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玻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134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玻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型玻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玻璃.docx

《新型玻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玻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型玻璃.docx

新型玻璃

《新型玻璃》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

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

师:

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

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

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

这是什么玻璃呀?

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

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

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

新——型——玻——璃。

(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

)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

“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

为什么要短呢?

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

“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

(教师巡视指导。

[评:

让学生读课题,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在上课前先板书好课题,上课时再指读,似乎读课题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潮。

于老师则不然,他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点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

这样做,读课题就不再是走“过潮,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师: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

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

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

读完一遍的请举手。

放下。

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

(学生继续默读。

)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一位同学正在做一件事情。

(老师示意他站起来。

)读第二遍的时候,他拿起笔来划,把这五种玻璃的名字都给划下来了。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

(低声)陆飞宇。

师:

噢,陆飞宇。

——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

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习。

[评:

于老师善于从学生中间发现“典型”,以推广“典型经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读书。

这样做,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

(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

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

很好。

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

(笑声。

)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习他。

——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

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

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

(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

好,把笔放下。

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

好,放下。

[评:

于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扎实、具体。

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并教给学生边划边想的读书方法。

学生初读课文比较充分,就能基本通晓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奠定了基矗]但是,现在我还不急于让你们回答。

我想请同学读课文,看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畅。

谁愿意读?

生:

(读)“19《新型玻璃》。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划(hu)(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

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

眼睛看准,不要慌。

(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

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

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

(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

对了!

请接着读。

[评:

由此看来,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学生读书添字、漏字时,于老师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

看似小节,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于细微处可见其良苦用心。

(该生接着往下读,再没出错误。

)师:

很好。

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

开始时,我看你不是不会读,而是有些紧张。

那么多老师听课,能读成这样很不容易。

请坐。

大家把这一小节都读一遍。

(生各自放声朗读。

师:

谁接着往下读?

读第二段。

我想找个不举手的同学读。

(全班同学纷纷举手。

师指身边一生。

)她是最后举手的,很有勇气。

好,请你来读吧。

(该生读第二段,没有错误。

师:

嗯,读得很好!

全班同学像她这样把第二段读一遍。

(全班学生放声朗读。

师:

一二两段有不懂的词语么?

生:

“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师:

我想,你这么聪明,一定会看懂的。

不要看这一句话,只要看这四个字就能看懂。

藕,见过吗?

(生:

见过。

)“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请你站起来说说看。

生:

“藕断丝连”就是没有断,……粘在一起。

师:

藕,见过吗?

藕掰断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

白色的小细丝。

师:

对,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

这一课说的是什么?

生:

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

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

完全正确。

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评:

于老师解这个词语是颇有章法的。

他先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再引导学生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这个词语在语境中所特有的比喻义。

这样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

(师板书:

“不是……而是……”、“即使……仍然……”)

师:

划下来以后,请把这两句话读两遍。

(生大声读。

师:

现在我还想请刚才读第一段的同学把这两句话读给我听听。

(这位同学朗读能力较差,这次却读得很好。

师:

真好!

没想到能进步得那么快!

请坐。

谁接着往下读?

这回该找个举手的读了。

请第一排最后一个女同学读。

生:

(读)“另有一种‘变色玻璃’……”

师:

不要慌,沉住气。

看清第一个字。

生:

(读)“还有一种‘变色玻璃’……”师:

这就对了。

读下去。

(该生一直读完“吸热玻璃”一段,也没再出现错误。

师:

真好。

一点都没有错。

大家学着她这个样子,把三四两段读一读。

(学生朗读。

师:

这两段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

“问世”是什么意思?

师:

这个问题我想请你自己解决。

请再读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其他同学也要这么边读边想。

(许多学生举手,要求说。

师:

大家把手放下,这个机会留给提问题的同学。

他要说不出来,再请你们帮助,好不好?

(对提问题的学生)你看出来了吗?

生:

看出来了。

“问世”就是“有了”。

师:

对,说下去,哪里有了?

生:

商店里有了。

师:

对哇!

这不读懂了吗?

“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是说它早就生产出来了,市场里有卖的了。

记住,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读懂的。

[评: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新词的词义时,所联系的上下文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

学生凭借这个新词与上下文中的其它词语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新词的意思。

“问世”一词在口语中不大常用,学生自然会感到陌生。

于老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学生借助语境的暗示作用,便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个词语。

所以,“大纲”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谁读读最后两段?

(指名读最后两段。

老师相机指出错、漏之处。

略。

生:

请问“分贝”是什么意思?

师:

这是个专用名词,大家很生疏。

这里是指测量声音大孝强弱的单位。

科学家说,声音超过70分贝,对人体就有危害了。

城市中有的马路旁安装着测定声音大孝强弱的装置,以后你们注意看。

评: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专有名词,无需反复启发,教师径直讲来,这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同学们,请把于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

(师板书:

尽管……还是……如果……就……)

师:

划好了,请把这四段读一读,读到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读课文最后四段。

师巡视。

最后又请一位同学读了划有关联词语的句子。

)[评:

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无需多讲,对于小学生来说,即便教师讲了也很难领会,更不要从语法角度给学生分析复句。

于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将这些关联词语在书上划下来,并读一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意在让小学生通过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然后再去学习运用。

师:

(看手表)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35分钟的书。

还记得我开始提的问题吗?

生:

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

是哪几种?

师:

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

谁来回答?

生:

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

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

)师:

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

[评: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

一些人囿于传统的偏见,夸大了烦琐分析的作用,似乎摒弃了烦琐分析,学生便无从理解课文内容。

事实上,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乃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读书。

这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张田若先生反复强调“要把阅读课上成读书课”的道理也在于此。

]——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

请你考虑一下。

(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

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生:

(该生思考了一会儿。

)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评:

于老师以其敏锐的语感、娴熟的训练技巧使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训练得有质量。

](听课的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学生为她鼓掌。

师:

(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

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

你真了不起啊!

