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2426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docx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

劳动与社会劳动、劳动力保障

(一)

第一章     与劳动力市场

1.      劳动的主体:

劳动力。

2.      劳动力的特性:

能动性,差异性,易逝性,可变性,时效性和社会性。

3.      劳动的动因:

人类的需要。

4.      劳动的特征:

(1)目的性

(2)创造性(3)能动性(4)社会性(5)多样性。

5.      劳动创造性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指劳动的结果应当能够形成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劳动成果,或者提供有用的劳动服务;第二层是指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应当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效劳动,这样的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

6.      劳动的类型:

(1)个体劳动与共同劳动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7.      共同劳动:

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

8.      复杂劳动:

劳动者在付出教育费用、花费一定的辛劳和时间、获得某方面技术专长以后才能进行的劳动。

9.      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可以采用:

因素分析法和复杂系数法两种方法。

10.   脑力劳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

(2)传授和转移知识的脑力劳动(3)应用知识的脑力劳动(4)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

11.   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的直接成果主要是:

精神产品。

12.   劳动形式的发展遵循着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重——脑力劳动为主。

13.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

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为基础并内在包含了知识经济。

14.   从不同角度考察,劳动力有三种含义:

第一,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第二,劳动力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第三,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社会劳动力,即劳动资源)。

15.   劳动力资源:

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考察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16.   劳动力资源可以分为:

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

17.   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

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大小。

18.   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

计入劳动力资源量的人口占被考察范围总人口的比重。

19.   劳动力资源的质量:

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和思想素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20.   影响劳动力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1)遗传和营养因素

(2)教育与培训。

21.   劳动力市场发育:

劳动力市场的自发产生与发展,强调一种内在的要求。

22.   劳动力市场调控:

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划、管理与调节,强调一种外在的培育。

23.   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调控的目标是:

逐步形成劳动力价格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基础性机制,在国家的有效调控下,促进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4.   劳动力市场运行与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不完善

(2)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的行为不规范(3)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滞后(4)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滞后(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滞后(6)常设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7)常设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25.   劳动力市场具备的条件:

成熟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市场载体、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国家调控。

26.   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应当由:

指挥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和调控系统五大系统构成。

27.   国家调控系统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

制定政策、经济调节、法规管制和公共信息服务等。

28.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为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2)加强以职业介绍为中心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3)加快劳动力市场立法与制度建设,确保劳动力市场的有序运营(4)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整体规划与信息网络建设(5)加强市场就业宣传和职业培训,转变择业者观念和提高其职业能力(6)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水平。

29.   加强以职业介绍为中心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点是:

(1)合理布局职业介绍机构

(2)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符合需要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3)统一规范中介机构行为(4)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公益性职能,明确其职责(5)促进劳动力配置向专业化发展,发展产业型职业介绍机构(6)职业培训工作要面向市场需要(7)建立职业介绍准入制度(8)建立统一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发布的市场信息系统(9)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提供“安全网”(10)严格制定私人进入职业介绍机构的条件。

30.   劳动:

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范畴,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服务,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31.   潜在劳动力资源:

所考察范围内全部有劳动能力人口中蕴藏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不论其是否有就业的意愿和就业资格。

32.   现实劳动力资源:

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3.   劳动适龄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劳动力资源的绝大部分,可称为“劳动适龄就业人口”。

34.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市场机制与实现形式的统一。

35.  为什么说复杂劳动能够创造较多的价值?

答:

由于复杂劳动是劳动者在付出教育费用、花费一定的辛劳和时间、获得某方面技术专长以后才能进行的劳动。

因此,在同样多的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较多,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36.   为什么说脑力劳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逐步占据主体地位?

