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2757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薄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

 

班级:

学科:

执教人:

学校:

 

龙阳镇教育委员会监制

 

导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引入

1、教师提问:

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

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3.教师讲解.

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如何预防?

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

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

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课病  毒

第一单元:

主备人:

月日

一、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细  菌

第一单元:

主备人:

月日

教学目的: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学过程

二次修改

活动引入:

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微生物,是什么?

它有哪些特点?

学生交流。

讲述: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一种微生物——细菌。

板书课题:

细菌

活动一:

交流我们搜集的资料。

提出问题:

关于细菌,你们了解些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搜集到的图片。

小结:

同学们搜到的资料可真丰富。

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老师搜集到的资料,师生同看。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的交流,你们认为细菌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它有哪些特点?

学生交流。

随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显微镜观察。

【这个环节要多个学生交流、补充之后教师再去板书主要内容。

目的是为了仍足额生充分了解细菌的特点,并与病毒特点加以区分。

讲述:

下面我们利用显微镜来观察一组常见的细菌切片。

学生活动。

每一个小组一台显微镜、五个不同形状的细菌切片。

【每个小组观察不同形状的切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即可对细菌进行分类。

讲述:

通过观察切片,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小结:

按照细菌的形状,可以把细菌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

【教师边总结边利用课件同时展示出三类细菌的主形状图片,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

活动二: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出问题一:

生活中,细菌这个词常常出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

提出问题二:

细菌有哪些作用?

学生交流。

【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因为细菌这个词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对细菌的认识也就越多。

讲述:

细菌究竟有哪些作用?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屏幕展示教材第5页插图。

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是正确使用教材的方法之一,况且这个图内容丰富。

提出问题:

从图中能看出细菌有哪些作用吗?

小组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组织学生交流。

视频播放细菌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小结:

可用于食品发酵;可用于生产沼气,提供燃料;供大豆根瘤固氮;用于生物制药;使人患病;帮助消化食物;分解处理垃圾等等。

由此可见,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学生阅读第6页资料卡内容。

【阅读资料卡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细菌的作用,并对细菌的作用有一个系统的正确的认识。

解释问题:

自然界中每天都有一些动植物死去,为什么它们的尸体没有推挤如山呢?

自由活动:

细菌繁殖小游戏。

参考教材指导学生进行。

【教材中对于细菌分裂资料卡中的描述:

“一昼夜可能分裂72次、47万亿亿、36小时分裂108次、铺满地球1尺多厚”

理解起来可能存有困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

也可以以撕报纸的游戏作为铺垫来进行,还可以利用阿凡提要大米的故事来进行。

拓展活动:

提出问题:

听说个青霉素发明的故事吗?

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个观察活动,观察细菌的威力?

在一个罐头瓶子里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在里面,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把现象记录下来,同时思考:

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第一单元:

主备人:

月日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导学过程

二次修改

活动引入:

讲述:

(出示一发霉的馒头)前一天,老师把吃剩的馒头放在塑料袋中,可才一天的功夫,馒头就这样了。

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学生交流。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的学习,易于学生接受和对新知识的链接。

提出问题:

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馒头上生的霉?

是什么形状?

都有哪些颜色?

想不想看看?

学生分组观察馒头上生的霉。

【老师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发霉的馒头或煎饼,以供学生们分组观察。

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摸、捏,用放大镜观察等。

提出问题:

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

小结:

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都毛茸茸的,捏上去有点滑或粘等等。

提出问题: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发霉?

学生举例。

提出问题:

关于这种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交流。

小结。

活动一:

馒头发霉的原因。

1.提出问题:

馒头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

2.猜想与假设:

师:

请同学们猜一猜,馒头在是那么条件下容易发霉?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

学生再次交流。

小结:

大家认为馒头在潮湿温暖的环境里容易发霉。

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3.设计实验:

师:

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学生交流。

小结。

4.实验验证。

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组装。

提出问题:

把组装好的实验装置放到怎样的环境里呢?

