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972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数学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说课稿.docx

《数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说课稿.docx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节课是人教版中职数学(必修)8.2.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第一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

同时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

教教学重点: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2任意角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的符号教学难点:

标系下用坐标比值定义的观念的转换以及坐标定义的合理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

  1.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兴趣和积极性。

  3.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知识目标1);,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3、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4、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转化的思想,

  

(2)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温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展内容,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2)通过例题讲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识,完善三角定义

  三说学法

  通过对已经掌握的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引导出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符号,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会从现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逐步加强,层层深入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1引入:

练习:

sin300=cos300=tan300=

  那么3000,300000呢?

  复习提问:

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由学生回答:

  SinA=对边/斜边

  cosA=对边/斜边

  tanA=对边/斜边

  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2逐步拓展:

在高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直角坐标系,()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也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呢?

  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到用终边上任一点的坐标来表示,从而锐角三角函数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定义,自然地,要想定义任意一个角三角函数,便考虑放在直角坐标中进行合理进行定义了

  设a是一个任意角,它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在终边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a,b),它与原点的距离r=>0,

  表示三角函数;sin=,cos=,tan=,

  

(1)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sin=,

  

(2)x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

  (3),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

  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

  从而得到

  知识归纳一:

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提醒学生思考:

由于相似比相等,对于确定的角A,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3例题讲解

  例1已知角A的终边经过P(2,-3),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此题由学生自己分析独立动手完成)

  知识归纳二:

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例题变式1,已知角A的终边经过P(-2a,-3a)(a不为0),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答中需要对变量的正负即角所在象限进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从而导出第三个知识点

  知识归纳三:

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

  由学生推出结论,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

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便于学生记忆

  例题2:

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sinA=0.2求cosA,tanA

  求cosA,tanA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课外探讨

  4随堂练习

  1、若,则在(B)

  A.第一、四象限B.第一、三象限C.第一、二象限D.第二、四象限

  2、角终边上有一点(a,a)则sin=(B)

  A.B.-或C.-D.1

  5小结:

  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3、会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

  6课堂作业P1001,2,4

  (学生演板,教师讲解)

  课后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必作P231,2,3练习B

  五板书设计

  课题引入定义例一例二

  小结

  数学说课稿篇2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的《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2节的内容,它包括了分数除法的各种情况,学生理解了这个计算法则,就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具有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概念及之前学习的分数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中解决问题、比的认识重要基础,学习的过程中用到了转化、归纳、数形结合、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课时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课标的要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

  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始终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

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支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

根据高年级儿童已初步从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

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寻找计算方法,并通过发现、总结、运用法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练习题。

  1.复习分数的意义,为例2教学时画线段图打基础。

  2.小明2小时走6千米,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有目的地引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口算,回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为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

小明小时走了2,小红小时走了。

谁走得快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出列式依据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教学。

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步计算,理解每一步求什么,怎么计算。

  通过比较2÷=2×这两个算式,学生总结出计算法则。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运用类推迁移,自己通过画线段图理解计算过程。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交流,适当指导,加深理解。

  

(2)观察,总结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课后“做一做”第1题。

这是考察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

  2.课后“做一做”第2题。

另加一道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题。

  考查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例题中没有出现带分数的除法,另加的含有带分数的除法计算,考察学生是否会灵活利用所学知识。

  3.计算。

  通过两组题的计算,以及比较每组算式中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再观察,总结出商的变化与除数的关系,为下一题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打基础,降低难度。

  4.不计算,说哪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说哪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

  5.填空。

  分数除法抽象为字母形式,考考学生还会运用运算法则吗?

  (练习设计突出了计算法则,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目的、有层次,即可以完整地检查学生掌握法则的情况,又提高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变能力)

  四、回顾。

  通过教师问: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使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2×=3()÷=×=2()

  线段图及分析过程计算法则

  说教学反思:

  语言不够精炼。

  有时有些不放心学生,有代替学生回答现象。

  预设时没有准确考虑学生情况,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后边练习题还有拓展练习没有处理。

  数学说课稿篇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依次展示)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展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形式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而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多媒体、长方体纸盒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小棒、接口、长方形纸片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学具。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模式二进行教学,提供大量可操作素材,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知识上的体验又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将卫星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整合,构建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拓展应用的新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在装有很多物体的魔袋中摸出长方体的小组活动,通过大家交流摸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长方体的表象,从中明确面、棱、顶点的概念,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课题。

  第二个环节: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操作实验)首先我出示一个萝卜,让学生猜一猜:

要将萝卜切成长方体,至少要切几刀?

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切萝卜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

  接着提供小棒、接口和长方形纸片等材料,让同学两两合作制作长方体,并填好实验操作单,明确要求后,学生互相交流,在动手实践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成果展示,交流探索)当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制作材料、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随机提问、演示:

你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纸片围长方体?

围成的长方体中有没有形状大小相同的面?

哪些面完全相同?

插成的长方体框架中,用了几根小棒和几个接口,哪些小棒同样长?

也就是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以及农远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整合,使长方体的特征和空间位置关系清晰形象地显示出来,实现了学生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逐步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了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填写好实践报告单,利用投影仪进行汇报展示,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得出长方体的特征。

  接着以表格形式进行小结,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深化探索,实现飞跃)最后我出示一个包装箱,让学生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明确从左前方看到的长方体画出来只有三个面(出示实物图),看不到的棱我们用虚线表示(出示透视图)。

多媒体演示,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平面透视图,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

  然后直接说明长宽高的概念,并不断变换长方体的放置方式让学生指出长宽高,说说长方体一共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

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接着提出:

“我想用小铁丝做一个如图所示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呢?

