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508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2听听那冷雨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

2 听听那冷雨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羡慕(mù)   黔首(qián)  椽子(chuán)

氤氲(yīnyūn)舐犊情深(shì)羯鼓(jié)

天籁(lài)翩翩起舞(piān)惊蛰(zhé)

仓颉(jié)岑寂(cén)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读

(2)语境辨析法

①他嘴里高兴地哼着小曲(qǔ),穿过江南那曲(qū)折的小巷。

②这位姓解(xiè)的警官对于押解(jiè)途中罪犯的逃脱方式,百思不得其解(jiě)。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料料峭峭:

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2)想入非非:

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现实;胡思乱想。

(3)孺慕之情:

指幼童爱慕父母之情。

(4)皇天后土:

对天和地的尊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5)石破天惊:

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6)若即若离:

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跟人的关系不很紧密。

2.理解辨析

(1)萧萧·潇潇

“萧萧”与“潇潇”都是描写、形容事物的词,但适用对象有别。

“萧萧”是象声词,形容马叫声、风声、草木摇动声等。

“潇潇”是形容词,形容风雨急骤状。

有风无雨用“萧萧”,有雨或有风有雨用“潇潇”。

(2)一直·径直

一直:

①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②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

径直:

①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②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3.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入冬以来,天气变化无常,料料峭峭,让人感觉到无法适应。

(  )

(2)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  )

(3)在美国纽约皇后区的马路上,一位父亲为孩子打着伞的照片爆红,孺慕之情感动全球。

(  )

(4)张建新团长告诉记者,陇原皇天后土蕴藉苍茫之美,体现含蓄典雅,深邃博大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之绪,而敦煌更是艺术家领略民族艺术的圣地。

(  )

(5)近年中国摄影的发展让阿聂兹很惊讶,不仅随处可见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而且许多摄影师的作品也让她看到了中国摄影石破天惊的变化。

(  )

(6)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即若离,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  )

(7)窗外,秋雨潇潇,寒气袭人;室内,烛影摇曳,温暖如春。

独处一室,手捧一书,仿佛回到了盛唐时代。

(  )

(8)马路边摆摊修锁的刘师傅告诉记者,撞人的黑色帕萨特轿车,一直停在九华山路桥边北侧马路停车点上。

(  )

【答案】 

(1)× “料料峭峭”多指春寒。

不能指初冬天气。

(2)√ (3)× “孺慕之情”指幼童爱慕父母之情。

不能指父母爱孩子。

(4)√ (5)× “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6)× “若即若离”形容跟人的关系不很紧密。

此处应改为“若隐若现”。

(7)√ (8)√

[常识·速览]

余光中,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祖籍福建,生于南京。

1947年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厦门大学文学系。

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间辗转漂泊。

作品特点:

作者把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因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诗作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宽阔,意象新丽。

其散文作品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主要作品:

《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白玉苦瓜》等十余部。

1974年,余光中到香港大学任教,并写下了散文《听听那冷雨》。

正如文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对故乡始终是魂牵梦萦,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怀念,通过对听雨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因此作品常流露出浓厚的家国之思。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

文中屡引古人诗词,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寄托了作者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和向往之情。

[文脉·梳理]

听听那冷雨

①台湾 ②晚年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开头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2.“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很富有诗意。

3.联系上下文看,“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的含意:

不能够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能让从祖国大陆飘来的“冷雨”淋一下也算是对思乡之情的一种安慰。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陆深深的思念之情。

4.作者在第2段末尾写道: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对这个疑问,作者其实已经做出了回答。

联系全文,以“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里”的句式,分条写出这些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承载中华文化寄托“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方块字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在“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的冷雨里。

5.第5自然段中,作者写道: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作者为什么对“那冷雨”不仅要“听听”“看看”,而且要“嗅嗅闻闻”,甚至“舔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在作者看来,“那冷雨”是从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见的祖国大陆那边飘过来的,“那冷雨”里包含了来自祖国大陆的气息,成为作者可以寄托对大陆的思念的寄托物,因此,作者对“那冷雨”不仅要“听听”“看看”,而且要“嗅嗅闻闻”,甚至“舔舔”,借以慰藉自己思念祖国大陆的赤子之心。

这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铭心刻骨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6.本文运用第几人称写的?

