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0674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3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docx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35页

教案序号:

课题:

1、春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

4.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5.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春之美景,把握重音、连读。

教学难点:

赏析优美语句,揣摩品味语言,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连读。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天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古人就用很多美丽的诗句来描写春天,比如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那么朱自清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迎接春天的呢?

他又会怎样描写春天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中的第一篇课文《春》。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族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和论著《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新诗杂论》等。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读)

要求:

全班齐读课文,边读边标注不会读字或者理解不易的词,再全班交流。

明确:

酝酿(yùnniàng)

黄晕(yùn)

应和(hè)

嘹亮(liáo)

薄烟(bó)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静默(mò)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晕(yùn)

巢(cháo) 

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  

朗润:

明朗润泽  

卖弄:

炫耀

酝酿:

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

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

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舒活:

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四)听范读,掌握文章基本节奏,标注停连、重音。

(二读)

(1)停连、重音基本知识介绍:

停连:

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中断”即停顿,“延续”即声音的连接。

声音的“停顿”和“连接”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随意的。

重音:

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重读与轻读是相对的,有重就有轻,在朗读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读出差别。

情感:

朗读前要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朗读时要用恰当的语气、语调体现出作者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将需要停连和重音的地方用符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形成“朗读脚本”。

停顿:

“v”(句中小停顿:

“|”)连接:

“^”重音:

在文字下加点。

方便朗读。

(2)开始范读,学生标注;

(五)按照重音、连读示范,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读)

要求:

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按照刚才划分的重音和停连,尝试再次朗读,读出节奏感;边读边思考,该段落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第一自然段:

重读:

“盼望着”,第二个“盼望着”应该更重一些;

停连:

两个“盼望着”应当是反复的手法,连读;第二个“盼望着”后面应当稍作停顿。

总领全文

第二自然段:

重读:

“一切”“都”“起来了”,三个“起来了”一个比一个重。

停连:

“一切都像”后面稍作停顿。

总写:

山、水、太阳

第三自然段:

重读:

“偷偷地”“一大片”“满是的”

停连:

“偷偷地”后面停顿,“嫩嫩的”“绿绿的”停顿。

“满”停顿,“坐着”“躺着”停顿。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可连读。

春草图

第四自然段:

重读:

“不让”“都开满了”“满是”“成千上百”“遍地”

停连:

“桃树、杏树、梨树”每个之间稍作停顿,“桃儿、杏儿、梨儿”每个之间稍作停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连读,“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连读,“像眼睛,像星星”。

春花图:

桃、杏、梨、野花、蝴蝶、蜜蜂

第五自然段

重读:

“不错的”“卖弄”“各种”“都在”“成天”

停连:

“不错的”停顿

春风图:

青草味儿、花香、鸟儿、牧童、短笛

第六自然段:

重读:

“最”“就是”“密密地”“全”“逼”“一点点”

停连:

“看”后面停顿,“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读,“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连读,“披着蓑,戴着笠的”连读。

春雨图:

树叶儿、小草、灯光、人

第七自然段

重读:

“一个个”“都”“各做各”“刚”“有的”,第二个“有的”更重。

停连: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读,“一个个”停顿,“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连读。

人迎春:

风筝、人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重读:

“刚”“都是”“笑着”“走着”“上前去”

停连:

“他”停顿,“笑着”停顿,“他领着我们”停顿;一句句加重

总结全文,颂春

情感:

对春天的热爱、赞美。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六)布置作业

文章描写的春天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

请结合自己家乡,选择一种景物来描写春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片段写作练习,写出真情实感是关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强化朗读,激发联想和想象,读出课文画面感和优美的情境。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1)默读课文,挑选出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想想它们好在哪里?

(四读)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两个“盼望”,突出强调了作者期待春天来临的急切和喜悦的心情。

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脚步”赋予了春天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期盼春天的急切、喜悦的心情。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眼”等词赋予了大自然万物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脸红”赋予了太阳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写出了春天太阳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偷偷地”赋予了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同时,“钻”字表现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人们在草地上嬉戏的情景,侧面烘托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衬托出春草的可爱,招引人投入它的怀抱。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等词赋予了果树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树竞相开放,开得热烈,争奇斗艳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春天的喜爱。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红的、粉的、白的花分别比作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娇美动人的景象,同时增强语势,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春天的喜爱之情。

野花遍地是: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繁多、色彩艳丽,表达了作者对野花、春天的喜爱之情。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增添了文采,表达了作者对春风、春天的喜爱之情。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高兴”、“卖弄”、“唱”等词赋予了鸟儿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声音的清脆、婉转、悦耳,写出了鸟儿迎春的欢悦,表达了作者对鸟儿、春天的喜爱之情。

