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绿导学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4981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绿导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09绿导学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绿导学案1.docx

《09绿导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绿导学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绿导学案1.docx

09绿导学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9绿导学案1

班级:

姓名:

学习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认识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课文中用词造句的精当与精妙。

3.欣赏课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培养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重点

朗读课文,品味词句。

难点

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作家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他的散文以描写见长,并在描写中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

散文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镶()踞()薄()阴几绺()

穹()倏()皱缬()尘滓()

挹()掬()什刹()蕴蓄()

棱()角明眸()善睐()

【自主学习】

2.本文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观察点

观察角度

观察景物

1

梅雨瀑,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2

亭边

3

俯视

3.文章的结尾比开头多了两个字——“不禁”,说说这两个字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4.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的特征的词语。

5.作者在描写梅雨潭的绿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合作探究】

6.阅读第三节:

作者写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浓”,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有什么作用?

7.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我来讲那醉人的绿可以有怎样实际的用处。

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9.第3段从“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开始,作者改换了人称,以“你”来称呼梅雨潭。

仔细品读“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拓展延伸】

10.梅雨潭的水有着令人醉心的“绿”。

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多河川湖泊不再“绿”了,有些甚至已经枯竭。

面对如此现实,你想说点什么?

补充

导学案:

2.山边仰视;平视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勾勒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潭边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所表现的绿的神韵。

3.不禁,写出了虽然是第二次到那里,看了梅雨潭的绿产生倾慕和向往之情,不由自主的‘惊诧’了,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显示了梅雨潭的绿的特别。

4.醉人、奇异

5.抒发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6进行对比,衬托梅雨潭的绿,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

7.可以裁她以为带,赠给轻盈的舞女;可以挹她以为眼,赠给善歌的盲妹。

8.略9.这是拟人的写法,使读者更接近作者所写的,也是写法显得更亲切。

日日清:

3.自然生活山边亭边潭边梅雨瀑的远景、梅雨潭的环境梅雨潭的绿

4.运用衬托手法,写梅雨瀑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绿的美。

5.略

6.表达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弃和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7.轻柔而凝重的绿色,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悲壮和磅礴的绿色,恬静而平和的绿色

8.作者用心感受大森林中各种染了绿的声音时,满心的尘埃被荡涤的无影无踪,此时此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中注满了生命的绿意,因而觉得惬意和激动。

9.以动写静,一个“溅”字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中因有了鸟鸣二充满生机的意境;比喻修辞10C

导学案:

2.山边仰视;平视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勾勒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潭边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所表现的绿的神韵。

3.不禁,写出了虽然是第二次到那里,看了梅雨潭的绿产生倾慕和向往之情,不由自主的‘惊诧’了,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显示了梅雨潭的绿的特别。

4.醉人、奇异

5.抒发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6进行对比,衬托梅雨潭的绿,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

7.可以裁她以为带,赠给轻盈的舞女;可以挹她以为眼,赠给善歌的盲妹。

8.略9.这是拟人的写法,使读者更接近作者所写的,也是写法显得更亲切。

日日清:

3.自然生活山边亭边潭边梅雨瀑的远景、梅雨潭的环境梅雨潭的绿

4.运用衬托手法,写梅雨瀑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绿的美。

5.略

6.表达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弃和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7.轻柔而凝重的绿色,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悲壮和磅礴的绿色,恬静而平和的绿色

8.作者用心感受大森林中各种染了绿的声音时,满心的尘埃被荡涤的无影无踪,此时此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中注满了生命的绿意,因而觉得惬意和激动。

9.以动写静,一个“溅”字表现了宁静的大森林中因有了鸟鸣二充满生机的意境;比喻修辞10C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捐赠爱子器官,延续生命传奇

小阎靖3岁被诊断脑部恶情肿瘤,他的生命即将被带走。

他伟大的父亲决定,要看到儿子鲜活的心脏跳动在美丽的人间,要让儿子的眼睛观望大海,要让儿子永远活在人间。

父亲的大手握住阎靖的小手,对他说:

“儿子,我和你妈救不了你,现代的医学也救不了你,我想把你的器官捐赠给正等待拯救生命的人,你要是同意就点头,(   )不愿意就摇头。

”孩子处于昏迷状态,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   )小阎靖内心灵魂似乎听懂了爸爸的意思,两行热泪顺着瘦弱的脸颊滑落下来。

小阎靖临行前带着童真听完了妈妈最后一个故事,他走得那么安祥,只带走他枕边的小台灯,这只台灯将照亮他通往天堂的路。

谁会把自己的灯借给你?

谁的灯又能够温暖你?

是小阎靖这盏灯,照亮了他人的生命。

他的心脏在另一个身躯里鲜活跳动,他的肝脏在另一个人的身躯里新陈代谢,他的肾脏在另一人身躯里循环,他的角膜带给他人光明……

小阎靖,(   )你走了,可你的灵魂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你依然鲜活地活在人世间,在你短短生命里程中体味生命的延续,写满了生命、生命、生命、生命——更多生命的延续。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小阎靖对于捐赠自己的器官的态度是(  )。

A. 不同意                                            

B. 同意

(3)从短文中可以看出小阎靖的遗体捐赠包括:

________。

(4)小阎靖的爸爸为什么决定捐赠小阎靖的器官?