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是用第三人称手法写的。

文中的“他”通过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出了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迷而又柔婉与亲切的感受,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的思念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二、阅读课文第6~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第7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是美感,然后听出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的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8.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

第7段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

“喊”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因为作者在岛上听雨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应该是指故乡在“喊”,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三、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9.文章最后一段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合作探究···············································································

10.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与众不同的是,抒情主人公并不是“我”,而是“他”。

你认为本文使用哪种人称更好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使用第一人称“我”要好一些。

原因是:

①从作者的身世看,本文是他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自己的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经历的抒情散文,故抒情主人公应该使用“我”。

②一般抒情散文都是以“我”为抒情主人公的,比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称“我”。

③使用第一人称“我”还便于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便于宣泄情感,易被读者相信和理解,也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观点二:

使用“他”为抒情主人公体现了作者在本文中构思的新颖性。

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可使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个个蒙太奇镜头,让读者尽收眼底,一切都像读者自己发现的一般真切自然。

并且,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本文文字多处使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①生动的比喻

例1: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

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例2: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②匀称的对偶

例1: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例2: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③整齐的排比

例1: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例2:

那里面是中国吗?

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2.写法指导

运用修辞手法,特别要注意:

(1)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对偶是由两个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的。

(3)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短语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一组句子。

3.迁移运用

本文作者写“冷雨”,请运用三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雨”的文字。

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下雨了。

我站在一棵开花的树下,细数着一季又一季的满帘落花,看那涉水而过的时光,游走在长满青苔的檐下。

(拟人)远处传来一首优雅而缠绵的曲子,在春的尾声里,散漫了时光,飘落了心情,飘湿了回忆。

(排比)

雨,又大了。

大片大片地滑落在睫毛上,肩膀上,很干净,也很细碎。

散漫着步履的伤。

飘雨的夜,很暗,也很安静。

我看见那种凉薄的时光,散漫着薄薄的光阴,四月的雨,淋湿人间的四月天。

(通感)

流光是轻巧的船,载着人儿随波漂流,它绕了青山,戏了碧水,辗转千回,容颜未改,却早已物是人非;流光又如手中的一壶清茗,历尽寒风,淡香依旧,却早已冷若夜露晨霜。

(比喻)

人世间的一切都飘散在这绵绵的雨里……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未了的乡愁

“乡愁”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包括历史和文化在内的对整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感怀。

远离大陆的余光中,通过在台北听雨及产生的丰富联想,抒发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祖国及悠久历史文化的挚爱。

遍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他们的境遇各不相同,但思旧怀乡之情却是相同的。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适用于“爱国”“亲情、乡情、祖国情”“祖国统一”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精彩应用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

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

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

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

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佳作·领悟]

导读:

在余光中先生的“雨”中,我们感触到了那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爱恋,对祖国大陆的殷切怀念,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雨”这一单薄的意象似乎一下丰满起来了。

听,那“雨”的声音,走进那听“雨”的世界吧!

听 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

“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①,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②。

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

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

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

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

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

忧心如焚,徒唤奈何。

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

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

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

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

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

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

(选自散文集《二月兰》)

【悟亮点】

1.学用词

“拼命”一词,于朴实中现先生治学的拼搏精神;亦为写“听雨”埋下了伏笔。

2.学化用

作者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雨的声音,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学铺垫

作者引用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中的诗句,表达了望九之年的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为下文的“闻雨而喜”张本。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

52662008】

A.料峭  琐屑  悄然独立  宵寒袭肘

B.厦门  脸颊  忐忐忑忑  高楼大厦

C.谋取  牟取  心寒眸酸  未雨绸缪

D.羯鼓  仓颉  潺潺泻下  万籁俱歇

C [C项,都读móu;A项,分别读qiào,xiè,qiǎo,xiāo;B项,分别读xià,jiá,tè,shà;D项,分别读jié,jié,xiè,xiē。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春寒  浙浙沥沥  霏霏  摧心折骨

B.牵连  剑门细雨  平空  雷电霹雹

C.黎民  空濛迷幻  岑寂  豪情侠气

D.投壶  嘈嘈切切  琐屑  沉思明想

C [A项,浙浙—淅淅。

B项,平—凭。

D项,明—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