(2)表演性朗读,发挥形象,读出文中情境。

(五读)

要求:

小组为单位,挑选自己喜欢段落(最好和第一次不同),朗读读出画面之感,可以配以动作等。

明确:

(我)盼望着,(我)盼望着,(你看)东风来了,(听到)春天的脚步近了。

上面括号中添加文字,是应该在朗读中体会到的。

其中“我”既是作者,也是朗读者,学生应当有主体意识,把自己当成作者,把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主观化的感受和表达。

“我”好像在盼望春天,呼唤春天快点儿到来;同时又仿佛感触到春风意境来临,看到了大地渐成新绿,心情无比喜悦。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以“朗润起来”、“涨起来”、“脸红起来”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分别写出了它们欣欣然“醒”来的样子。

读出那种万物苏醒的情境之感。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嫩嫩的”、“绿绿的”两个叠词极力形容了刚刚破土而出的春草鲜嫩清新的姿态,偷偷地“钻出来”,则表现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有股子挤出来的劲儿。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又可以看见它迅速蔓延的样子。

“坐着,躺着”,随你自由,“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任你玩儿;“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舒服场景。

朗读时要显示出陶醉在春天景色里的样子。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本段突出了“春的闹”。

再写“春的色”,接着由闻到花香而萌发联想,展开一幅硕果满树的图景,无限诱人。

然后用虚实结合的声音托出“桃儿、杏儿、梨儿”,表示“春花的多”。

最后又写春虫。

把花香具体化、形象化了。

野花本是静止的,但在作者想象中,它又“像眼睛,像星星,还泛呀眨的”,这样就把静的化为动的了。

想象其中画面,美丽的春花灿烂,自得其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主要突出这是触觉的感受,在这里要突出“母亲的乎”的感觉;“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是嗅觉的感受,朗读时要读出沉醉。

“鸟儿”读出热闹之感,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燎亮地响着”将意境拉远,读出沉迷享受。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一下就是三两天”,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够烦闷的,而作者却告诉你“可别恼”,他先叫你看春雨的迷人风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想象雨的形态。

接着远眺“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春雨知时节,人勤耕耘早,在一片细雨中,农民在地里工作着,这又俨然是一副雨耕图了。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读出从城里到乡下,到处荡漾着春的气息,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那种热闹的场景,深刻体会春天给所有的人带来了青春活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颂春。

应该说,作品所有一切都归结在“颂”字上,因为作者正是有感于怀,心中充满了对春的赞美之情,才勾起他创作激情的,三段的语气色彩是逐步加重的。

(3)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调动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朗读第一步,读准字音,文从字顺,为后文的进一步训练做好铺垫。

 

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技巧,打好朗读基础。

 

整体感知全文,也初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与优美,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巩固学生对于比喻、拟人的概念。

精读课文,赏析文中景物特点,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手法。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笔下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画面,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朗读由技巧进入情感,渐入佳境。

 

品读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进一步巩固。

教案序号:

课题:

2、济南的冬天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老舍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小标题形式,运用诗意的语言概括每幅图景。

3.品味课文精美语言,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感情。

4.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抓住作者情感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继续深化朗读训练,准确、流利,注意节奏,读出胸中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感受其人文气质。

(难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文从字顺,准确流利。

2.再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3.了解老舍生平,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整体把握全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思路,以小标题形式,运用诗意的语言概括每幅图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了解了朱自清笔下那个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美妙的春天的世界,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记忆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由于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初读课文,准确流利。

(一读)

要求:

分组朗读课文,采取小组互相指正的方式,纠正读错的字词。

易错字词:

镶(xiāng)

响晴(xiǎngqíng)

温晴(wēnqíng)

安适(ānshì)

肌肤(jīfū)

秀气(xiùqi)

绿萍(lùpíng)

水藻(shuǐzǎo)

贮蓄(zhùxù)

澄清(chéngqīng)

空灵(kònglíng)

水墨画(shuǐmòhuà)

蓝汪汪(lánwāngwāng)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读)

要求:

全班齐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济南冬天整体特点是什么?

