前后无因果联系。

4.答案B【《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5.答案:

A

6.答案:

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

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

”】

7.参考答案:

(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2)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8.参考答案: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9.参考答案: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0.略

11.选E给3分,选C给2分,选B给1分,选AD,不得分。

【试题分析:

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手法和风格要明确辨析。

此题ABCD即为文章的细节考核的题目,E项是文章风格的考核题目。

B项不严密,放弃“日本安逸的生活”与原文也有出入。

A项这一段生活所表现的是苏步青的坚毅品质。

D项从文中看不出“很多学生成了著名的数学家”,“熊全志是数学家”等信息。

12.①教学认真,即使是自己教了几十年的微分几何,他也认真备课、认真授课。

 ②守时,冒着大雨,准时参加复旦科学研讨班的活动。

(答出一点给3分)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文章段落内容概括的题目,题干是“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要到原文中选准区位,找到事例,然后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列举。

答题区位在文章的第五段,该段一共两件事,一是备课一是准时参加研讨活动。

13.①作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首创微分几何学科,填补了我国高校的空白。

因“苏氏定理”“苏氏曲线”“苏氏锥面”等成就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作为数学教育家:

他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

严谨教学,授课娓娓动听,饶有风趣。

③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感情丰富,一生与诗结缘。

他的诗歌既关心国家命运又重亲情友谊。

④他是一位充满爱国之心的学者:

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

漫长人生历程中以效力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业为精神支柱。

(一点2分,答出3点即可)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全文内容的概括题目,首先对“立体”要明确是什么内涵,“立体”及多面,也就是说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此题也就是概括苏老在那些方面作出了贡献或表率,文章开头写苏老的做人,接下来是学术成就,最后是其他方面,答题时注意用文中重点词语分条列举。

答题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组要的句子“他从国外回来后首创微分几何这门学科,填补了我国高校学科的一个空白”“苏步青也因为‘苏氏定理’‘苏氏曲线’‘苏氏锥面’等成就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苏步青,70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数学家苏步青,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生与诗结缘”“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力求效力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业,是苏先生漫长人生历程中的一个精神支柱”。

14.观点一: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他的严谨。

①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对熊全志的痛骂。

②对自己要求更严。

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非常守时,冒着大雨准时参加研讨活动。

③正因为他的严谨,才可以在数学专业领域取得斐然的成绩。

观点二: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他的爱国。

①漫长人生历程中以效力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业为精神支柱,是他成功的动力。

②祖国处于军阀混战时,他毅然回国,投身于浙大数学系的创办。

③在抗战时期,条件恶劣,他依然坚持数学教学。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观点明确给2分,能从文中找到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从“原因”与成就之间的关系展开,给4分,能结合自己的体验给2分。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首先要选准论题,然后利用文中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论述,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到传主的事例作为例证,一般事例以3——4点为宜,千万不要脱离原文,任意拓展。

15.D【A坚贞不屈:

意志坚定,绝不屈服。

B淋漓尽致:

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C鸿篇巨制:

规模宏大的著作。

D风起云涌:

大风起来,乌云涌现,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不合语境】

16.答案:

B【试题分析:

A“尤其”“更”重复赘余,去掉一个。

C“执行……工作”搭配不当,“工作”改为“任务”。

D“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杂糅,一种表达是“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高鹗续作这一说法”,另一种表达是“现在大家一般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17.答案:

C【试题分析:

③是总领句,⑥紧承上句。

②中的“他们”紧接⑥中的“许多人”。

①⑤两句构成并列关系,④是总结句,由此选出答案。

18.参考:

(1)描述:

画面上有一棵大树,两棵小树。

大树以它高大茂盛的树冠为小树遮风挡雨,但同时也盖住了小树应该享有的阳光雨露,一棵尚幼小的小树得到了大树应有的庇护,而另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由于受到大树树冠的限制却不得不扭曲地生长。

(2)内涵(寓意):

大树以自己的高大荫庇小树,反而妨碍了小树的成长。

作者是借此讽刺当今教育因过度呵护、一味溺爱而导致的弊端。

(象征、类比、联想)

19.答案:

①直接取法自然(环境、生活)②在于是否胸有成竹③构思与技巧相互结合(或:

既有构思,又有技巧)(每句2分。

结合材料有关内容,注意语意关联,符合题意。

意思对即可)

【译文参考】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

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

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

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

“王家子弟个个不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