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707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建议

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与阅读与鉴赏、表达、策略与方法等语文素养是这次部编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以情怀,这是教学本课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方法等是教学本课的语文素养。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诗歌特点,领略不同诗歌风格的艺术之美。

这五首诗歌,作者不同,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情感、创作背影、个性风格、艺术追求、面对所处景物引发的情感不同,创作出的诗歌,其风格迥异,有着不同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如王绩平静的写景中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情,自然宁静,以动衬静,李白于豪迈奔放、神奇瑰丽的想象中抒写青春勃发之情、思念家乡之意。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课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整个单元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

因此,教学本课,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现在他们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2.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3)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4)背诵默写诗歌。

3.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4.教学方法

⑴诵读法。

前人认为:

“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

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

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

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

”(宋代郑侠《教子孙读书》)通过诵读,能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格律这美,能进入意境,口读其诗,耳闻其声,心沉其境,神得其神。

教学本课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以达成教学目标①,使让学生熟读精思,学生自能悟其境其情,事半功倍。

⑵启发式法。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思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培养其学习思考能力。

⑶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中,创造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诗意,把握诗歌情感,精心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培养其善思会钻、深思善究的学习能力。

6.教学时间

共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野望》《黄鹤楼》,第二课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第三课学习《钱塘湖春行》,总结归纳,迁移学习其他唐诗。

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学习:

《野望》 《黄鹤楼》

(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王绩、崔颢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B.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C.领略两首的不同风格。

D.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崔颢(  )②东皋()③驱犊() ④薄暮()

⑤采薇() ⑥萋萋()

[参考答案]①hào ②gāo ③dú ④bó ⑤wēi ⑥qī。

注意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如“薄暮”与“厚薄”中“薄”的读音,前一个读“bó”,后一个读“báo”。

E.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东皋薄暮望()②牧人驱犊返()③徙倚欲何依()

④山山唯落晖()⑤相顾无相识()⑥长歌怀采薇()

⑦白云千载空悠悠()⑧晴川历历汉阳树()

⑨芳草萋萋鹦鹉洲()⑩日暮乡关何处是()

⑪烟波江上使人愁()

[参考答案]①傍晚②小牛③徘徊、彷徨④落日的余光⑤看⑥高声歌啸⑦飘飘荡荡的样子⑧川,平川,原野;分明的样子⑨草木茂盛的样子。

⑩故乡⑪暮霭沉沉的江面

(2)角色扮演,进入诗境。

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抽4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目的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1名扮王绩,1名扮牧人,1名扮猎人,1名旁白。

主要情节为:

王绩称病辞官回到老家,心情比较郁闷,秋日傍晚,登上东皋,纵目眺望,满山秋色,落晖染霞。

这时牧人赶着牛群下山、猎人扛着猎物回家,他们从王绩身边走过,看了看王绩,王绩也看了看他们,相互都不认识。

王绩摇了摇头,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茫茫群山,高声吟诵起《诗经•采薇》里的诗句: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反复这几句)

(扮演完毕)。

教师提问“王绩”:

你为什么要唱这几句诗呢?

你当时是想到了哪些人呢?

(面向全体同学):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王绩为什么要唱这几句诗呢?

下面,让我们来一次“穿越”,跟王绩一起“野望野望”,看看他当时究竟是怎样想的呢?

(3)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A.关于唐诗的知识(目标①)

D.(见预习题)

E.(见预习题)

(4)知人论世,会晤诗人。

①关于王绩、崔颢(hào)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

②《野望》、《黄鹤楼》的写作背景。

(5)激情诵读 领略诗美。

第一,教师引导诵读《野望》《黄鹤楼》。

①视频示范朗读②教师示范朗读③学生自由朗读④抽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

一是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标出重读的字词,对自己读不准的字注音。

二是自由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第二,划分两首诗歌的节奏。

(目标①)

①同桌、小组交流刚才示范朗读时同学们标注、划分的情况。

②展示部分学生的划分。

③引导学生讨论展示的学生划分成果。

④教师引导学生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⑤课件呈现正确划分的结果: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6)走进诗境,体会感情。

