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0212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工作案例222.docx

社会工作案例222

第一章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题

  思思,女童,2岁6个月,父母均为医务工作者。

母亲是医生,经常做手术,所以回家没有固定的时间。

父亲为医院电脑操作员,所以能按时回家。

思思三个月就断了奶,因为母亲工作繁忙,和母亲沟通时间较少。

思思主要是由保姆带大的。

和其他孩子相比,思思不合群,而且不爱吃饭,睡觉没有规律,经常哭闹。

【问题】

  请你以儿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运用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简要分析思思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策略。

【答题要点】

  1.儿童的需要主要包括生存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化的需要、被保护的需要等。

  思思2岁,这一年龄段属于幼儿期,这一阶段幼儿的问题是婴儿期的儿童会有分离焦虑,处于儿童早期的儿童会出现恐惧;害怕环境中出现陌生物体或新事物或新面孔;害怕黑暗;害怕睡觉。

外界环境影响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个体开始出现行为及心理偏差,比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等。

这一阶段的主要资源是父母和家庭。

父母的资源包括他们对儿童的接纳能力及感受,以及他们在儿童发展上的知识。

 按照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在5至3岁期间,主要冲突是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根据以上理论,思思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从需要层面来看,思思生存的需要和被保护的需要都被满足,可是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爱的需要以及社会化的需要没有被充分满足。

  从思思的生长阶段面临的问题考虑,思思的问题也包括断奶较早,和母亲接触时间太少,导致思思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所以她会出现经常哭闹,害怕睡觉,不爱吃饭,不合群等行为:

可能会有恐惧感受出现。

思思的父母缺少必要的关于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所以缺少对思思的关爱。

  按照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思思在这一阶段不合群、经常哭闹,说明她的冲突还是比较强烈的。

  2.社会工作者介入策略

  针对思思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介入:

  

(1)和思思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两岁半的儿童已具有简单的思维方式和能够进行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她进行支持、鼓励。

  

(2)向思思的父母介绍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给予思思充足的爱,为思思提供艮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

  (3)鉴于思思母亲工作繁忙,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角色模仿等方式给她介绍多种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增强母女关系,让思思感受到母亲对她的爱,减少焦虑。

(4)可以联系幼儿教育机构,让思思通过亲子课程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并且培养思思和伙伴互动的机会,学会和伙伴相处。

  (5)对保姆进行辅导。

因为思思还没有上幼儿园,所以对于看护她的保姆进行幼儿知识辅寻。

  (6)可以让思思接触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朋友。

通过朋辈群体的影响使思思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题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

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爱与关怀的需要。

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

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

  

(2)交友和游戏的需求。

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

  (3)课业辅导的需要。

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二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

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

 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

  

(1)方案名称:

儿童群益

 

(2)方案目标:

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3)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

  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

  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④方案执行:

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⑤方案评估:

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

  

第三题(家庭暴力篇)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

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作者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答题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

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作者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1)接案阶段。

社会工作者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

社会工作者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2)预估阶段。

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

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

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

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

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3)计划阶段。

社会工作者协助张女士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

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使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处理施巧巧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问题。

为了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张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

其一.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其二,帮助张女±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硬压力管理技巧;其三.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法,教导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

与此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4)实施阶段。

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里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增强案主力量,处理张女士的负面情绪,并教导其学习积极的压力管理技巧及教养技能;其二,处理施巧巧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其三,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幼儿园对于施巧巧及其母亲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

  (5)评估阶段。

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

此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约见张女士的女儿施巧巧,询问其母亲的改变状况以此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

此外,需要提前告知个案辅导即将结束。

  (6)结案阶段。

社会工作者要与张女士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

在张女士表现出离别依恋时,社会工作者要恰当地处理其离别情绪,鼓励她坚持采用个案辅导中学到的方法来处理自身情绪及女儿的教养问题。

  (7)跟进服务。

个案结束之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并请求幼儿园给予施巧巧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第四题

小龙是一年级的学生,一直由奶奶带着长大。

小龙的母亲在他3岁时被车轮夺去了生命,父亲张先生爱子心切,始终没有再娶,但是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对小龙的教育方式以简单粗暴为主。

有一天,小龙在学校和同学李逸发生争执,小龙将李逸的牙齿打掉了几颗,李逸当场鲜血直流,学校班主任将小龙的父亲张先生叫到学校,警告张先生要回去好好教育子女,如果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将不留情面,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处罚。

回家后,小龙遭到了张先生的一顿毒打。

从此以后,小龙“乖’’了很多,打人的坏习惯一直没有再犯,但是渐渐地,班主任老师发现小龙上课时常常走神,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经常做错,甚至发展到经常找不到作业本。

问题1.请谈谈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可采取的救助有哪几种类型?

