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657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纲要.docx

教育学复习纲要

绪论

一、名词解释

教育学★:

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学术规,对确定的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并通过规的语言文字或其他类型的符号清晰表达的教育认识。

二、基本问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个阶段)P7—9

(1)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原始社会到近代之前)。

创制“教育”概念;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各人表达教育思想多是从自己的某些观念出发,而且与论述哲学或社会问题相联系。

代表人物代表作或观点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孔子《论语》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

《学记》

(2)教育学的创立(16世纪—18世纪)P9—14

★创立的标志:

①对象:

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畴:

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畴及其体系;③方法: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结果:

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⑤组织机构: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著作及思想

①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②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本但不是真正的科学的教育学著作),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首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③康德:

主进行“教育实验”,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④赫尔巴特(教育史上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它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他强调教育学必须是由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明确提出心理学和哲学是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

⑤洛克:

《教育漫话》“白板说”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⑥卢梭:

《爱弥儿》,提出了:

“自然教育”思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近代最完备的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⑦裴斯特洛齐:

《林哈德和笃德》,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教育学的发展P14—21

形成多种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②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克伯屈④制度教育学:

乌里、瓦斯凯等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P19⑥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

3、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4、教育学的价值★(学习或研究教育学的意义)P25—27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教育?

P36

(学校教育):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P38—39

1、教育者:

学校教师,教育计划和教材的设计者与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受教育者:

各级各类学生,即教育的对象3、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包括信息的容和传递与反馈的形式。

三、教育的起源P40—43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四种观点: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观点)。

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

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这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的教育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孟禄)。

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

4、教育的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①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②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⑤教育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四、教育的发展P45—62

原始教育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或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成人仪式,制度化教育起源之一。

奴隶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埃及,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

封建官吏、牧师或骑士;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性(唐朝,二馆六学);教育容以道德文章或经典为主;教育方法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双重性(既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1754年,普鲁士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双轨制,P56);课程结构、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师生关系化;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教育目的:

合格公民与建设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五、现代教育的特征★P62—65,各性概念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第二章学校

一、学校概念★P66

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基本功能:

培养合格人才。

★学校应当具备的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二、学制的概念及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1、学制★:

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教育机构网。

2、现代学制的产生现代学制是在普及和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最早产生于欧洲。

现代学制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等三种类型。

3、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现代学制是从西方引进的。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未实行。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1951年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三、学校的公益性特点,与企业作比较P73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实行分离

3、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四、学校文化

1、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1)学校文化的容有:

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文化的形式有: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3)学校文化的形成:

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

2、教师文化(学校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为什么?

(1)教师是专业人员,他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成果,具备本门学科的专业能力。

因此教师都会强调自己的学术背景及专门知识。

(2)教师是教育者,他们负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责。

要求教师树立新的知识观、人才观、教育观和学校观。

(3)教师是成年人,负有一种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

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和向导、顾问等。

今后,教师将更广泛地参与影响学校生活的所有决策。

3、学校物质文化包括:

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

学校物质文化不仅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学校制度文化包括: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

五、学校管理

社会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行为分析理论、系统权变理论。

P84

1、学校组织的特性①垄断性②非自愿性③公益性

2、学校管理的要素三个:

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

3、学校管理中的沟通功能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①信息传递;②控制;③激励;④情感交流沟通的形式有: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种。

4、学校的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2)容包括:

①学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②工作效率的高低;③工作效益的好坏;④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⑤这些方面所反映出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5、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①行政管理方法;②法律方法;③思想教育方法;④经济方法;⑤学术方法

6、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六、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制度。

七、学校、家庭和社会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的作用——决定性影响(即主导作用)★为什么?

