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075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docx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

初中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

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

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确定结构②分离提纯③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

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

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

【答案】

(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

22:

5(4)溶液变为黄色(5)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

(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②分离提纯;①确定结构;③人工合成;

(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温度和溶剂;(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5:

22:

5;(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黄色;(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说法正确的是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考点:

科普知识

2.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

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

(1)碳酸钠俗称__________。

(2)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索尔维法

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

原理如下: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实验完毕后,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实验记录如下: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未记录

15.3

13.7

11.9

10.6

1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3)装置图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4)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______

(5)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2时NaHCO3固体的分解率是________(已分解的NaHCO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3质量的比值)(精确到0.1%)。

若加热前NaHCO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上述计算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6)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B“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

C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

【答案】纯碱、苏打污染环境

吸收氨气、防止空气污染50%偏小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故答案:

纯碱、苏打。

(2)吕布兰法制备纯碱过程中有一氧化碳、氯化氢气体产生,污染环境,故答案:

污染环境。

(3)稀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溶液可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答案:

(4)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为防止氨气逸散,污染空气,可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故答案:

吸收氨气、防止空气污染。

(5)解:

设原

的质量为x,

时刻,分解的

的质量为y。

答:

时刻,

的分解率是50%,

若加热前碳酸氢钠中混有氯化钠,则最终得到固体质量偏大,由此计算得到的原固体总质量偏大,

时刻分解的

的质量不变,则分解率偏小。

故答案:

50%、偏小。

(6)根据题意,A、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A符合题意;B、“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B符合题意;C、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C符合题意。

故答案:

ABC

3.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在离地面约25km高空处有一层厚度极薄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臭氧(O3),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层。

与O2不同,通常状况下O3是淡蓝色气体,有难闻的鱼腥味。

O3不太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

O3比O2活泼的多,它能跟许多物质(SO2、CO、NO、氟利昂等)发生反应。

如除去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一种方法是在微热条件下,O3与二氧化硫化合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再跟H2O化合就得到了硫酸。

臭氧发生器可以制得O3,其原理是在放电条件下,O2能转化为O3。

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气体中含O3约3%。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飞机排出的废气(含CO、NO等)以及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解释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O3与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子结构不同臭氧+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减少废气(含CO、NO等)以及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

【解析】

【详解】

(1)从微观角度解释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结构不同;

(2)在微热条件下,O3与二氧化硫化合成三氧化硫,O3与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臭氧+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3)根据“飞机排出的废气(含CO、NO等)以及常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可知,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方法是:

减少废气(含CO、NO等)以及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

4.科普阅读

热敏纸

双酚A(BisphenolA,化学式C15H16O2)白色针状晶体。

双酚A(简写为BPA)可在热敏纸上充当显影剂和无色染料,浓度高达每克纸约20毫克。

这种热敏纸可用于飞机票,ATM机、加油机和收银机的凭据以及其它类型的小票。

热敏纸上显影剂的显色反应是可逆的,有色产物会不同程度地自行分解,字迹颜色会慢慢退色越来越浅淡,直至自然退色到字迹完全消失在白纸之中。

研究者们首次证明,消费小票(热敏纸)上喷涂的双酚A(BPA),通过接触先粘附在手上,然后经过手的皮肤被人体吸收,使人体内的BPA含量显著提高。

在快餐店等场所,人们经常在进食前使用手部免洗消毒液,然后点餐时又会接触到小票,免洗消毒液中含肉豆蔻酸异丙酯、丙二醇和乙醇等成分。

研究者们试图了解这一做法会对人体吸收BPA有何影响,为此做如下实验。

在实验中,先让被测试者一只手擦拭免洗消毒液,在还未干透的情况下,用手掌直接握住热敏纸;另一只手未使用消毒液,用干燥的手掌握住同样大小的热敏纸。

随后,对手掌表面残留的BPA进行提取和分析。

结果如下图。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双酚A属于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一个双酚A分子中含有_____个氧原子。

(2)“小票”能否作为重要的证据长期保存,并说明原因_____。

(3)分析坐标图可以看出,在使用免洗消毒液后,手掌上BPA的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与未使用消毒液的对比,说明免洗消毒液能_____人体对BPA的吸收。

(4)虽然关于双酚A的毒理学研究已有很多,但它对于人体的毒性目前还没有权威、确切的结论。

研究人员认为,应该开发更安全的材料或方法来代替热敏纸。

现有条件下,你认为在快餐厅就餐前谨慎的做法是_____,以防双酚A趁虚而入。

【答案】有机物2不能,热敏纸上显影剂的显色反应是可逆的,有色产物会不同程度地自行分解,字迹颜色会慢慢退色越来越浅淡,直至自然退色到字迹完全消失在白纸之中随时间增加,BPA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加速(增强、增加等)擦拭洗手液后避免接触小票

