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7021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docx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

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交底人

主送单位

签收人

交底内容:

支架预压

一、预压目的

由于支架现浇梁地基处理地基本身受压后有一定沉降量;碗扣支架搭设时,立杆与立杆、立杆与方木间存在不密贴的部分、方木及木板;贝雷架与方木、贝雷架与钢管柱受压后自身存在较大的弹性变形。

为消除以上非弹性变形及弹性变形,得到实际的施工预留拱度,保证成桥后线型,同时检验支架受力稳定性,对支架进行预压。

二、预压方案

现浇梁采用砂袋预压,吊车配合吊装。

为了准确模拟梁体重量,进行分解计算。

在加载预压过程中,根据不同部位梁体自重进行相应重量的预压。

并进行沉降观测,等沉降量稳定以后再进行相应部位梁体重量的20%的超载预压,同时也要进行沉降观测。

压加载按最大施工荷载的60%、90%、120%分三次加载,每级加载完毕1h后进行支架的变形观测,加载完毕后没6h测量一次变形值,预压卸载时间以支架地基沉降变形稳定为原则确定,连续12h沉降量观测平均值之差不大于2mm,方可卸载。

32m现浇梁设计梁重438t,侧模重量为60t,人群荷载为0.8t,混凝土振捣冲击荷载按0.5t计算,设备重量0.3t。

合计荷载为499.6t。

第一次加载预压块重量(60%)q1=299.76t(水泥块94块)

第二次加载预压块重量(100%)q2=499.6t(水泥块156块)

第三次加载预压块重量(120%)q3=599.52t(水泥块188块)

24m现浇梁的设计梁重为339t,侧模重量45t,人群荷载0.8t,混凝土振捣冲击荷载按0.5t计算,设备重量0.3t,合计荷载为385.6t

第一次加载预压块重量(60%)q1=231.36t(水泥块73块)

第二次加载预压块重量(100%)q2=385.6t(水泥块121块)

第三次加载预压块重量(120%)q3=462.72t(水泥块145块)

预压荷载分部应与支架施工荷载分部基本一致,加载重量偏差应控制在5%以内,加载过程中如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加载,经查明原因并采取保证支架安全后方可继续加载。

支架预压加载和卸载应按照对称、分层、分级的原则进行,严禁集中加载和卸载。

考虑到支架搭设后可调整的可能性较小,根据经验提前预估沉落量。

跨中方木及木楔考虑3mm压缩,地基沉降考虑3mm沉降,支架非弹性变形考虑4mm下沉,总的变形应为10mm左右。

原则上跨中拱底宁高勿低以不影响成型后桥的受力,支架搭设时比设计标高及设计预留拱度高出15mm,墩位向跨中由0mm向15mm以直线预拱度过渡。

压重混凝土块堆放部位要基本与梁体实际荷载分部相似,腹板上部较集中。

预压加重顺序为0—60%—100%—120%,各阶段加载后1h后进行支架变形观测,加载完毕后每6h测量一次变形数值,并绘制出时间与沉降变化曲线,待曲线上的沉降基本平衡稳定(沉降量小于2mm/d即可认为达到稳定)后方可卸载。

卸载采用120%—100%—60%—0的卸载顺序,支架卸载时再对各点进行测量,得出支架卸载到预压荷载的100%时的测量值,与全部卸载完时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可得出弹性变形值。

观测点布置及沉降观测

1)观测点布置

纵桥向有五个横断面:

每个横断面有7个点,分别为翼板、底板底两侧、底板中间相对应下分配梁位置,具体点位布置见观测点位布置示意图:

顺桥向观测点布置图

 

2)变形观测

观测采用高精度水准测量仪进行观测沉降。

为减小人为观测误差,应定人、定仪器观测,观测时间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强光、高温时进行。

加载前测量支架原始标高,每级加载完成1h后进行支架变形观测,分别测设支架和基础的沉降量、支架的变形量,做好记录。

满载后,每6h测量一次变形数值,并绘制出时间与沉降变化曲线,待曲线上的沉降基本平衡稳定(连续12h沉降量观测平均值之差不大于2mm)后方可卸载。

在梁体浇注的过程中,要对支架做变形控制观测。

支架沉降观测数据一定要及时准确,从而来判定支架的安全稳定。

一旦观测结果过大或出现不正常情况时,要立即停止预压,并让梁体上作业的人员全部离开现场,并继续进行沉降观测。

根据结果分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后再进行施工。

3)预拱度设置

考虑到在支架上浇筑混凝土、施工及拆架后,上部结构要发生一定的下沉,产生一定的挠度,施工时采取预留预拱度控制,预拱度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拆架后上部结构及荷载作用产生的竖向挠度δ1。