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

(笑声。

[评:

既训练说的能力,又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于老师的这一番话,学生是很难忘的,甚至会激励她一生。

什么叫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讲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

第二教时

师:

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全班同学默读课文。

师巡视。

师:

请停一下。

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用笔划。

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

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

[评: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信手拈来,因势利导。

教给读书方法,强化良好习惯,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举重若轻,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好,接着读吧。

(学生继续读、想、划。

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划得是否准确。

师:

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

(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了。

)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

写什么呢?

(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

)“自述”是什么意思?

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

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

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

(笑声。

)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

看谁会夸自己。

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

(笑声。

)(全班学生写“自述”。

师巡视。

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评:

这项练习设计形式新款,颇具匠心。

其目的有二:

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

采用“自述”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其实,这是改变“人称”的训练,于老师以他的丰富经验,以他的创造性,把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运用到自如的程度了。

师:

大多数同学写好了,有许多人写得很漂亮。

下面,我请同学到前面来读自己写的“自述”。

按着顺序来,先请“夹丝网防盗玻璃”来说。

谁愿意来?

(指名到前边来读。

师:

大家注意听,看他写得怎样。

特别注意听老师怎么给他评改的,学点修改文章的方法。

(学生到讲台前“自述”,于老师当面进行评改。

下面是重点评的后三种玻璃的“自述”。

前面的从略。

)生:

(读)“《变色玻璃自述》。

我的名字叫‘变色玻璃’,是一种高科技产品。

有人可能不知道我,其实,我早就上世了。

”(师插话:

“请停一下,把你写的‘上市’的‘市’写在黑板上。

”该生在黑板上写了个“世”字,听课者忍不住笑了。

老师说:

“产品上市的市,是市场的市,就是拿到市场上去卖。

”该生恍然大悟,把“世”改为“市”。

师:

“对了!

我看你又创造出一个好经验。

当写作文的时候——全体同学注意蔼—当你写作文的时候,因为太紧张太心慌,没有细考虑,好多字就随便写一个同音字代替了,你看,‘上市’就是拿到市场上去卖,不能写成‘世’。

还有‘再在’、‘像向’、‘已经’的‘已’、‘所以’的‘以’,这些同音字很容易混淆。

当你们写作文,要用这些字的时候,别慌,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该用哪个字,只要你稍微地想一想,一般都不会用错的,这是经验。

记住了没有?

[评:

袁枚说:

“但肯寻诗便有诗。

”只要有了训练意识,到处可以找到训练点。

](接着往下读)“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而从外面看室内却看不见。

”(师插话:

“‘却什么也看不见’,加个‘什么’”)“却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小偷就不知家里有些什么,没法去偷。

”(师插话:

“想得真周到。

不过,不是‘没法去偷’而是‘不会去偷’。

”)“我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使光线变得柔和,不会刺眼睛,所以有些人把我叫作‘自动窗帘’。

你们看,于老师的眼镜片就是用我做的呢!

”(笑声。

师插话:

“对!

就是用你做的!

”笑声、掌声。

)“大家去商店把我买回家,我会为你尽力效劳。

”师:

第一,你写得好;第二,你朗读得好;第三,你的心很善良。

三好啊!

还有一好,课文读得好。

如果课文没读好,哪能写得这么漂亮?

我得谢谢你,因为你保护了我的眼睛。

跟于老师握握手。

(笑声。

)该第四种玻璃介绍了。

请班长来吧

生:

(读)“《吸热玻璃自述》。

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

我是‘吸热玻璃’。

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

我大大地希望能为你效劳。

”(师插话:

“‘大大地希望’改成‘衷心地希望’。

”)“如果你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

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所以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

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

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大大地为你效劳。

师:

又来个“大大地”!

你是不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

(笑声。

)把第一个“大大”改成“衷心”,把第二个“大大”改成“热情”,不要老是用“大大地”。

你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读得很有感情。

特别是你没忘了老年人,很善良,良心大大的——好!

(笑声。

)孔子的学生问他的志向,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首先愿天下的老年人能安度晚年。

你这句话虽然是以新型玻璃的口气说的,但是可以看得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请上位。

[评:

于老师评改学生的作文,不光从“文”的角度评改,也注意到从“道”的角度评点,抓住学生在行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熏陶,可谓“循循然善诱人”。

]最后一种玻璃谁来读?

好,请你来。

生:

(读)“《吃音玻璃自述》。

我叫‘吃音玻璃’,我虽然不像‘夹丝网防盗玻璃’那样能防盗,不像‘夹丝网玻璃’那么坚强,(师插话:

“‘坚强’改为‘坚硬’。

)不像‘变色玻璃’那样能调节室内光线,不像‘吸热玻璃’那样,夏天能够把强光挡在外面,冬天把温暖留在房间里,但我也有一种特殊本领,就是能吃掉噪音。

你们把我装在窗上,如果街上的噪音是6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8分贝了。

我是消灭噪音的能手!

师:

书上说,街上的噪音是40分贝时,传到屋里能减少到12分贝,如果是60分贝时,能减少到多少分贝?

生:

18分贝。

师:

对,18分贝,一点也不错!

数学也学得好!

(笑声。

)她是最后一种玻璃,她把前面的概括了一下,等于替教师作了总结,我要好好谢谢这位同学。

[评:

让学生当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则当众相机面批,此种方式好处很多:

1.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能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2.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3.当众面批,费时少,受益面大。

——当然,要面批得好,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语感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