【解析】

【分析】

根据双酚A的化学式、性质、数据对比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

【详解】

(1)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碳酸盐除外)是有机物,双酚A属于有机物;一个双酚A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2)“小票”不能否作为重要的证据长期保存,热敏纸上显影剂的显色反应是可逆的,有色产物会不同程度地自行分解,字迹颜色会慢慢退色越来越浅淡,直至自然退色到字迹完全消失在白纸之中。

(3)分析坐标图可以看出,在使用免洗消毒液后,手掌上BPA的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随时间增加,BPA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与未使用消毒液的对比,说明免洗消毒液能加速(增强、增加等)人体对BPA的吸收。

(4)现有条件下,使用免洗消毒液后,手掌上BPA的含量的变化趋势是随时间增加,BPA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与未使用消毒液的对比,说明免洗消毒液能加速(增强、增加等)人体对BPA的吸收。

所以在快餐厅就餐前谨慎的做法是擦拭洗手液后避免接触小票,以防双酚A趁虚而入。

5.村料一:

人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如:

乙氨酸(C2H5O2N)、丙氨酸(X)、丁氨酸(C4H9O2N)、戊氨酸(C5H11O2N)等。

材料二:

乙氨酸的化学式也可写成NH2CH2COOH.乙氨酸的某些性质与醋酸类似,如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已知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NaOH=CH3COONa+H2O。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为_____。

(2)根据材料二,写出乙氨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C3H7O2N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推测丙氨酸的化学式X为C3H7O2N。

故填:

C3H7O2N。

(2)根据材料二,乙氨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点睛】

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可燃冰是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

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其组成可表示为CH4·nH2O,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

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

可燃冰开采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可然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当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

置换法是开采方法之一,将CO2液化后进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沉入海底,因CO2较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置换出来。

(1)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____个原子。

32g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___g二氧化碳。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

A可燃冰的开采不存在任何困难

B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燃料

C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等气体

(3)某种可燃冰的组成为CH4·nH2O,其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

9,则该可燃冰中n=__。

(4)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答案】588BC8CH4+CO2

2CO+2H2

【解析】

【分析】

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为清洁燃料,可然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当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

【详解】

(1)甲烷的化学式为

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

设32g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x=88g

故32g甲烷完全燃烧后可以生成88g二氧化碳。

(2)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燃料,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过多的燃烧会引起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等气体,故选B。

(3)某种可燃冰的组成为CH4·nH2O,其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

9,则16:

18n=1:

9,所以n=8。

(4)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根据元素守恒推测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O2

2CO+2H2。

【点睛】

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其产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都有可燃性,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7.果果关注本地首例违规添加亚硝酸钠食品安全公诉案件,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查询整理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亚硝酸钠(NaNO2)

氯化钠(NaCl)

溶解性

易溶,在15℃时溶解度为81.5g

易溶,在15℃时溶解度为35.8g

熔点、沸点

熔点:

271℃,沸点:

320℃;

熔点:

801℃;

沸点:

1413℃;

溶液酸碱性

弱碱性

中性

热稳定性

320℃以上会分解放出刺激性气体

受热不分解

与稀盐酸作用

放出红棕色气体

无明显现象

与硝酸银溶液作用

生成浅黄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

(1)阅读上表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为___。

(2)食盐是日常调味品,亚硝酸钠有毒,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从宏观的角度看,是由于这两种物质的_____不同。

(3)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两种氮的氧化物和水,请你写出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常被误作食盐食用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有一包外观酷似食盐的固体,结合表中信息,如何鉴别它是亚硝酸钠还是氯化钠______(包括选取的试剂、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只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答案】易溶于水,熔点为271℃,沸点为320℃,熔点低等元素组成2NaNO2+2HCl=NO↑+NO2↑+2NaCl+H2O取少量放在金属片上加热,若先熔化则为亚硝酸钠;或取少量溶于水,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为氯化钠,若有浅黄色沉淀则为亚硝酸钠;取少量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为亚硝酸钠,否则为氯化钠;或取少量溶于水,用pH试纸测定,若pH>7为亚硝酸钠,若pH=7,则为氯化钠

【解析】

【分析】

【详解】

(1)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为:

易溶于水,熔点为271℃,沸点为320℃,熔点低等;