2.在上述案例中,小龙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3.针对小龙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答题要点

1.一部分儿童因生活境遇不良,表现为困难无依,或表现为反社会或反常的行为,这一层面的服务一直是儿童社会工作的重点。

一般而言,这类儿童服务可以分为支持性、保护性、补充性、替代性四种类型。

(1)支持性服务是指通过提高家庭的功能,强化父母的责任,促进儿童福利;

(2)保护性服务则讲求最低限度地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维护其发展过程的稳定;

(3)补充性服务则是对儿童生活的基本状况做必要的改善,但仍有部分保留;

(4)替代性服务指完全用替代性的措施改变其生存环境。

2.在本案例中,小龙面临的主要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由于小龙的父亲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当孩子有错时,非打即骂,使得小龙很少得到正面肯定,因此心理上自我效能感低,缺乏学习动力.脾气暴躁、好斗。

(2)长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缺乏温柔的母爱和一定程度的父爱,且奶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溺爱,这或许使得小龙在学习和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学习成绩不佳、攻击性过强和具有破坏性的行为。

(3)由于小龙的问题行为,人际关系不佳,导致其缺乏来自朋辈的理解与支持。

(4)综上所述,小龙面临的困境主要有:

如何处理学业问题,提高学习成绩和注意力;如何做到和同学、老师和平共处;如何有效地和父亲沟通;如何应对自己的非理性情绪。

3.针对小龙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法。

(1)目标:

协助小龙本人处理课业、情绪及人际交往问题,从而提升小龙面对这些问题的处理能力;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应与小龙的家庭成员做好协调与沟通,帮助他们在认识自身问题的前提下积极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2)主要介入策略如下:

①对小龙提供心理疏导,协助小龙认识到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并采取正确的宣泄方式,学习新的价值观和行为;

②帮助小龙加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增强小龙改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为小龙提供必要的课业辅导和注意力集中训练,提高小龙参与学习竞争的积极性;

④和小龙的父亲进行沟通,教授其家庭养育技能与亲子沟通技巧,使其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理念与亲子沟通方式;

⑤走访小龙的班主任和学校,让老师及学校了解小龙的具体隋况,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第五题:

一、案例背景

1、基本情况:

案主为9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等,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2、家庭情况:

父亲53年出生,为回城知青,96年与小自己22岁的浙江女子结婚,婚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于99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回浙江再婚,父亲带着案主单独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案主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

父亲现为一大型中日合资企业副总经理,2003年查出患有鼻炎癌。

爷爷奶奶已经过示,案主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案主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居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案主。

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早上送案主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案主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案主接回家。

3、学校老师对其评价:

据父亲讲,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认为案主很顽皮,外面的集体活动,为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师会把案主留下,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

现在的班级,由于太顽皮,老师专门做了一本针对案主的意见薄,班里同学随时发现案主的顽劣的行为,并报告老师记在上面,案主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经常逃课,只在考试前几天复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案主数学、手工、语文课学的很好,英语教差。

暑托班老师普遍反映案主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暑脱班的正常进行。

4、大妈妈对案主评价:

大妈妈认为案主很聪明,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临近考试大妈妈叮嘱案主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这时候才会看看书,考试成绩挺好。

在大妈妈家里,所有人也是顺着他,否则他会发脾气,用大妈妈的话说是“你要顺着他的毛长,否则会闹”在这位大妈妈带他之前已有三位大妈妈带过他,都因为他太顽皮,别人不愿带他。

这位大妈妈带他也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家人认为大妈妈是没事找事,但这位大妈妈看到案主父亲工作忙,案主没有妈妈,可怜他们,因此即使案主惹人烦,她也是愿意带他的。

大妈妈很担心,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案主将来会麻烦,但是她认为对案主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把案主送到特殊的学校去,自己的责任较小。

5、父亲对问题看法:

父亲认为,案主今天的结果自己负有较大的责任,自案主很小时候,没离婚前,父亲对案主实行的是打骂教育,离婚后没有给案主较多的爱,使案主长期在缺少父母爱的环境中长大。

另外他还认为,案主所在的学校在对待案主的有偏见的不正确教育方法上对案主今天的行为结果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谈到案主所在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和现在的小学,案主父亲充满愤懑、仇恨心理,但同时又表示,不送到学校案主又能到那里去,自己也是没办法的事。

二、曾经治疗经历:

父亲曾带案主看过心理医生,医生的诊断结论是:

父母离婚、父亲生病对案主的打击很大,案主意识到失去母亲又要失去父亲而自暴自弃,因此常常做出一些危险动作引起别人注意。

医生的建议是要给案主更多的爱,这样才能激发案主把自己的爱带给其他人。

三、案例诊断:

工作员对案主进行了两天的接触与观察发现案主并不讨厌暑脱班生活,也想容入这个集体,很怕老师让他单独呆在一边。

如果老师对他态度很凶,他如果觉得自己没错,他的反抗就很强烈,但如果是他做的不对,老师给他讲道理,他还是听话的,如果是严厉的批评他,他也会反抗,但不是较强烈。

案主非常聪明动手能力很强,很喜欢手工课,在手工课,比其他孩子提前完成作品,且很有创意。

数学运算能力很强,反映很快。

在课间主动找其他小朋友玩,但玩不长,通常是有不合他意的就与小朋友打起来,如果他喜欢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他不会主动借的而是趁小朋友不注意时拿别人的,如果在课间他与其他小朋友玩的过程中,工作员表扬他一些好的行为或鼓励他帮助小朋友他会很乐意的。

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缺乏礼貌用语通常是说“你、给我”等带有命令式语气的句子,不带有称呼的。

综合分析案主周围人对案主的反应与工作员对案主的观察作出以下分析:

1、在读学前班前,由于父母闹离婚,父母之间的不良交往方式,以及父母双方把情绪迁怒到案主身上,拿案主发泄,使案主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环境中,这对案主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使案主幼小心灵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2、在缺少爱与温暖的环境中长大,家庭的变故,身边人的暗示(失去母亲,父亲得了癌症也可能会失去父亲,案主将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使案主总觉的身边的环境对他不公平,造成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仇视心理,这样的后果一方面使案主比一般孩子成熟,另一方面也常常做出一些危害性的行为,表示他的报复心理和引起别人的关注。

3、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当父亲意识到家庭变故对案主造成的不良影响时,不是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而是以另一种用物质上的满足弥补自己的愧疚的方式对待案主,使案主生活在纵容、顺从、娇惯的家庭环境中,由于自己工作忙,为给案主一个“安全,有人照顾的环境”又把案主寄养在别人家,殊不知无论是爸爸的做法还是寄养人家的做法都缺乏对案主的正确引导,他们的这种一味顺从做法使案主养成了任性、耍赖的性格,使的他周围的人都要顺着他否则就发脾气。

他的这种性格到了学校就行不通的,老师学生是不会象家人一样顺着他的,案主会感到外界对他是不公平的,在案主的概念中“公平”就是他的要求其他人象家人一样都可满足他,因此案主在学校或者外界就成了行为偏差学生

4、学校缺乏对案主的正确引导,从管理学校或班级的大局出发,对案主管制与约束,甚至把案主领出来单独看待,为案主贴上行为偏差学生的标签,更加重了案主反抗与反常的心理,使案主的不良行为变本加厉。

5、社会化进程在青少年成长中不足,他人导向的影响。

四、治疗方案:

系统理论认为整个系统是有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本个案中,案主生活在由家庭、学校、大妈妈家、暑托班、乐群这些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对案主的态度会影响案主的成长,只有加强各个子系统的配合与合作,改变子系统对案主的不良态度,对案主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应加强与案主所处的环境的联系与沟通,期望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积极配合,为案主提供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在游戏中尤其是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群体游戏使案主参与,在此过程中加强引导,培养案主合作、谦让、合群等礼貌习性。

处理好移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案主是个孝顺的孩子,把父亲对案主的爱带入辅导中,多讲些父亲为了家庭生活的艰辛与努力,对案主有促进作用.

第六题

一、 案例背景:

 

  案主为一年级小学生,7岁。

一年前与父母来到上海,(因父母都在工厂上班,每天早出晚归,长期无法与案主沟通交流),现就读于英才简易小学,案主在班级中表现出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不与人交往,经常会无故抓破周围同学的脸,同学都怕他,不愿与他一起玩,其班主任将其转介给社工。

二、案例分析:

  1、案主父母因工作原因,长期早出晚归,无法与案主沟通交流满住回到家中只能一个人玩耍活动,案主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导致不爱讲话(孤僻)性格的形成;

  2、案主家住楼房,独门独产,周围没有同龄小孩与其一起玩耍游戏,另,案主没有与朋友、同学正确交往的方式与技巧,导致无故抓破同学行为的产生。

在案主看来,这是一种“交流”,但并不知这是错误的方式;

