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263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docx

延庆县孟艳娟欣赏《茉莉花》教学设计

《茉莉花》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欣赏《茉莉花》

学科

音乐

学段

3—6年级

年级

六年级

相关

领域

感受与鉴赏

教材

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年7月

是否已实施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民歌是民族音乐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小学阶段欣赏部分经典中国民歌,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民族音乐的思想意识以及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理论依据:

本节课改变以往的单一传授式的欣赏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聆听”、“参与”、“探究”中进行欣赏歌曲的音乐教学活动,并将乐理知识贯穿其中,引领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发现歌曲的风格特点,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趣味和欣赏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

五声徵调式、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四平均、二对一、切分节奏型的交替等,使歌曲流畅而又有江南语言的节奏特点,而短促的第三句和抢先切入的第四句表达了人们对茉莉花急切的爱恋之情。

音乐充满了诗情画意,生动刻画了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有感染力。

吴语演唱的《茉莉花》,则更显深邃细腻、新颖亲切。

河北民歌《茉莉花》:

保留了一些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主要因素:

首句是两个重复短剧,结束音在徵音上;第二乐句收尾音相同;第三四乐句的词曲关系、起始音也近似。

但旋律跳进增多,旋律起伏较大,曲调中五次出现的小二度音程而显得相当柔媚和细腻明亮、字前的装饰音以及尾句的拖腔,都显示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

由于唱词为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音乐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有机结合,曲调既有说唱风味又动听,节奏既从容舒展又轻盈跳动,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现,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东北的《茉莉花》与江苏、河北的《茉莉花》在调式上不同,结束落在“2”上,为商调式。

旋律跳进多、幅度大,加入了一些“衬词”的处理和行腔的变化,有“二人转”的风格特点。

显示出了东北民间音乐夸张、粗狂、爽朗音乐风格,歌词的取材与河北民歌《茉莉花》相同。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比较喜欢上欣赏课,但聆听音乐有时很盲目,没有具体的方法,不知道从哪些音乐的角度去关注音乐。

学生对本单元中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并不陌生,但并不知道是江苏民歌。

部分学生能哼唱几句旋律,但对其节奏、旋律以及风格特点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对河北和东北的《茉莉花》就更知之甚少了。

本班学生识谱视唱的能力较强,对音乐有一定的感受,但大部分学生确羞于表达和表现,缺乏自信心。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以聆听骨干因相近的旋律入手,自然的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在听辨、视唱、分析中感受旋律的发展变化,为下面的聆听歌曲环节提供一些思路。

在演唱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的特色乐句和参与音乐表演的活动中,主动探究、归纳和总结三个地区《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四)技术准备

1.与教学同步的PPT。

2.相关的影音资料:

磁带、周玲燕用吴语演唱《茉莉花》的MTV。

3.运用作曲大师软件制作曲谱。

4.提供江苏、河北、东北地区的《茉莉花》的曲谱资料和音乐积累卡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对于课业负担较重的六年级孩子们来说,每周能上一节音乐课是弥足珍贵的。

学生比较喜欢上欣赏课,但聆听音乐是盲目的,没有具体的方法,不知道从哪些音乐的角度去关注音乐。

音乐知识积淀少,对于一些专业的音乐术语感到茫然。

在音乐欣赏课上,有听之过之的现象,没有给学生留下学习的印记。

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一般,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不够丰富。

2.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单一传授式的欣赏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聆听”、“参与”、“探究”中进行欣赏歌曲的音乐教学活动,并将乐理知识贯穿其中,引领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发现歌曲的风格特点,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趣味和欣赏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为学生准备欣赏音乐过程中用到的曲谱资料和音乐积累卡,对欣赏过的音乐风格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留下学习轨迹。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材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并真切感受到中国民歌丰富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孩子们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五声调式的旋律入手,引导学生从节奏、音调等方面以听辨、视唱、对比的方式感受旋律的特点以及发展变化。

2.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积极聆听、自主参与、探索发现不同地域的“茉莉花”所体现的不同的风格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茉莉花》的体裁,感受江苏、东北、河北三个地区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2.了解“茉莉花”的历史以及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课外听到江苏、东北、河北的《茉莉花》,能正确的作出判断。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所体现的不同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的旋律、音调的不同。

六、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听辨旋律、探索发现。

【设计意图:

从歌曲《茉莉花》中提取主干因,在听辨、演唱、分析、对比中,感受节奏、旋律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从而自然的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并在演唱中感受节奏旋律的特点。

旋律一: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尝试唱出唱名。

(大屏幕出示旋律)

2、提问:

此乐句旋律节奏特点?

发现旋律特点:

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旋律同音重复较多,变化不大。

3、音乐情绪何如?