(目标②)

A.问题1:

《野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考探究一)

①引导学生诵读《野望》,划出表明意象的字词,体会画面特点:

树树、山山、落晖,秋意浓烈。

划出表明人物活动的词语,体会画面特点:

驱犊返、带禽归、相顾、无相识,歌采薇,山村农家生活景象:

自由快乐,宁静安闲。

②引导学生归纳画面内容:

山村秋色图,山村农家生活景色,树树秋色,落晖染山,牧人驱犊,猎人带禽,下山返家。

③合作探究:

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诗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他惆怅、孤寂的情怀。

这是因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格高洁,其个性追求与人生理想与众不同,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可以理解。

B.问题2: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伟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思考探究二)

①引导学生诵读《黄鹤楼》,划出有关神话传说的字词并理解所表达的情感:

昔人、乘黄鹤、去,一去不返。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朝代更迭,王侯将相,是非恩怨,皆为过去,岁月沧桑,人事不居,暗含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惆怅之情。

②引导学生诵读《黄鹤楼》,划出标明眼前景物意象的字词语,理解景物特点:

黄鹤楼、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

黄鹤楼已无仙人登临,昔盛今衰。

春日景丽,芳草鲜美,碧树青青,与昔盛今衰、仙人已去的黄鹤楼形成鲜明对比。

引导学生明确:

诗人写黄鹤仙人乘黄鹤远去,千百年来只剩下黄鹤孤,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白云自卷自舒,汉阳的春树再历历分明、鹦鹉洲的芳草再鲜美嫩绿、即使黄鹤楼春景再美,但再无仙人登临观赏了,将古代神话传说与眼前美景对比描写,突出昔盛今衰、岁月沧桑之慨,为结尾写自己思念故乡、内心孤独埋下伏笔。

③引导学生诵读《黄鹤楼》,划出标明能作者情感的词语,并体会作者情感:

已、空余、空、何处、愁。

④合作探究:

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引导学生明确:

抒发了岁月不再、光阴荏苒、人世苍茫的感慨,思念故乡、精神落寞的思想感情。

 (7)美读品味,赏析语言。

(目标③)

引导学生美读《野望》《黄鹤楼》,品析诗中重要诗句的表达妙处。

(目标③)

合作探究:

①品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诗中的表达妙处。

 “皆”“唯”秋色落日外,四处同有其他色彩,“树树”“山山”说明范围广,无处一处不有。

“驱犊”“带禽”说明山村农家生活富裕,“返”“归”说明他们生活闲适宁静。

这种生活景象恰与作者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这四句诗写诗人伫立家乡东皋远眺所见景象。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与首联及尾联写诗人孤独无依、无人能识的惆怅落寞形成鲜明对比。

合作探究:

②品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诗中的表达妙处。

春日天清气朗,晴空万里,汉水北面的碧树历历可见,鹦鹉洲的芳草,茂盛青翠。

“历历”写树木清楚分明,“萋萋”描绘芳草茂盛。

这两句诗写伫立黄鹤楼纵目远眺所见美景,与前两联写黄鹤楼昔盛今衰、岁月沧桑及尾联写诗人日暮思乡形成鲜明对比,乐景衬哀,以倍增其哀,使诗人主观的愁思更强烈。

 

(8)概括归纳,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概括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9)课时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歌。

(目标④)

第二课时

学习: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王维、李白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B.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C.领略两首的不同风格。

D.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塞上() ②汉塞() ③征蓬() ④燕然() 

 参考答案:

① sài ②sài ③péng ④yān。

注意多音多义字,如“塞上”“汉塞”的“塞”读sài,“堵塞”的“塞”读sāi,“闭塞”“茅塞顿开”的“塞”读sè,“燕然”“燕山”的“燕”读,“燕子”的“燕”读yàn。

E.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使至塞上()②单车欲问边()③属国过居延()

④征蓬出汉塞()⑤大漠孤烟直()⑦长河落日圆()