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压缩δ2。

(通过预压测量)

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压缩δ3。

(通过预压消除)

支架基底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沉陷δ4。

(通过预压消除)

预拱度根据上述计算之和确定最大值,设于跨中,其它各点按二次抛物线公式y=f挠×(L-x)/L2计算分配确定。

 

横桥向观测点布置图

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交底人

主送单位

签收人

交底内容:

满堂支架技术交底

一、地基处理

支架自上而下其结构为分配横梁、纵梁、顶撑、碗扣支架、底托。

底托(截面尺寸12cm×12cm)支撑于10×20方木上;纵梁采用10×10方木,底模采用15mm厚钢板,背楞使用10个的槽钢。

支架搭设设计宽度8.4m,每侧留出0.4m作业平台并增加支架整体稳定性,各截面支架布置相同,墩顶四周设围栏;纵向梁端外侧在墩顶外侧起脚手架搭设围栏,保证作业安全。

支架采用碗扣支架,外径48mm,壁厚3.5mm。

腹板下方立杆间距为60cm×90cm;底板下方立杆间距90cm×90cm;翼板下方立杆间距90cm×90cm,外侧布置两排90cm*90cm,横杆步距均为120cm。

支架纵横向采用6m长脚手架管做剪刀撑固定,剪刀撑角度宜为45°~60°。

其中纵向竖直面剪刀撑间距不得大于3m;横向竖直面剪刀撑纵向间距不得大于2.4m。

每根斜撑至少要与3根立杆采用碗扣连接牢固。

对于支架高度大于6m,支架上下分别设置水平剪刀撑。

支架底部设扫地杆。

支架立杆可调底座伸出长度要基本一致,并不超过15cm。

墩顶部分直接在墩顶采用10cm×10cm纵横向搭设支垫,由于此处受力较大,方木间净距不得大于20cm。

详见支设计图及现浇梁碗扣满堂支架计算书。

二、支架搭设

架搭设顺序是:

立杆底座→立杆→横杆→接头锁紧→脚手板→上层立杆→立杆连接销→横杆→剪刀撑。

扫地杆设置在立杆内侧,随立杆按步搭设,并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杆固定,单根杆件长度不小于3跨。

扫地杆接长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

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纵距的1/3。

扫地杆搭接长度不小于1米,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件的距离不小于100mm。

支架四周及中间纵、横向每隔四排应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剪刀撑水平倾角应在45度-60度之间。

每根剪刀撑钢管长度不小于6m,扣接的立杆和水平杆数量不得小于4根。

支架高度大于6米时,其顶部和底部应设置水平剪刀撑,水平剪刀撑设置间距不大于6m。

剪刀撑采用与支架立杆规格相同的钢管,用旋转扣件与立杆扣接。

当剪刀撑不能与立杆扣接时,应与该立杆相临的水平杆扣接,扣接点距碗扣节点的距离不大于15cm。

剪刀撑如需接长时采用搭接接长,搭接长度应大于100cm,搭接处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扣紧,扣件边缘至杆端的距离应大于10cm。

作业层脚手板长度宜大于2米,并应支承在三根以上水平杆上,且与水平杆连接固定。

脚手板铺设宜采用搭接方式,搭接接头应设置在水平杆上,搭接长度应大于20cm,伸出水平杆的长度不应小于10cm。

当脚手板长度小于2米时,采用两根横向水平杆支撑,并将脚手板两端与横向水平杆可靠固定,严防倾翻。

脚手板对接平铺时,接头处设两根横向水平杆,脚手板外露长度130mm~150mm,两块脚手板外伸长度的和不大于300mm。

平台面满铺脚手板并在四周设置高度不小于18cm的挡脚板,挡脚板设置在支架立杆的内侧并固定在立杆上。

接头是立杆同横杆、斜杆的连接装置,应确保接头锁紧。

搭设时,先将上碗扣搁置在限位销上,将横杆、斜杆等接头插入下碗扣,使接头弧面与立杆密贴,待全部接头插入后,将上碗扣套下,并用榔头顺时针沿切线敲击上碗扣凸头,直至上碗扣被限位销卡紧不再转动为止。

支架搭设过程中,每片梁须搭设上人通道,确保作业人员及检查人员安全。

架体外围设置防护栏杆,栏杆高度为1.5m,防护栏杆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密目式安全网设置在脚手架外立杆的内侧,并与架体绑扎牢固。

二、钢管柱、贝雷架设计

采用单层贝雷梁布置,共10排;贝雷梁支撑于双I40a横向分配梁上,并布置于4根Φ500*10钢管立柱上;贝雷梁上布置间距0.9m的I20a小横向工字钢。

满堂碗扣式支架布置:

立杆纵向步距为0.9m,立杆横向按0.9+4*0.6+0.9+4*0.6+0.9m间距布置,横杆步距0.6m。

条形基础深度0.7米,宽3米长7.6米,合福代建墩处基础不能落于合福基础上,联络线上其它靠近墩身的落在承台上。

详见支架设计图及贝雷架支架设计计算书。

三、钢管柱、贝雷架搭设

1、基础施工

基础采用300*70*740cm条形基础,基础开挖后,换填1米石料,合福52号墩两边对称回填,报验地基承载力,合格后支模浇筑砼。

2、支撑横梁安装。

支撑横梁采用双拼在一起的40b工字钢,横梁安装前焊接工字钢加劲肋,加劲肋采用2cm厚钢板,每隔50cm焊接一道,每根工字钢两侧对称焊接。

在工字钢顶部焊接20cm宽、2cm厚钢板,工字钢下方对应与每根钢管柱处焊接400*250*20mm三角形支撑钢板。

3、贝雷梁安装

贝雷梁的拼装:

①贝雷梁进场后,堆放在已平整好的场地内。

②贝雷梁片施工场地现场拼装,拼装前仔细检查贝雷梁片是否有伤损现象,有伤损的禁止使用。

③贝雷梁片在现场进行组拼,用吊车逐段逐跨安装,安装时贝雷梁片在地面上拼装成12米一节,然后再吊到支架上进行接长。

④贝雷梁片安装完成后,由于箱梁有纵坡,钢箱梁与贝雷梁片连接处顺桥向会形成间隙,应在下面塞满钢板,焊接固定,保证贝雷梁片为面受力。

贝雷梁片架设:

①架设前首先对于吊装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吊装安全。

②贝雷梁片在场地内拼装好后,用吊车吊放就位。

③吊装后对其位置进行检查,并实测贝雷梁片梁顶标高。

 

 

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交底人

主送单位

签收人

交底内容:

一、现浇梁模板

1、底模板部分采用两层10*10的方木横桥方向顺竖杆布置一道、二层方木采用10*10顺桥方向间距30cm一道,底板模板铺设前需要测量人员将底板模板两侧边线放出来、底板竹胶板横桥方向宽度2.547m。

2、模板选型及纵横肋布置

底模采用厂家定制,全部位于支架或贝雷架顶撑上。

腹板和翼板采用6mm钢模板,定型模板在厂家制作好后工厂预拼,保证没有错台和表面光滑,现场的模板采用上下口同时对拉,保证侧模稳定和砼的外观。

内侧模采用15mm厚木胶板,方木作竖肋,脚手架管作纵肋,丝杠支顶;内顶模采用15mm厚木胶板,顶模下方纵向方木间距30cm,横向方木间距90cm,脚手架钢管及丝杠顶撑支顶,脚手架间距梁端4.5m范围内为90cm×90cm,其余地段90cm×90cm。

端头模采用采用钢模,厂家定制。

3、模板安装

4、底模铺设

预压完成后根据测量结果调整底模标高,按要求设置预拱度,预拱度=设计预拱度+支架系统及钢管柱弹性变形值。

标高调整完毕后,在底模上进行放线定位,确定外模位置,验收合格后安装外模,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

贝雷梁架设好后在梁顶沿桥梁横向用U型螺栓固定安装I20b工字钢。

在工字钢顶部安装碗扣式脚手架,脚手架上部铺设横向10*10cm方木,纵向铺设10*10cm方木间距20cm,最后在纵向方木上安装底模板。

安装模板前先用全站仪在支撑架顶放出系梁底模平面部分的边线,准确定位侧模边线,在边线位置安装圆弧型拐角模板,并用楔形块调整定位。

纵向分布方木铺设完并调整好标高后,在方木顶铺设系梁底模,底模采用竹胶板,铺设宽度为7.6米,铺设顺序为从梁一端向另一端铺设;竹胶板接头处放置海绵双面帖,以防止因模板摆放时间过长热胀冷缩造成模板鼓起或缝隙过大,相邻两块竹胶板接缝高差小于1mm,达不到要求时,用木工刨对支承方木修整,以及原子灰调平;铺装时做到整齐一致接缝严密,起到防浆渗漏的作用。

铺设时应随时检查分布方木是否平整,桥梁底模板两端必须放置于纵向分布木上,严禁出现悬臂旋转,如竹胶板一端位于两条纵向分布木之间造成悬臂时,可适当调整横向方木的位置或加铺一根纵向方木,竹胶板四周均用钉子与纵向分布木钉紧,确保竹胶板不产生翘曲。