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明确:

开篇通过不同地域对比,点明冬天济南是“宝地”具有“温晴”的特点,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继而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

其中“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由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简而言之,一个中心,三个层次,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自由朗读3、4、5、6,把握停顿和节奏;概括每部分内容,拟写诗意标题。

(三读)

要求:

以小组的形式挑选喜欢的段落朗读,标注好停顿和节奏,自由朗读,并且根据每部分内容拟写诗意标题,3分钟时间。

全班交流分享。

明确:

1.停顿与节奏:

第三自然段:

重读:

“整”“只有”“特别”“准”“这点儿”“并不”“干啥”

语气词: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拟人手法读出安慰语气。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和缓的语气,读出期盼和惬意。

“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强调,语气加重。

停连:

句号处,停顿明显。

“真的”为加重语气,停顿稍长。

第四自然段:

重读:

“最”“越发”“全”“一点儿”“受不住”“太”

语气词: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感叹赞扬的语气,拖长尾音;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有点号召的意味,张大嘴和缓出气。

“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读出怜惜和爱护,“太”将气息拖长。

停连:

“看吧”后面稍微停顿久点,酝酿情感;分号句子,尽量一气呵成,形成整体。

第五自然段:

重读:

“那么”“又”“对”

语气词:

“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停连: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类似顶针句,连读;“对”后稍作停顿。

第六自然段:

重读:

“不但不”“反倒”“真”“全”“越”“全是”“整个”“就是”

语气词:

“那水呢”“看吧”

停连:

分号连读,“这”作为总结性词汇,稍作停顿。

诗意标题概括:

第三自然段:

阳光暖山图;

第四自然段:

雪后秀山图;

第五自然段:

城外墨山图;

第六自然段:

山光水色图。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思维,言之有理即可,不固定答案。

课时作业

摘抄文中好词好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品味精美语言,揣摩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2.写作阅读迁移,学习本文遣词造句、抒情写意、谋篇布局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赏析句子,有感情朗读。

(四读)

要求:

分享作业成果,赏析精美语句,并有感情朗读该句子。

明确: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赏析: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赋予小山慈母之情,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像母亲一般的温柔、体贴、慈爱、亲切。

朗读:

读出那种安慰的语气。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赏析:

比喻、拟人,一个“顶”字写出了雪花落在树尖上的形态,写出了雪花的轻、薄,比较用词“盖”、“压”。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情态,写出雪的秀美。

朗读:

“看吧”,读出陶醉和欣喜。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赏析:

“镶”,增加画面感,山尖和蓝天相接,突出了线条感以及鲜明的色彩层次。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的秀美景观。

朗读:

强调“全”“镶”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赏析:

比喻和拟人,水纹的花衣形象突出了斑驳的山色,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

朗读:

欣喜之感,“穿上”调到,读出意味。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赏析:

实际没有吹动又“好像”吹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雪的温柔的形态,这些小山果真太秀气了。

朗读:

“太秀气”强调一种怜惜之感。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赏析: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写成害羞的少女,情态可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的秀美。

朗读:

读出小姑娘般娇羞和腼腆。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赏析:

两个“卧”字准确、传神,拟人的手法,赋予他们安适的情态,他们安适的享受着“温晴”的天赐,描绘了一幅安适、宁静的美好境界。

描写济南的水: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赏析:

拟人的手法,“贮蓄”一种生命了力量生命的激情。

朗读:

读出生命的动感。

水也不忍得冻上。

赏析:

赋予了水人的情态,水自多情,妩媚多情。

朗读:

“不忍”强调,读出怜爱之感。

看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赏析:

意境之美,温暖多情的水,水天一色,自有一番空灵、澄澈的境界。

朗读:

读出那种惊喜之感。

总结学习本文遣词造句、抒情写意、谋篇布局的方法。

探究:

本文虽然描写角度、描写景物众多,但却可以做到有条不紊、浑然一体。

总结本文有哪些写作技巧?

明确:

1.遣词造句:

比喻、拟人的灵活运用,赋予景物生命和人的情怀(具体见赏析的句子);

2.写景抒情: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济南的赞美与热爱。

(1)直接抒情语句:

重音: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语气词:

“呢”“呀”“吧”等等

(2)间接抒情的语句: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传达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济南冬天的人们面上含笑的”,此处写济南人面上含笑,仿佛让读者看到作者自己幸福的笑容;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作者在内心由衷赞美,表达我爱济南的情感;

谋篇布局的方法:

先写对济南冬天的总体感受,再写济南全景,又从济南的山写到济南的人,再由温晴的济南写到雪天的济南,最后写到济南的水,一步步写下来,主次分明线条明细。

在观察方法方面,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最后齐读全文,融入感情,读出意境。

(五读)

课时作业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前后课文联系,引发思考。

 

了解生平,知人论世。

 

读准字音是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步,采用小组互相纠正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纠正字音的基础上准确流利朗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后面赏析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每部分所写内容,利用语言的美感品味济南冬天的安适惬意。

 

培养学生精读句子的能力,为下节课的赏析做好预习工作。

 

精读句子,从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精雕细琢,再次升华情感。

 

通观全文,理性总结,汲取写作方法。

 

在最后的朗读中,将文章形成一体,沉淀情感,感受人文情怀。

 

活学活用,强化本堂所学内容。

教案序号:

课题:

3、雨的四季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3.能通过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