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827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谏太宗十思疏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1.docx

《谏太宗十思疏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谏太宗十思疏1.docx

谏太宗十思疏1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我说课的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课文简析

第四单元编选了《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时期创作成就的散文。

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

初唐时期,虽然仍以骈文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

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古今语词用法的对

比。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诵读、领悟、背时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②引导学生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

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

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

5、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二:

说教法

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的自我感觉。

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法。

因为古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词或特殊句式,课文中又往往做出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说,只要学生耐心认真地去读,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

更何况在图书馆、网络上有许多解读性质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战情况、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点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绍和解说,只要学生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查阅就可以得到。

2、反复诵读法。

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

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3、鼓励学生交换资料法。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

4、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法。

高一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寻根到底,质疑争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讨论,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点拨法。

对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点拨说明。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2、查资料自学法。

3、交换资料法。

4、质疑讨论法。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古人常说:

“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讽谏帝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唐代就有一位智勇双全,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的魏征。

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

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知识

一)检查带感情朗读

1、谁来读一次课文

2、谁再读一次课文

3、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对作者及课文时代背景的了解

1、你对魏征知多少?

谁来扼要地谈谈?

2、《谏太宗十思疏》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写的?

谁来说说?

三)检查字词句的学习

1、抽问中下层学生对“凡百元首”、“善始者”、“克终者盖寡”、“则思三驱”的理解。

2、1若回答得好,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若对回答的答案不够满意,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3、学习小组代表汇报词语学习:

每组3~5个。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1、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更准确的把课文翻译出来。

2、谁起来说说你的翻译。

五)学生齐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

    (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爱学。

四、布置作业:

多读课文,第二课时下课前要求每人能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学生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一)师:

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什么的?

谁来说说?

(回答后)

二)谁来补充?

(补充后)

三)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四)师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分析段意。

五)投影各段段意。

如下: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四:

写作特点分析,师生共同找出典型句子分析,得出结果后投影。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五.文中思想在今天现实中有积极意义,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后派代表说说。

1.本文作者主张什么?

反对什么?

具体怎样做?

2.如果采纳了太宗这些主张会换来怎样的结果?

3.这些主张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六.读课文,整体再感悟

1、齐读

2、指名平时最具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欣赏文采。

3、谁来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4、全班一起背一次。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就这一点写一篇读后感。

九、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段意: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

(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

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

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

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

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或:

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

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

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

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

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

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

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

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

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

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如:

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

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

“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

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

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

(能否改为“蜀相”?

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

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

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

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

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

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

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

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

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

“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

“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

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

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

背诵全诗

 

《蜀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二、我们刚感受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三、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

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

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

反之则相反。

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

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读全诗。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学法指导二:

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集体朗读。

六、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

记得在学《威尼斯》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过其中的景色描写,透过这些景色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记得王国维对此概括的一句话吗?

在写作中,景色的描写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写作个简单的练习,大家来写写“雨”。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绘,以此寄托作者的情。

我们说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围就是意境(以《沁园春•长沙》作示范)。

所以我们发现要理解一首诗歌对于对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来,我们看这首诗,很明显也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简要分析,“自”“空”:

该怎么理解?

改为尽,皆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八、分析本诗的关键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颈联两句诗中写谁?

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联简要分析,谈谈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九、以此类推,用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两首杜甫其他的两首诗。

《春夜喜雨》《春望》

十、背诵

十一、作业布置,背诵,抄写四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注释]

  ①、京口:

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

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252),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③、寄奴: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

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④、“想当年”三句:

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

轻率。

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⑥、“四十三年”句:

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

祭祀时的鼓声。

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