⑧渡远荆门外()⑨来从楚国游()⑩山随平野尽()

⑪江入大荒流()⑫月下飞天镜()⑬云生结海楼()

⑭仍怜故乡水()

参考答案:

①出使②一辆车慰问边关守军③通过,经过④飘飞的蓬草⑤烽火,直上⑦黄河⑧远自⑨来到⑩平坦广阔的原野,消失⑪辽远无际的原野⑫倒映⑬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结成。

⑭依然,喜爱。

(2)创设情景,激发诗情。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片头,感受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

(课件呈现并师生齐诵)诗词是传承古今的歌唱,诗词是感动天地的情怀,诗词是勇担使命的理想,诗词是创造未来的力量。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是灿烂辉煌的晴空,让我们穿越唐代,随王维远赴边关,慰问守军,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与李白一同乘舟,出巴蜀,穿三峡,同游辽远无际的荆楚大地吧,静静地聆听他们心灵的吟诵,感受伟大灵魂里那诗意翩飞的艺术之美吧!

(3)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A.师生齐背上节课学习的《野望》《黄鹤楼》。

B.名句填空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②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③__________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⑤王绩在《野望》中写现实中无人理解,自己只好追慕先贤隐士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崔颢在《黄鹤楼》中写暮霭沉沉里自己不禁思念故乡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山山唯落晖②猎马带禽归③黄鹤一去不复返,④芳草萋萋鹦鹉洲⑤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见预习题)

D.(见预习题)

(4)知人论世,会晤诗人。

①关于王维、李白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

②《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的写作背景。

(5)激情诵读 领略诗美。

第一,教师引导诵读《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①视频示范朗读②教师示范朗读③学生自由朗读④抽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

一是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标出重读的字词,对自己读不准的字注音。

二是自由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第二,划分两首诗歌的节奏。

(目标①)

①同桌、小组交流刚才示范朗读时同学们标注、划分的情况。

②展示部分学生的划分。

③引导学生讨论展示的学生划分成果。

④教师引导学生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⑤课件呈现正确划分的结果: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走进诗境,体会感情。

(目标②)

A.问题1:

联系全诗,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绝句”?

怎样理解这两句在诗中表达的妙处?

①引导学生诵读《使至塞上》,联系写作背景,感受首联、颔联写诗人出使边塞的心情怎样?

抓住“单车”“征蓬”“归雁”写自己出使边关,慰问将士,本是神圣使命,庄重之行,但一辆单车,如“征蓬”“归雁”,孤独无依,被贬被排挤的苦闷心情隐藏于诗行之间。

②引导学生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引导学生抓住“大漠”想象浩阔无边的边塞景象,无风无雨,狼烟直上云天的壮阔,“长河”即黄河,滔滔滚滚,广阔无边的背景下,一轮落日圆圆的形象。

抓住“直”“圆”,理解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③揣摩诗人心情:

前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益于海”,如此壮阔之景,想象诗人慰问边关将士的神圣使命,胸襟豁然开朗,苦闷心情一扫而光。

④引导学生抓住尾联“萧关”“燕然”理解胜利的喜悦,抓住“候骑”及其回答的内容“都护在燕然”,理解边关将军英勇善战、为国守边的英雄气概,揣摩诗人崇敬赞叹之情。

⑤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这两句在诗中表达的妙处?

引导学生明确:

写出了边塞雄浑奇特的大漠风光,诗人将化孤寂之情、苦闷之心融化于壮阔无边的自然之景,体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升华全诗主题,提升了全诗高昴雄壮的格调。

B.问题2:

李白乘舟东下,离蜀入荆后,他看到了怎样壮丽雄浑的自然风光?