学生尝试回答:

自然、从容、平稳、平淡。

旋律二:

1、教师唱名演唱第二条旋律并出示(大屏幕出示旋律)。

2、带领学生演唱旋律,并帮助学生在节奏和旋律上分析与第一条旋律的关系。

节奏:

加入八分音符,旋律:

在第一条旋律的基础上级进。

3、音乐情绪较之上一条有何变化?

学生尝试回答:

旋律起伏优美,音乐形象更生动。

4、提问:

两条旋律的调式特点?

学生尝试回答:

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

旋律三:

1、教师出示旋律三并用唱名演唱。

2、提问:

节奏旋律有什么变化?

音乐形象有无变化?

3、学生尝试回答:

节奏:

紧密,旋律:

级进。

音乐情绪:

婉转流畅、细腻婉转。

4、提问:

曲名是什么?

属于中国歌曲里的哪种形式?

板书—《茉莉花》、中国民歌

5、学生尝试演唱旋律,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唱好大切分。

过渡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民歌,共同感受茉莉花的芳香四溢。

环节二:

聆听体验、感受鉴赏。

(一)、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

【设计意图:

聆听普通话演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在尝试演唱、动作体验等活动中,初步感受婉转细腻的风格特点。

1、播放普通话演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提问:

(1)歌曲给你什么感觉?

(2)猜一猜这首歌曲是南方还是北方的?

哪个地区的?

为什么?

学生尝试回答:

南方、江苏民歌。

节奏紧密、旋律级进,流畅优美,歌词细腻含蓄、具有江南秀美的风格。

2、引导学生尝试轻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再次感受江苏民歌婉转细腻的风格特点。

教师提示:

自然、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3、教师指挥,带领学生演唱《茉莉花》的第一段歌词。

4、帮助学生用闻花、采花、戴花等动作,表现江南女子羞答答、怯生生的表情以及细腻的心理活动,了解江南的人文特点与江南音乐的关系。

过渡语:

“刚才我们听到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是用普听话演唱的,接下来我们聆听一首用地方方言演唱的《茉莉花》。

请同学们仔细听,哪些字与普通话发音不同?

【设计意图:

聆听并尝试演唱吴语演唱的《茉莉花》,体会吴语的发音特点,进一步感受江南民歌《茉莉花》的地方特色。

1、学生观看周灵燕(或教师)用吴语演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MTV,边听边在学习资料的歌片上标记发音不同的字。

“满”、“园”、“开”、“不”、“我”、“采”、“朵”、“戴”。

2、引导学生尝试用吴语演唱第一段歌词,感受江苏方言的发音特点以及在民歌演唱的作用。

(更具地方特色)

(二)了解茉莉花的历史

1、个别学生阅读资料:

中国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历史以及何仿收集本曲的故事,其他学生回答在资料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尝试回答:

《茉莉花》属小调(板书—小调)、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2、教师简介江苏民歌《茉莉花》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江苏的《茉莉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作为优秀民歌向世界推荐,2004年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精彩演唱,再一次震撼世界。

过渡语:

“《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久远、流行地区很广、遍及我国南北的一首小调民歌,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被广为传唱,传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形成下面这首《茉莉花》。

请听另外一首《茉莉花》,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是一首南方、还是北方的《茉莉花》?

(四)聆听东北民歌《茉莉花》

【设计意图:

聆听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对比,感受行腔、衬词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总结东北民歌《茉莉花》音调夸张、风趣、体现了粗狂豪爽的风格。

1、学生聆听东北民歌《茉莉花》,尝试判断哪个地区并说明理由。

2、再次播放东北民歌《茉莉花》提问:

故事情节,旋律、风格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看歌片,尝试分析判断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不同。

3、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要素:

同音重复、下滑音、大跳、附点八分音符、衬词等音乐要素的运用,体现了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不同。

4、从东北民歌的行腔(咬字吐字)上分析:

字头咬重准又清、字腹圆满不变形、字尾分明要收清。

5、从篇幅上分析:

歌曲加入了张生戏崔莺莺的故事情节。

简介选自: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6、学生尝试小结:

旋律音调夸张风趣、粗狂豪爽的风格特点。

7、出示东北民歌《茉莉花》的前四小节和结束句完全衬词的部分,

引导学生尝试演唱以上乐句,做到字头咬重准又清、字腹圆满不变形、字尾分明要收清。

8、小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

广阔的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东北人粗狂豪放的性格,也影响了东北民歌《茉莉花》夸张风趣、粗狂豪爽的风格特点。

过渡语:

“下面我们再来聆听一首《茉莉花》,它既不像江苏民歌《茉莉花》那样婉转细腻、也不像东北民歌《茉莉花》那样夸张、风趣,那它究竟有哪些特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河北民歌《茉莉花》。

(四)聆听河北民歌《茉莉花》

【设计意图:

在三个地区的对比中,通过聆听、分析总结河北民歌《茉莉花》旋律音调明快,具有叙述性,体现了刚直、爽朗的风格。

1、学生看谱聆听河北民歌《茉莉花》,提问:

旋律音调有何变化?