(1)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

(2)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个人进行教育的社会机构,学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也是社会生活形式(3)学校里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怎样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P99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影响

(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家庭是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特点,会极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

★家庭关系及家庭教育的类型:

(1)独裁型;

(2)保护型;(3)和平共处型;(4)合作型★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家庭教育的要求:

(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3)提高父母自身素养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

社会群体

(2)社会道德(3)社会文化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

(2)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假日活动;(3)为学校培养各种学生骨干;(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二)三种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配合方法

(1)互访;

(2)家长会;(3)家长委员会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配合的途径: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校的人力、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学生

一、历史上的三种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观点:

认为人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代表: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金质者最为高贵(治学或管理国家),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银质者(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足矣;铁质者(劳动者),天资最差,无需接受教育。

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是生而“有罪”的人,赎罪是人生的目的,教育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赎罪的手段。

中国古代的“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性三品论”(董仲舒、愈)错误:

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既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观点:

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代表:

洛克[英国]的“教育万能论”——儿童发展的一切是由他们所受教育决定的;人类的千差万别是由于教育之故。

(《教育漫话》)中国:

“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华生“环境决定论”“养育论”——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而这一模具的形状,则取决于提供给儿童的、完全可被控制的学习与训练的容。

评价:

它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这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个变量。

但:

它把自己变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唯一合理、合法性的依据,甚至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它肯定儿童发展具有可塑性,但它是没有儿童自主性的被动塑造。

(三)辐和论(又称二因素论)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吴伟士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两者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两者的影响力大小有明显的差别,开始遗传的制约性大于环境力量,以后则环境对发展影响越来越重要。

也有学者将环境因素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又将社会环境因素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

评价:

儿童心理学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加强了对教育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二、当代儿童观的基本容P114皮亚杰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贡献P111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发展的权利”问题和保障措施。

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宣言》,提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的权利、儿童的生存以及儿童的保护和发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问题

什么是儿童个体的发展?

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一)理解儿童发展要澄清的几个问题(P116—117)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教育不等于发展。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规律P118)★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1、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①是一种主从的关系:

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

②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

与其它手段相比,教育在影响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在儿童的发展中,如何保证教育的主导作用(科学性)?

★①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②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

③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严格规定小学班级的人数。

④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四)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

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结构。

1、如何培养学者的主体性?

①建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②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及体验成功;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开展针对的教育。

2、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基本原则)P124①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②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③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教师

一、教师概念

根据1993年《教师法》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上述概念包含三层含义:

1、教师是专业人员(身份特征)。

具备相应的资格:

①达到规定的学历;②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③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相关规定;④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职业特征)。

只有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人,才具备教师的最基本条件。

3、教师的使命与工作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师为什么要走向专业化?

(一)原因1、生产力发展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走向精细,各种劳动和机能的专业化程度也随之而提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些复杂行业,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才能为社会所认可。

2、专业化也可以保护从业人员的利益。

它可以有效地限制非专业人员进入该行业;同时不断的专业化培训也促进了专业人员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避免专业人员部不称职的人败坏行业规,影响行业的社会声誉。

3、教师职业是个古老的职业,但其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17世纪之后)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开始的。

由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直至今日,教师的专业化并没有完全为社会所认可,影响了教师自身地位和职业的发展。

(二)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三)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

1、影响教师地位高低的因素

(1)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形态、民族传统的不同,教师的社会地位呈现较大差异。

中国古代常常把教师与君相提并论。

荀况:

天地君亲师。

古希腊的教师只有奴隶身份。

1985年我国确定“教师节”。

(2)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由于其本身的专业化程度的差异,也会导致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存在较大的差异。

2、如何提高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

①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并逐年提高;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确保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加强教师培训,获得能够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机会;③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四)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P135——①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及运用实践的能力,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知识;②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③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具有教育机智(教学机智的概念、原则P139)3、职业道德素养——①忠于教育事业,甘于无私奉献;②热爱学生;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三、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一)教师的资格

1、教师的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我国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

按《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我国教师的资格共分七类。

2、教师资格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先决条件);②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重要条件);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书考试合格(基本条件);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必备条件)。

此外身体状况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3、教师资格的认定

(1)认定机构。

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教师资格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由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的高校。

认定程序:

①提出申请②受理。

对符合(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颁发相应的教师书(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

③颁发证书。

4、教师资格丧失。

《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

P145

(二)教师的任用制度

1、教师的职务制度★

(1)这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教育法》、《教师法》有具体规定。

在我国教师职务设有五个系列。

(2)任职条件。

①具备各级各类相应的教师资格;②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③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熟练、全面地履行现职务职责;④具备学历、学位及工作年限的要求;⑤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3)职务评审。

2、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教育法》规定:

国家实行教师聘任制度。

(1)聘任制度的特征。

①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②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③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④教师聘任有严格的程序。

由聘任机构颁发聘书。

◆如何改革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①拓宽教师来源,利用人才市场,面向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