  3、因为案主的性格,在学校里,同学们都不敢跟他玩,加之当案主侵犯其他同学时老师对其批评,无形中使案主这一性格得以强化。

三、 案例治疗:

  1、分析后,社工主动与案主面谈,了解、关心案主并给予心理支持;

  2、辅导并鼓励案主用友好的方式与同学相处,使其掌握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技巧;

  3、为案主创造与同学接触的机会,同时,鼓励班级同学大胆接触案主,关心案主,与案主一起游戏,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

  4、及时与其班主任交流情况,请班主任在平时留心观察案主的行为与变化;当案主减少攻击行为时,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5、与其家长联系,多抽时间与案主沟通,给案主一个完整的交流空间。

四、治疗效果:

  案主开始有意识和一些同学友好玩耍游戏了,虽然有时仍会有攻击他人的行为,当次数越来越少,社工与其面谈时,案主也明显感到自己的改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案主觉得很开心。

社工将继续跟进!

第二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题

  刘刚是一位高三学生,父母在两年前的地震中去世,刘刚目前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老师和同学反映刘刚经常逃学,并且流连于各种网吧中,喜欢打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也没有能力管他。

【问题】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在上述案例中,刘刚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3.社会工作者针对刘刚目前的困境,应采取什么样的服务措施?

【答题要点】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

  (3)“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介入焦点。

  (4)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始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2.刘刚主要面临的困境有:

  

(1)沉迷网游、难以自拔的现状:

  

(2)父母去世,外公外婆年纪较大,没有能力管教他;

  (3)刘刚在校表现不佳,学习有困难,存在逃学等不良行为。

  3.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措施:

 

(1)个案辅导。

针对刘刚的成长经历和行为现状,社会工作者可运用心理社会分析模式对刘刚进行个案辅导。

在治疗技术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把治疗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两种类型。

个案辅导中,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包括支持性技术、直接影响技术、讨论及描述与宣泄技术、反应性讨论技术在内的直接治疗技术。

在社会工作者与刘刚初次会谈中,可以采用支持性技术,让刘刚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

在接下来的关于亲子关系、学习等话题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强调和提议的技术帮助刘刚建立对家庭和学校的理性认识。

当刘刚对社会工作者倾诉父母去世对他的影响和目前高考的压力时,社会工作者鼓励其描述情绪,对他心中的痛苦表示理解。

社会工作者运用反应性讨论技术可以帮助刘刚加深对自身行为模式和自我防卫机制的认知。

  

(2)间接治疗。

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新的朋辈关系。

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大学生志愿者“陪护员”队伍,志愿者以陪护员身份与刘刚接触,与刘刚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实现对刘刚网络朋辈的有效替代,满足其情感交流和归属的需要。

  二是举办人际沟通训练。

社会工作者可以推荐刘刚参加青少年人际交往训练小组。

参加小组活动能使刘刚的自信心和人际沟通技巧都能得到很大改善。

  三是发展社区监督力量。

由于刘刚的外公外婆年纪较大,直接由他们来进行教育不太现实。

所以可以通过社区来发展监督力量注重对刘刚的教育和监督。

  四是进行学校辅导。

社会工作者可以建议学校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或者减压训练活动,使刘刚的学习环境得以改变。

第二题: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主资料

A男,现为某高校大二学生,来自一个中等偏下的农村家庭,性格中等偏内项,多愁善感、封闭自保。

从小生活在农村,从未外出,见识很少,从小深受家庭“好好学习”的读书观念影响,为人保守、不善与人交谈。

与人讨论的话题限于农村生活,很少和现在学生的话题相关,偶尔还会有几句“经典”语录。

总的来说他给人的感觉就是:

人很老土,和常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异,还有些做法让生厌。

二案例称述

案主来到学校——一个全新的环境,对自己家乡还不是很了解的他,更别说现在这眼前的一切,而自己的五名室友都来自城镇。

由于出生,生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同,他和别人的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人家交谈时,他突然一句“不入流”的话,和大家的讨论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对于同学来说“闻所未闻”、“不可思议”。

他做的事很多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他却还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以此为荣,经常在自己的嘴边说起这些。

总的来说,他在和他接触很多男生眼里给人的感觉是:

“不是来自这个时代,不是产自我们这个星球。

”而在交流和相处不是很多女生眼里,可能就是:

很热情、很诚恳、很务实,再加上过了点的憨厚。

大学是一个很物质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感情泛滥”的时代。

务实仿佛成为过去时。

看着寝室同学都纷纷坠入爱河,经常很晚回来,回来的人发短信、聊QQ,有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