学生交流。

小结。

5.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猜想。

学生交流。

小结。

6.播放教师作的实验过程的视频,学生观看。

小结。

7.活动总结:

可严格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做好记录。

【以上是做“馒头发霉”实验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设计出两组对比实验,学生应知道对比实验的条件:

所有条件中只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这也是锻炼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有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引导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自行设计,教师决不能包办,尤其是记录单也要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产生,千万不可当实验设计结束再呈现实验记录单,因为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

【本实验结果在当堂课上不能显现,课堂上只能完成实验设计及实验过程的描述,实验结果要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展示。

所以,作为一课时的内容,老师只有将自己完成的实验的后半部分以视频的形式展示。

学生的实验结果展示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

活动二:

霉是什么?

提出问题:

很多物品都容易生霉,霉是什么呢?

霉的种类有哪一些?

学生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下方资料,或老师利用课件展示此内容。

小结:

霉属于真菌。

真菌既不属于植物叶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真菌的种类很多:

霉菌、酵母、蘑菇等都属于真菌。

自由活动:

真菌的两面性。

提出问题:

真菌对人类来说有哪些害处?

有哪些好处?

学生交流。

播放课件:

展示真菌的作用。

【真菌的用处生活中到处都有,学生知道但说不明白,利用图片展示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材中只是展示了真菌对人们的益处,未展示其带来的害处:

如脚气病等,课件中增加真菌带来的害处,能增强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真菌。

小结:

虽然有些真菌能使人或动物患病,但也有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拓展活动:

如何防止食物或食品发霉?

调查家长在生活中常采用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也可亲自实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 食用菌

第一单元:

主备人:

月日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三、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导学过程

二次修改

活动引入:

讲述: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真菌,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生活中我们常吃的真菌有哪些?

学生交流。

板书:

香菇  平菇   

【学生带来的蘑菇基本上是菜市场上买来的,所以相同的会很多。

小结:

像这些我们人常吃的真菌我们也把他们叫做食用菌。

板书课题:

食用菌

活动一:

观察蘑菇的外形。

讲述: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带一些蘑菇,带来了吗?

带来的是哪一种蘑菇?

学生交流。

师:

带相同蘑菇的同学就进坐在一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这种蘑菇有哪些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交流,教师参与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师:

你发现了蘑菇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小结:

蘑菇的身体分为菌盖、菌柄两部分,菌盖下面有菌褶,菌柄里有菌丝。

【师边总结边画出蘑菇的样子。

活动二:

认识蘑菇的种子。

师:

选一个较成熟的蘑菇,并在白纸的上方轻轻地敲菌盖,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学生带来的大多是家长在菜市场买来的蘑菇,较嫩,又经过运输,大多数的蘑菇“敲”不下来孢子,但这个过程必须让学生经历,并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

小结:

蘑菇的菌褶里究竟有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大屏幕来观看。

课件展示。

【学生看不到孢子,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来补充,这样学生就会对蘑菇的繁殖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弥补学生找不到成熟蘑菇的遗憾。

小结。

活动三:

认识蘑菇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

提出问题:

蘑菇是怎样生长的?

大家猜一猜。

学生交流。

师:

关于蘑菇的生长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的更清楚?

播放课件。

【课件内容为在蘑菇基地或种植蘑菇的大棚里拍摄到的从孢子生出菌丝直至长成蘑菇的整个过程。

【如果没有视频资料,可以用文字资料进行展示。

如:

蘑菇是一种比较低等的植物属真菌类,它不会开花,不能产生种子,只能产生孢子来进行繁殖。

孢子散落到哪里就在哪里萌发成为新的蘑菇。

蘑菇没有叶绿素,自己不会制造养料,只能利用它的菌丝伸到土壤或腐烂木头中去吸取现成的养分来维持生命。

所以蘑菇常常生长在温暖阴湿而富有有机质的地方。

孢子落到土壤中就产生菌丝,依靠营养菌丝吸收养分和水分,然后生出子实体,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蘑菇。

但是子实体开始很小,不易被发觉,等到吸足水分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伸展开来。

小结。

自由活动:

一、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先汇总学生带来的各种蘑菇,在利用课件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蘑菇的图片,如教材11页上方所展示的。

【利用课件展示一能方便学生集中认识,二是开拓学生的认识视野。

二、如何区分有毒的蘑菇?

讲述:

在众多的蘑菇中,有一些是不能食用的,也就是毒蘑菇,你知道毒蘑菇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交流。

【关于毒蘑菇的特征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这个环节里先让学生充分交流。

师:

看来,大家对有毒蘑菇的特点已有所了解,究竟怎样来识别有毒的蘑菇呢?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

学生阅读。

学生交流。

小结:

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

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拓展活动:

参观当地的蘑菇养殖基地,了解蘑菇生长素需要的环境及条件,写一篇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  蜡烛的变化

第二单元:

主备人:

月日

教学目标

●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导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导入

1、谈话:

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

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

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

你们加热过蜡烛吗?