”先让学生明确求铁丝的长度就是求长方体所有棱长的总和,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得出计算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最优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长方体特征,认识长宽高的同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不断积累中形成,在形成中发展。

  第三个环节:

巩固应用,发展提高

  根据远程教育的示例资源,结合实际情况,我加工整合了一个打捞海洋垃圾的倡议(出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

  从基础知识,到生活中的运用,再到深化拓展,由浅入深,使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第四环节:

交流评价,体验成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师的提问,再一次把学生推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让学生既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又总结了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整节课,我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思路,在摸——做——说——议——玩的线索中,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的能力。

  (四、说板书)

  这节课我的板书是随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将卫星接收到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合理的取舍整合,制作出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真正弥补了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数学说课稿篇4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学习本课之前,本册教材已经安排了认识因数和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这些内容与本节课紧密相联,是学习本课的铺垫和基础。

同时,找最大公因数又是约分的基础,而约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最大公因数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本课在分数运算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材编写者编写本节课时,贯彻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理念,非常注意促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在“找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

  这里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一项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倍数和因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积累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数学学习一个重要特点是:

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需要具体的、形象的数学例证作支撑;同时他们在进行数学概括时往往不够完整,在数学表达上往往不够严谨,这些都需要精心的引导。

  以上学情,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教法、学法的一项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热情,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教材处理:

  教材首先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和18的因数,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圈中,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

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思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材在练一练中,呈现了两组找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练习,一组是8和16,另一组是5和7。

第一组是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第二组是找互质数的最大公因数。

我在教学这两种特殊情况时,给出更多的数字,安排了三对数,第一组4和8,16和32,6和24,每对都存在倍数关系,先让学生找一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观察最大公因数,发现每组的最大公因规律。

第二组安排了三对数3和7,8和9,15和16,都存在互质的关系,也先让学生找一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然后观察、发现每组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然后现去想一想,每组数都有些什么特点,从而概括这两种特殊情况组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二、说方法

  教法、学法选择: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把四基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对本节课主要选用了探究性学习方式。

同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为了使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和谐统一,我还选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我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手段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探索研究。

主要使用了四种教学手段:

  1、学具操作:

合理的使用学具能促进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帮助学习建立数学建模。

  2、白板运用:

恰当的演示,给课堂带来清晰的层次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导方式。

强大的电子白板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实物展示台:

有利于反馈的时效性,使反馈的受益面更大,让个别学生生成有代表性、典型意义的学习资源面向全体

  4、课堂板书:

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三、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找因数的方法)

  回忆旧知识,又是为向新知识的延升做好铺垫。

  让学生找出12的所有因数。

并说说是怎样找的?

找因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白板上出示1、2、3、4、5、6、7、8、9、10、12、15、18、20数字和集合圈1)

  让学生将12的因数拖入集合圈中,回忆找因数的方法。

怎么找因数才能又快又有顺序?

  用乘法算式,有序、不易遗漏

  二、探究

  探究1:

认识公因数。

  再找一找18的所有因数,并出示集合圈2,让学生将18的所有因数拖入集合圈2中。

  9、18

  学生可能会拖入9、18,还有其它的因数?

能不能想想办法,用两个集合圈,即能表示12的所有因数,又能表示18的所有因数?

  移动集合圈。

展示交集动态的过程。

  师:

左边的集合圈填的是什么?

(12的因数)右边的集合圈填的是什么?

(18的因数)中间的圈里是?

(即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那我们可以给他取个名字?

(公因数)

  我们可以将4放到中间的集合圈中吗?

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即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我们就称他为12和18的公因数。

  巩固练习。

  你学会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了吗?

试一试吧。

  找6和9的公因数找30和45的公因数

  探究2:

认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因数

  如果请你找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你会觉得是哪一个数字呢?

  巩固练习。

  在前次练习的基础上,找6和9;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

  我们学会了找最大公因数,那同学们能找出这三组数的最小公因数吗?

你有什么发现?

  所有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

  探究3:

找特殊数组的最大公因数。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4和816和326和24

  2、3和78和915和16

  做完后分小组相互交流,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每组的两个数有些什么特点,和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有这些特点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都有这些规律呢?

分小组验证。

  反馈得出结论: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较大的数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为1。

  三、练习反馈:

  有两根小棒,长分别是12厘米,18厘米,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有多少厘米?

  师:

看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想?

这里有几个关键字:

同样长,不许有剩余,最长多少?

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让我们求什么呢?

  四、归纳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

  2、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不但让学生谈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还着重让学生谈谈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再一次激起良好的情绪体验。

  数学说课稿篇5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做数学”,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自主建构使知识系统化;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生活中绿化率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以“生活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悟情景,出示课题

  欣赏昆山的美景,解读教师的心情。

(背景音乐:

《我想有个家》2分钟)

  猜猜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板书:

购房

  二、真情互动,同步梳理

  

(1)购房要考虑哪些因素?

  环境、面积、楼层、房价等。

  

(2)研究绿化率。

  生:

交通、地段、绿化、保安……

  出示A、B、两个小区的占地面积及绿化面积。

你帮老师选择哪个小区?

  生1:

选择B小区,因为这个小区的绿化面积多。

  生2:

应该选择A小区,因为A小区的绿化面积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大。

  学生交流,明白绿化面积是占地面积的百分之几也就是绿化率。

  出示绿化率的计算公式。

  学生计算A、B小区的绿化率,得54%、50%)

  师小结:

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板书)

  根据绿化率的意义,你还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探究。

  出示C、D的绿化率,分别求绿化面积、占地面积。

  (3)分析房型面积。

  投影显示房型数据,理解使用面积所占的百分比。

  房型三室两厅两室两厅

  建筑面积106㎡90㎡

  使用面积所

  占的百分比72%76%

  学生帮老师出主意,谈方案。

求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