系梁底板顶面为敞开式布局,为避免浇筑腹板时挤压底板混凝土造成上浮,在两侧底倒角临时加设50cm宽竹胶板压板。

5、侧模安装

底模铺设完成后测量复核底模平面位置、标高,准确无误后安装侧模。

安装时用汽车吊吊到桥头工作平台,然后由人工配合塔吊起吊并沿桥梁纵向移动到位后安装固定。

侧模安装完成后采用对拉杆与内模进行对拉,并在外侧间距1m设置上中下3道斜撑体系。

侧模安装完成后报检底模和侧模,检验合格后即可绑扎底板、边腹板、中腹板、横梁普通钢筋及波纹管(管内穿好节段钢绞线和PVC管),钢筋及钢绞线经验收合格后即可安装内模,在安装箱室内侧模时,要注意按照设计间距在中腹板、边腹板上预留φ10cm通风孔,每箱体腹板设上下两排,间距1.35m,为避免雨水进入箱内,边腹板上孔外侧稍许向下;系梁底板上设φ8cm泄水孔,每箱单室内设置1个;系梁两端3.5m实体段设置进人通道,中腹板及横梁上设φ80cm圆形过人孔。

预应力张拉槽采用竹胶板预留,槽口位置并与侧模固定定位准确,并在侧模上钻孔安装锚垫板,锚垫板安装前,检查锚垫板的几何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锚垫板要牢固的安装在模板上,与孔道严格对中,并与孔道端部垂直,不得错位。

锚下螺旋筋及加强钢筋要严格按图纸设置,喇叭口与波纹管道要连接平顺,密封。

对锚垫板上的压浆孔要妥善封堵以防止浇注砼时漏浆堵孔。

6、内模安装

梁箱内模先用10cm×10cm方木制作骨架,竖向布置,骨架间距为30cm,在骨架上钉0.02m厚的竹胶板,肋板外侧加横肋,横肋采用双φ48钢管,通长布置,采用φ25拉杆将外模横肋与内模固定。

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变形,竹胶板之间夹海绵双面帖防止浆漏。

箱室内模安装时,应对四周的缝隙作认真处理,缝隙宽度较大者,应重新处理密闭,防止漏浆。

在安装箱室内模,要注意预留泄水孔、通风孔、进人孔、检查孔等预留孔。

  

腹板内模板也使用木胶板并在背后钉方木,腹板内模背后方木间距为25cm。

为保证腹板内模板位置的准确、稳固,在系梁主筋和腹板、横梁箍筋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定位钢筋,准确确定模板位置,并在腹板设置φ16圆钢对拉钢筋。

顶板底模支撑采用碗扣式或自锁式扣件,碗扣式或自锁式扣件纵向间距60cm,横向间距60cm,在竖向钢管顶安装顶托;纵横向沿竖向设置上下两道间距为60cm的横支撑,横支撑和竖支撑形成组合“#”字架,支撑架横向两边顶在腹板内模上、纵向两端

内模支撑示意图

顶在横梁内模上保证内模成整体以增加其稳定性。

扣件搭设前先在底模上布置梅花型马凳筋,马蹬钢筋的马蹬筋间距1m,竖向与底板上下两层钢筋点焊在一起,底部绑高强混凝土垫块支撑在底模上。

马凳筋上纵(横)向水平铺设10cm×10cm方木,扣件立杆底托安置在方木上,纵横向再采用钢管加固,以增加支架的整体稳定性,防止内模胀模。

立杆的支撑点必须与横桥向底模下的方木位置对应。

支撑架完成后在竖向钢管顶的顶托上沿纵向放置10×10cm的方木,在纵向方木上沿横向按照20cm的间距钉10×10cm的方木并通过调整顶托高度来调整调整方木标高,最后在方木上钉0.015cm厚的竹胶板,铺设顺序为从梁一端向另一端铺设;竹胶板接头处放置海绵双面帖,以防止因模板摆放时间过长热胀冷缩造成模板鼓起或缝隙过大,相邻两块竹胶板接缝高差小于1mm,达不到要求时,用木工刨对支承方木修整,以及原子灰调平。

安装顶板底模时,考虑到底板砼的浇筑,在顶板底模上设置下料天窗,每个箱室沿纵向中心线设置50cm长(纵桥向)×40cm宽(横桥向)的天窗,天窗设置避开预应力筋位置。

模板安装尺寸允许误差

序号

项目

要求

备注

1

模板总长

±10mm

2

底模板宽

0~+5mm

3

底模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

≤2mm

4

桥面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

≤10mm

5

腹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

≤10mm

6

横隔板中心位置偏差

≤5mm

7

模板倾斜度偏差

≤3‰

8

底模不平整度

≤2mm/m

9

桥面板宽

±10mm

10

腹板厚度

0~+10mm

11

底板厚度

0~+10mm

12

顶板厚度

0~+10mm

13

横隔板厚度

-5~+10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