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实物经济被知识经济代替,劳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力劳动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形式。

在知识经济中,传统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越来越被高级的劳动形式——脑力劳动所代替。

37.  简述一个国家潜在劳动力资源的组成部分。

答:

一个国家潜在劳动力资源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1)处于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劳动力资源的绝大部分,可称为“劳动适龄就业人口”

(2)尚未达到劳动年龄、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未成年就业人口”(3)已经超过劳动年龄、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老年就业人口”(4)处于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即“求业人口”(5)处于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完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即“家务劳动人口”(6)处于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正在军队中服役的人口,即“服役人口”(7)处于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即“求学人口”(8)处于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未从事社会劳动的其他人口,即“其他人口”。

38.  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的条件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由市场主体、市场载体、市场机制和市场调控等要素构成。

市场主体的成熟、市场载体的完备、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市场调控的有效是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的标志。

39.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调控的重点包括那几方面?

答: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应以间接调控为主,调控的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控劳动力总供给

(2)调控劳动力总需求(3)制定有关法律和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章     劳动就业

1.      就业的重要意义:

人们从事工作和劳动,是社会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人们获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

没有就业,社会不可能进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人们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基础。

2.      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

(2)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3)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3.      扩大就业的途径:

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基本途径。

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和政府采取促进就业的政策和举措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4.      中国就业政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

政府控制下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

(2)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主导下的多渠道就业政策(3)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政府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政策。

5.      统包统配就业政策的含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用工制度上表现为就业终身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实行固定工制

(2)在工资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的低工资制(3)在福利保障上由单位给职工提供养老、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全面福利待遇。

6.      我国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1)发展经济,调整结构,积极创造就业岗位

(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3)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7.      我国劳动部门于(1993年11月提出了“再就业工程”试行办法)。

1995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劳动部关于在全国实行再就业工程的报告,标志着我国再就业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启动。

8.      再就业工程的主要内容是:

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政策和各种就业服务手段,依靠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为失业职工和企业富余职工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转岗培训、生产自救等各种服务,促使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9.      再就业工程的积极作用:

再就业工程作为一项主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我国城市失业的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下岗职工的生存之需,稳定了下岗职工的情绪。

通过开展再就业培训,更新了下岗人员的知识技能,提高了他们的再就业能力,开发了一批就业岗位,促进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0.   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和职工个人都存在就业观念误区

(2)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具有不经济性(3)再就业工程资金短缺,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4)借“再就业工程”的名义,出现了限制使用外地工的政策导向。

11.   提前退休的主要弊端是:

第一,提前退休人员的“退而不休”。

加剧了社会就业矛盾。

提前退休人员内在的就业冲动和客观现实条件,必然使“退而不休”的现象增多。

与初次就业者相比,提前退休人员在知识阅历、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而且由于退休人员已享受原退休单位的退休金和社会保障,他们只要求额外的工资,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形成了对失业人员的不公平竞争,加大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

第二,提前退休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企业技术人才的流失,有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提前退休在养老问题上产生负面影响,加重了企业和社会的负担。

12.   中国职业培训的主要环节是:

(1)加强就业前培训

(2)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3)加强再就业培训(4)发展远程培训。

13.   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再就业率逐年下降

(2)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下降(3)结构性失业突出,造成就业资源浪费(4)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劳动力竞争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5)加入WTO对就业的影响将逐渐凸显。

14.   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增劳动力众多且持续增长

(2)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引发结构性失业(3)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4)劳动参与率偏高(5)劳动力总体素质结构不合理(6)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15.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采取的策略:

(1)实施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2)以充分就业为宗旨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4)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5)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降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素质(6)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7)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8)保护就业弱势群体,对特殊群体实行就业扶持政策(9)改善创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

16.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思路是:

(1)城乡结构调整要以加速城镇化为突破口

(2)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3)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应该重点扶持中小企业(4)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应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5)在就业结构中应鼓励非正规就业。

17.   在21世纪前期,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也存在诸多有利条件:

(1)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进一步解决好就业问题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

(2)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解决就业问题的大致方针已定,方向明确,措施配套,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为解决好就业问题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保障(3)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的发展,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经济结构调整顺利推进,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必将对就业形成强有力的拉动(4)坚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加快城镇化步伐,将为解决就业问题带来新的机遇(5)随着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深入落实和完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就业和创业环境将进一步改善(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更加紧密,将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8.   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总体目标是: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满足广大劳动者参与劳动和提高收入水平的愿望,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将失业率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19.   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