(5)读了短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

(1)如果;但;虽然

(2)B

(3)心脏、肝脏、肾脏、角膜

(4)因为要看到儿子鲜活的心脏跳动在美丽的人间,要让儿子的眼睛观望大海,要让儿子永远活在人间。

(5)我被小阎靖深深感动了,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生命在别人的生命中得到了延续,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处分句前后是假设关系。

故选“如果”;②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但”;③处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但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谈自己的感想,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⑴如果;但;虽然;⑵B;⑶心脏、肝脏、肾脏、角膜;⑷因为要看到儿子鲜活的心脏跳动在美丽的人间,要让儿子的眼睛观望大海,要让儿子永远活在人间。

⑸示例:

我被小阎靖深深感动了,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生命在别人的生命中得到了延续,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善意的谎言

  每周一次,我总到附近一间小小的理发院去吹洗头发,两个师傅负责设计发型,一个小学徒专门抓洗头发。

老实说,我很同情那个瘦小的学徒,看得出她很想学发型设计,但由于工作繁琐,加上两位师傅态度冷淡,她只能默默地在肥皂泡沫中消磨她可怜的青春。

然后,有一天,机会忽然来了,新年前的一个月,两个师傅要求加薪不遂,一起辞职,老板娘一时请不到人,除了亲自上阵外,还给小学徒进行“速成训练”,另外再请个小工负责抓洗头发。

小学徒升级后,战战兢兢的,颇没自信。

而许多老顾客也绝迹不来了,生意顿时冷落下来。

小学徒忧心忡忡,老板娘脸如黑锅。

  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天,踏入店内,特地指定小学徒为我吹头发,小学徒受宠若惊,拿着吹风筒的手微微发抖。

卷吹梳弄一小时后,朝镜一望,哎呀,那发型硬邦邦的,好似戴了一顶不和时宜的帽子。

小学徒侍立一旁,脸如那僵硬的发型,巴巴地望着我。

我赶快露了个笑容,说:

“这个发型真不错,谢谢你!

”小学徒的额头舒展开了,笑嘻嘻地把我送出了小店。

  再去理发店时,依然指定由她来吹饰。

她面带微笑,双手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惊讶极了!

真诚地说:

“你梳得实在是好哩!

”小学徒她脸若鲜花,灿然生辉。

(选自《成功励志经典 似水年华》,延边人民出版社)

(1)“不和时宜”中的错别字是________,应该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文中的句子,属于比喻句的有(    )(多选题)

A. 小学徒忧心忡忡,老板娘脸如黑锅。

 

B. 卷吹梳弄一小时后,朝镜一望,哎呀,那发型硬邦邦的,好似戴了一顶不和时宜的帽子。

C. 小学徒侍立一旁,脸如那僵硬的发型,巴巴地望着我。

D. 小学徒她脸若鲜花,灿然生辉。

(3)小学徒先后两次为“我”吹头发,表情和手的动作区别很大,用文中的词填空,两次的区别:

①第一次表情:

________,手:

________;

②第二次表情:

________,手:

________。

(4)通过小学徒前后两次为“我”吹头发的区别,可以看到“我”“善意的谎言”给小学徒带来了________,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是一个________的人。

(5)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答案】

(1)和;合;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风尚

(2)A,B,C,D

(3)受宠若惊;微微发抖;面带微笑;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4)自信心;善良

(5)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无形中帮助别人,让善良开花结果,自己也会收获善良的果实。

【解析】【分析】

(1)本题因字音相同而写错别字,和应该是合。

意思是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风尚

(2)根据比喻的定义进行判断。

比喻:

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3)本题可以从“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天,踏入店内,特地指定小学徒为我吹头发,小学徒受宠若惊,拿着吹风筒的手微微发抖。

她面带微笑,双手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

”这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找到相关语句进行理解。

(5)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和;合;指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风尚;⑵ABCD;⑶①受宠若惊;微微发抖;②面带微笑;灵活地卷弄梳理,极有韵致;⑷自信心;善;⑸示例:

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无形中帮助别人,让善良开花结果,自己也会收获善良的果实。

【点评】

(1)做题时可以从汉字的音,行、义三方面入手。

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结合词义理解字形是最好的方法。

(2)本题考查的是比喻手法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不同修辞手法的定义,再结合句子进行判断。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文中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形象描写的相关句子,分析其特点。

(5)本题主要对文章的阅读感悟。

做题时要根据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不间断地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寮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

“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诀窍——________    思考——________    显现——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同画竹的秘诀。

(3)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用“胸有成竹”写一句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造句:

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

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

诀窍:

关键性的好办法。

根据其意思,诀窍的近义词可以是“窍门、秘诀、诀要”中其中之一。

其他依次类推。

思考:

思索、考虑。

显现:

显露,露面。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秘诀、琢磨、浮现

(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造句:

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

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儿,常常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儿一块石头,说:

“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

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儿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

回到院里,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

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

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儿怎么都不卖,竞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儿兴冲冲地捧着这块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

院长望着男孩儿,徐徐说道: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

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

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1)请写出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

________

地点:

________

人物:

________

起因:

________

经过:

________

结果:

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划线的字“总”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3)第5自然段中的“竟”能否去掉?

为什么?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有一天;孤儿院;男孩儿、院长;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

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

“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

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

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1、有一天2、孤儿院3、男孩儿、院长4、男孩儿总是悲观地问院长他的生命的价值5、院长叫男孩儿把一块石头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结果石头的价钱越涨越高6、男孩儿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

(2)“总”与“常常”相照应。

男孩儿不|止一次地问,说明他对人生没有信心!

(3)不能。

“竞”字突出了石头被传扬成“稀世珍宝”是出人意料的。

(4)就算是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存在的价值。

在等待别人珍惜的同时,首先要学会自我珍惜。

【分析】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