会发生什么变化?

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

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

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

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

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

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 食盐和水泥

第二单元:

主备人:

月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科学知识: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难点:

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食盐、速凝水泥、烧杯、筷子、坩埚、坩埚钳、药匙、玻璃棒、锤子、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激趣引入

教师出示一杯盐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水。

谁愿意尝一尝。

(如果让学生尝尝的话首先应给学生说清是可以饮用的水,不然会产生知识错误。

化学药品不能随便尝的。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食盐了吗?

怎么样能把食盐水里的食盐“变”出来。

二、实验探究

(一)认识食盐的变化。

学生大胆猜想。

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中有哪些问题你认为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

总结学生实验方案,并强调注意事项。

特别强调注意安全和酒精灯的使用。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食盐的变化。

食盐

盐水

溶解

加热析出

师相机板书:

 

(二)认识水泥的变化。

刚才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研究了食盐的变化,老师还带来了一样物质,(出示水泥),谁能说说水泥能有哪些变化?

凝结后的水泥是不是能和食盐一样通过一定的方法能恢复原状呢?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组织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强调注意事项。

小组实验。

老师巡视并强调耐心。

组织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水泥的变化。

师相机板书:

 

水泥

凝结成块

加水

粉碎

 

(三)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

出示“玻璃的变化”、“水循环”插图,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变化。

(强调可以恢复原状)

出示(课件)第三幅插图,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变化。

(强调不可以恢复原状)

(四)归纳、升华。

你能不能把以上各种物质的变化分类,并说说你的理由。

我们把实验、水等经过一定过程可以恢复原状的变化称作“可逆变化”。

那么,像水泥、种子等不可以恢复原状的变化我们可以称作?

(学生起名字)。

出示水污染、森林大火图,说说它们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我们认识了物质的变化有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那么你认为那种变化对人类有利,那种变化对人类有弊?

请举例说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七课 铁生锈

第二单元:

主备人:

月日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知道金属有生锈的现象;

2、以铁生锈为例,说出金属生锈的原因;

3、说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技能目标:

培养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情感目标:

激发爱护金属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课文重难点:

重点:

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难点:

金属生锈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锈铁块、铜绿以及一些不锈钢制品,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预做铁钉生锈的实验。

导学过程

二次修改

1、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1)在我们身边有哪些金属生锈的现象?

(2)会生锈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归纳:

铁生锈这锈叫做铁锈。

(3)还有什么金属会生锈?

通过观察铜上面绿色的物质,得出“铜绿”是铜生锈形成。

(4)那么,铝、铅等金属会不会生锈呢?

归纳:

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2、金属为什么会生锈?

(1)出示生锈的铁钉,问:

铁钉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生锈?

(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小结得出:

锈是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

(3)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潮湿试管中的铁钉和比较干燥试管中的铁钉,两个铁钉有什么区别?

(4)说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属最容易生锈?

铁锈有什么特点?

3、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1)怎样才能防止生锈呢?

(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金属的外面加一层保护层;金属与空气隔绝;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另处一些金属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让学生观察。

4、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课 牛奶的变化

第二单元:

主备人:

月日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得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活动准备: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导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

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过程

 1.牛奶的变化

(1)提出问题:

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

(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

(3)小组实施探究。

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4)汇报交流

 2.牛奶的变化与生活关系

(1)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自由活动

 1.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

 2.学生试验自己制作的胶水的效果

(四)拓展活动

 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引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九课 静止和运动

第三单元:

主备人:

月日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3.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导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录像(播放一组录像:

校园内学生活动录像和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录像)。

师: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

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耍。

生:

公共汽车在奔跑。

生:

公路边还有树。

师:

那你都发现了什么呢?

生:

汽车和人是动的,小树没有动……

师:

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

(师引导生提出问题)

生:

静止和运动。

2.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

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①教师谈话,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观看的录像中,谁在运动?

谁是静止的?

②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物体“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展开激烈的争论。

)【在制定具体的方案之前,让学生现在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对问题做出种种猜想,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这时制定方案的必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