(1)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协调推进,扩大就业容量(3)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就业(4)建立和完善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政府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市场就业机制(5)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6)合理安排社会保障与再就业,对困难群体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7)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20.   非正规就业:

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固定收入和无社会保障的就业形式。

21.   改革开放初期,多渠道安置就业的要点是:

(1)广开就业门路,积极拓宽城市就业渠道

(2)大力开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村非农就业(3)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外市场增加就业。

22.   我国现行的就业方针:

我国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3.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一方面,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取消贷款额度限制和下调利率,刺激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力图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以带动就业增加。

24.   国家职业资格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并分别同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相对应。

第三章     劳动组织

1.      劳动组织:

共同劳动的需要,是社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

2.      劳动组织要研究的基本内容:

劳动定额、劳动定员、工作时间组织和用工制度。

3.      根据劳动组织的范围不同,可将劳动组织分为:

社会劳动组织和单位劳动组织两个层次。

而在单位劳动组织中,又可以分为:

企业单位劳动组织、事业单位劳动组织和机关单位劳动组织等类型。

4.      劳动组织的任务有三个方面:

(1)根据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原则,正确配备劳动力,合理确定工作量,节约劳动力的使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正确处理劳动力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保证劳动者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做好工作地组织工作,改进操作方法,保证劳动者在工作中的身心健康(3)运用工效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不断完善和改进劳动组织,改善劳动关系,达到用人少、效率高的效果,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5.       劳动分工有两个主要层次:

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

社会分工是按社会生产的大类所进行的分工。

企业内部分工是企业范围内的分工,是企业内部的车间、班组及每个生产者之间的分工。

6.      按照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技术装备和工作复杂程度,以及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的劳动分工,可分为:

职能分工、专业(工种)分工和技术分工等三种主要形式。

7.      企业或者任何组织的职能都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实体业务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

相应地,可以将企业人员分为三大类:

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

8.      劳动分工过细的主要弊端是:

(1)由于劳动简化,容易使工作单调、乏味,影响劳动者的情绪

(2)劳动专门化,使技术工变成了熟练工,也会影响劳动者的全面发展(3)分工过细还会给劳动调配带来困难,也容易造成劳动者的负荷不均。

9.      劳动协作:

对有联系的劳动活动所进行的统筹安排,是劳动者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协同劳动。

10.   劳动分工与劳动协作的关系:

劳动分工是协作的基础,劳动协作是分工的前提;劳动分工必然要求广泛的协作,搞好劳动协作是劳动组织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能够创造一种新的集体生产力。

11.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精简原则

(2)统一原则(3)效能原则(4)自动调节原则(5)管理跨度原则。

12.   管理跨度:

又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领导人所能直接、有效地领导的下级人数。

13.  为什么说劳动定额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答:

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劳动定额在劳动分工与协作中起着双重的量的规定性作用。

一方面它确定一个劳动者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规定职责的数量标准;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核算和平衡各工种、车间、部门之间劳动量的比例以及所需要的劳动者人数。

其次,劳动定额是确定工资、奖金的依据,是考核和评价职工劳动成果的准绳。

最后,劳动定额是编制生产计划、成本计划,实施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的基础。

14.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1)技术依据

(2)经济依据(3)心理和生理依据。

15.先进合理是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

其含义是:

(1)在正常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经过努力,多数工人能够达到和超过、部分工人能够接近的水平

(2)工人为达到和超过劳动定额所做出的努力必须表现为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并以正常的、符合劳动卫生原则要求的工作速度进行工作(3)多数工人达到和超越劳动定额是一种动态的要求。

15.定额时间大致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作业时间

(2)布置工作地时间(3)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4)准备与结束时间。

16.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1)技术测定法

(2)比较类推法(3)经验估工法(4)统计分析法。

17.技术测定法的步骤:

首先,分解工序。

其次,分析设备工具状况。

再次,分析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状况。

最后,实地观测和分析计算。

18.定员:

根据企业已定的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企业各类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标准。

19.定员编制原则的主要内容:

(1)既要考虑现实的技术和组织条件,又要充分挖掘劳动潜力,将定员建立在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发挥职工潜能的基础上

(2)参照主管部门下达的定员标准,并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和企业历史先进水平进行比较,保持其平均先进性(3)处理好不同人员之间的构成比例。

20.定员标准:

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不同企业的同类型岗位人员制定的统一用数量标准。

21.按照定员标准的适用范围不同,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各行业通用标准

(2)部门或行业标准(3)企业标准。

22.制定定员标准的要求是:

定员水平要先进合理,有科学依据;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要统一;形式尽可能简化;各项内容协调;有关工种名称、岗位划分、工作范围、技术要求等应与其他有关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等规定一致,以保持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

23.定员方法的类型包括:

(1)劳动效率定员计算法

(2)设备定员计算法(3)岗位定员计算法(4)比例定员计算法(5)职责定员法。

24.工作班制:

工作日内组织不同班次进行生产的劳动协作制度。

25.合理地组织轮班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优化配合,减轻因倒班造成的员工生物钟紊乱以及夜班疲劳

(2)保证合理地使用生产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源。

26.从世界范围看,工时改革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弹性工作时间制度

(2)分职制(3)非全时工制(4)一周两天工制(5)有效的工作时间制度。

27.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自主招用人员:

(1)委托职业介绍机构

(2)参加劳动力交流洽谈活动(3)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刊播招用信息(4)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招聘(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28.用人单位不得裁减下列人员:

(1)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9.作业组:

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相互协作的人员组织起来的劳动集体。

30.劳动定额:

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预先的活动和劳动消耗量的标准。

31.劳动定额水平:

国家或企业对职工完成某项工作所规定的应消耗劳动量的高低。

32.工时消耗:

个人在一个工作班内全部工作时间的消耗,包括生产及各项活动的时间消耗。

33.技术测定法:

在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进行研究和改进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测和技术测算来确定劳动定额的一种方法。

34.比较类推法:

以现有同类产品、零件、工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工序定额的方法。

35.简述劳动定额的分类。

  答:

劳动定额有多种分类,工时定额(亦称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亦称工作量定额)是两种基本类型。

此外,还有服务定额(规定服务项目和数量多少的定额)、看管定额(规定看管设备数目多少的定额)、销售定额(规定完成销售额多少的定额)和设计人员的设计定额等。

36.简述工作时间的种类。

  答:

由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条件不同,可以划分不同类别的工作时间:

(1)标准工作时间,即每天工作小时,每周工作天数,每周制度工作时间。

(2)非标准工作时间。

即多于或少于标准工作时间(3)不固定的工作时间,即由于特殊的生产条件或工作需要,有些工作不能或无法固定工作时间。

37.简述工作轮班的种类。

  答:

工作轮班主要有两班制、三班制、四班制。

(1)两班制。

每个工作日分早、中两个班次组织生产,每天工作8小时

(2)三班制。

每个工作日分早、中、晚三班组织生产,每班工作8小时(3)四班制。

每个工作日分为四个班进行生产,分为四八交叉作业制和四六工作制两种情形。

38.连续性三班的轮休组织形式有:

三班轮休制、三班半轮休制和四班轮休制。

第四章     劳动工资

1.工资制度:

为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计量劳动者劳动消耗和计算劳动报酬而建立的准则和办法。

2.简述工资制度的分类。

答:

工资制度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其特征不同可分为:

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升级制度、工资定级制度;根据其地位不同可分为基本工资制度、辅助工资制度;根据其对象不同可分为机关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企业单位工资制度等;按照其特点不同可分为绩效工资制度、能力工资制度、资历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度。

3.企业中的工资管理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进行工资决策;确定工资标准;确定工资支付办法;进行工资控制等。

4.工资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