诗人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引导学生诵读《渡荆门送别》。

②引导学生抓住首联“渡”“远”“外”“来从”“游”等词语,理解诗人离蜀游楚,行程匆匆,可见少年李白青春之气、英姿勃发之态。

③引导学生体会颔联“山随平原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境,抓住“平原”“大荒”,想象李白穿三峡、出夔门、突然来到荆楚大地,眼前所见景象:

原来的崇岭峻岭消失已尽,滚滚长江仿佛在辽远无边的原野流淌,看不到尽头,原野平坦广阔,辽远无际,想象其气势,揣摩诗人心中的豪气之气,青春勃发的理想之光。

④引导学生体会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境,抓住“天镜”“海楼”,想象:

圆月倒映江中,仿佛天下一面明亮的镜子飞落下的美丽景象,伫立浩阔的长江边,江面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仿佛海市蜃楼,绮丽多彩。

⑤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仍怜”“送”揣摩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江水角度思乡饶有情致:

江水奔流,出川入荆,这是江水的自然本性,并无一路相送诗人之意,但诗人思乡心切,想象江水乃故人,故一路相伴相送,衬托出诗人对故乡情意深长。

⑥合作探究:

他看到了怎样壮丽雄浑的自然风光?

诗人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荆楚大地,原野平坦广阔,辽远无际,江上云蒸霞蔚,绮丽多彩,仿佛海市蜃楼,月映江中,好像天镜飞落而下,景象奇特。

青春少年,英气勃发,心怀理想,志存高远,昂扬奋进,但初离家乡,思乡之情强烈。

(7)美读品味,赏析语言。

(目标③)

①合作探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诗中表达的妙处(思考与探究三)

学生讨论后明确:

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写出了边塞雄浑奇特的大漠风光,诗人将化孤寂之情、苦闷之心融化于壮阔无边的自然之景,体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升华全诗主题,提升了全诗高昴雄壮的格调。

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8)概括归纳,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概括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9)课时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歌。

(目标④)

第三课时

学习:

《钱塘湖春行》了解分析律诗对仗、押韵的方法

(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B.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C.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水面初平云脚低()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③谁家新燕啄春泥()④乱花渐欲迷人眼()

⑤浅草才能没马蹄()⑥最爱湖东行不足()

参考答案:

①刚刚②向阳的树③衔取④纷繁的花,使人眼花缭乱⑤刚刚能遮住⑥百游不厌。

足,满足。

(2)创设情景,激发诗情。

①感受西湖:

播放2016年9月6日G20峰会“西湖映象”视频,激发学生对西湖的想象与热爱。

②诗咏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生齐诵这两首诗。

提问:

从两首诗中,你觉得西湖美在哪些地方?

那么在白居易笔下,西湖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

下面,让我们跟着白居易,去游一游早春西湖美景吧!

(3)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A.师生齐上节课学习的《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B.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②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③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④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表达自己对守边将士的祟敬和赞叹之情的两句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白在《渡荆门送别》里写自己游览行踪和目的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多情写自己深深思念故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征蓬出汉塞②长河落日圆③云生结海楼④江入大荒流⑤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见预习题)

(4)知人论世,会晤诗人。

①关于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

②《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

(5)激情诵读 领略诗美。

第一,教师引导诵读《钱塘湖春行》。

①视频示范朗读②教师示范朗读③学生自由朗读④抽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

一是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标出重读的字词,对自己读不准的字注音。

二是自由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第二,划分两首诗歌的节奏。

(目标①)

①同桌、小组交流刚才示范朗读时同学们标注、划分的情况。

②展示部分学生的划分。

③引导学生讨论展示的学生划分成果。

④教师引导学生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⑤课件呈现正确划分的结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走进诗境,体会感情。

(目标②)

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体现出这些特点?

诗人游览西湖有怎样的心情?

(积累拓展五)

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钱塘湖春行》。

②引导学生诵读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体会诗境,抓住“水面”“云脚”的特点“初平”“低”,想象春水上涨、堤岸与水面刚刚齐平、云脚低沉的西湖早春特点。

③引导学生诵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会诗境,抓住“早莺”“新燕”,想象它们“争暖树”“啄春泥”的情景,早莺叽叽喳喳,争先恐后飞往向阳的树木,新燕出双入对,忙着衔取春泥建筑新巢,“几处”“谁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