(2)食盐是日常调味品,亚硝酸钠有毒,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从宏观的角度看,是由于这两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不同,氯化钠由氯元素和钠元素组成,亚硝酸钠有钠元素、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亚硝酸钠跟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NO2+2HCl=NO↑+NO2↑+2NaCl+H2O;

(4)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常被误作食盐食用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有一包外观酷似食盐的固体,结合表中信息,鉴别它是亚硝酸钠还是氯化钠方法是:

取少量放在金属片上加热,若先熔化则为亚硝酸钠;或取少量溶于水,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为氯化钠,若有浅黄色沉淀则为亚硝酸钠;取少量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为亚硝酸钠,否则为氯化钠;或取少量溶于水,用pH试纸测定,若pH>7为亚硝酸钠,若pH=7,则为氯化钠。

8.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巧克力是极具营养价值的食品,某巧克力部分营养成分见下表。

可可豆是制作巧克力的主原料,含水、单宁、可可脂等物质。

制作巧克力时,可可豆发酵过程中减少了单宁的含量,从而降低了可可的苦味,同时生成二氧化碳、醋酸等物质。

再通过精炼,让巧克力拥有滑顺的口感,通过去酸使巧克力透出清香,回火铸型后得到成型的巧克力。

可可脂是一种主要由三种脂肪酸构成的脂肪,熔点在34~36℃,恰好低于口腔温度,但高于体表(手掌)温度。

几种固体脂的融化曲线如图所示。

某巧克力的营养成分

项目每100g

热量520kJ

糖类59.5g脂肪31.93g蛋白质5.78g

钠48mg

钾331mg

巧克力含有丰富的多源苯酚复合物,是防止心脏病的天然卫士。

巧克力中的糖分还能起到缓解压力,消除抑郁情绪的作用。

巧克力由于可可脂的特性,在夏天,表面会形成白色晶状物,类似白霜,影响观感,并不影响巧克力的质量,可放心食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可知该巧克力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___。

(2)可可豆发酵的过程属于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根据图可知,10℃时固体脂指数最小的是__________。

(4)解释巧克力“只融在口,不融在手”这句广告词中蕴含的科学原理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心脏病患者可适当食用巧克力

B巧克力中因含有单宁等物质使其略带苦味

C巧克力在口中能瞬间融化是因为其固体脂指数随温度变化大

【答案】糖类化学奶油可可脂是一种主要由三种脂肪酸构成的脂肪,熔点在34~36℃,低于口腔温度,但高于手掌温度,在口腔中变成液体,在手掌中是固体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表可知,该巧克力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素是糖类,100g中含有59.5g。

(2)可可豆发酵的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醋酸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根据图可知,10℃时固体脂指数最小的是奶油约为20,其他固体脂指数均大于20。

(4)巧克力“只融在口,不融在手”这句广告词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是;可可脂是一种主要由三种脂肪酸构成的脂肪,熔点在34~36℃,低于口腔温度,但高于手掌温度,在口腔中变成液体,在手掌中是固体。

(5)

A、巧克力含有丰富的多源苯酚复合物,是防止心脏病的天然卫士,心脏病患者可适当食用巧克力,说法正确;

B、可可豆发酵过程中减少了单宁的含量,从而降低了可可的苦味,说明巧克力中因含有单宁等物质使其略带苦味,说法正确;

C、根据几种固体脂的融化曲线可知,巧克力在口中能瞬间融化是因为其固体脂指数随温度变化大,说法正确。

故选ABC。

9.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

空气质量与氮氧化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是两种重要的氮氧化物。

一氧化氮(化学式为NO)是一种无色气体,熔点-163.6℃,沸点-151℃,密度比空气略大,微溶于水。

NO不稳定,易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NO2)。

实验室用铜与稀硝酸反应来制备NO。

工业上可用氨气与氧气为原料,在加热和催化剂条件下制得一氧化氮。

汽车尾气(含有CO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使CO与NO反应,生成两种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

NO被发现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各组织中。

1992年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选为“明星分子”。

NO在心、脑血管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是心脑血管的保护神。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NO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

(2)NO不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NO可用____________法收集。

(4)治理N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NO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色气体,熔点−163.6℃,沸点−151℃,密度比空气略大,微溶于水易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NO2)排水法

调节心、脑血管等

【解析】

【分析】

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CO与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NO不稳定,易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NO2)。

【详解】

(1)NO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气体,熔点−163.6℃,沸点−151℃,密度比空气略大,微溶于水。

(2)NO不稳定,易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NO2)。

(3)NO密度比空气略大,微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CO与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NO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调节心、脑血管等。

10.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臭氧的化学式是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

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

臭氧的氧化能力比氧气(O2)强得多。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

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1)写出臭氧的物理性质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