引导学生尝试回答:

旋律跳进增多,#5和#1以及装饰音的使用:

下滑音、保持音,歌曲的篇幅加大了,有具体的故事情节,结束部分的拖腔很长。

2、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拖腔,教师演唱一段京剧《唱脸谱》的拖腔。

3、教师出示大屏幕首乐句和结束拖腔的乐句,引导学生尝试演唱。

4、总结风格特点:

旋律音调明快,具有叙述性,体现了刚直、爽朗的风格。

环节三: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结合教学目标,对三个的地区的《茉莉花》进行概括性的归纳总结,同时也可以反馈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积累卡片的使用,为学生留下了学习轨迹。

1、提问:

“三个地区的《茉莉花》分别欣赏完了,你更喜欢哪个地区的,为什么?

2、由教师或同学分别唱一句三个地区的《茉莉花》,其他学生判断并答题。

(同步出示ppt)

环节四:

谈话提升、小结延伸

“最为一个中国人,即使你再不喜欢音乐,但你也要会唱两首歌曲,一首是凝聚我们民族精神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另外一首就是代表中国民歌文化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民歌《茉莉花》,下次课我们将重点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仅为个人观点)

六、学习评价方式:

(一)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激励性的语言评价。

1、针对学生在本节音乐课的表现以及学习状态,给予激励性的语言评价:

“你的听辨能力很强!

”,“你们的音准很好!

”,“你对歌曲的理解很到位,非常符合歌曲的情绪风格!

”“你的想象力很丰富,非常符合歌曲的音乐形象!

”“你们的动作很文雅很优美,比较准确的体现了江南女子的秀美之气!

”“你们的演唱很夸张,有东北人的豪爽粗狂!

”“你们的声音再夸张些,就更具有东北风格了!

”……

(二)针对音乐学科特点,做出自我评价。

(为自己的表现涂色)

1、我能认真的聆听音乐,并对音乐有所感受。

2、、我能积极参与演唱、分析、感受三个地区的《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三)、结合教学目标,总结知识点,留下学习轨迹。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1、听辨旋律,以全新的形式导入。

从江苏民歌《茉莉花》中提取主干因,在听辨、演唱、分析、对比中,感受节奏、旋律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表现作用。

为接下来的歌曲欣赏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从而自然的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

2、体验探究,以全新的形式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时空,从音乐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的风格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思路,引领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理性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带领学生领悟了民歌《茉莉花》的精髓。

3、知识积累,以传统的方式巩固延伸。

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学习是伴随终生的。

大部分音乐欣赏课都是听之过之,没有给孩子的学习留下学习轨迹。

我为学生提供了江苏、河北、东北地区的《茉莉花》的曲谱资料和音乐积累卡(课堂测试练习)。

在课下之余,学生每当看到老师为期精心设计的音乐积累卡,他们就会想起这节欣赏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课堂。

想起他的表现、他的体验、他的感受、他的震撼。

“为孩子树立终生学习音乐的愿望”,这是我的目标,我也正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八、教学反思

1、“欣赏音乐有参考”

虽然本节课是在外校讲课,学生也是初次接触。

但从孩子们的参与程度看,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对在教学中采用的听辨、视唱、分析中感受旋律的发展变化,以及引导性的参与感受、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等层面的学习方式也能接受。

而且孩子们在聆听音乐中,有章可循;在学习音乐之后,有资料的积累。

2、“参与活动欠思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有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首先是教师面对陌生学生有顾虑,没有充分的放手。

如果把学生分成小组,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各地《茉莉花》的音乐要素的不同时,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时间,学生就会参与其中,就不会出现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有冷场的尴尬现象发生。

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如发放《茉莉花》阅读资料(《茉莉花》的历史和收集人何仿的资料)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水平,所以其他学生获得的信息不够准确;还有就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度不够。

3、“教师素质待提高”

教师上课的语言有些随意;对于一些概念和定义混淆:

如“音乐要素”和“音乐元素”等问题;一些手势不到位,不能正确的表达音乐的语言;以后,要做到多思考、多体验、多读书,提高自身素质,为丰富以后的音乐教学而不断努力!

4、“书到用时方恨少”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上来看,显现出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积累与储备略显薄弱,孩子们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相信,在本节课的引领之下,能够为孩子们今后的音乐学习提供一些的思路,从而更加自主的聆听、感受和表现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