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2755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docx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1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

  1、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

  

(一)、读准字音。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噫()陶后鲜()有闻

  

(二)课堂探究

  1、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

独:

染:

濯:

益:

植:

  亵:

鲜:

宜:

  2、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合作探究:

(一)

  1、作者把莲花比作-------------

  2、*从生长(),体态(),气质()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美了莲--------------------.

  合作探究:

(二)

  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和()花,分别比作()()。

  2、*运用了()写法,抒发了作者()情感。

  三、思维拓展: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养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

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

  因为它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2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__页。

这篇*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

(边讲边板书:

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

“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

(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

(1):

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

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

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

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

(2):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

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

我们来读课文。

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

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

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

(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

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

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

(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

“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

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

“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

这位请说。

  生(4):

很好。

“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

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

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

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

“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

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

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

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

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

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

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

鲜xiǎn。

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

这是一篇文言文。

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

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

(众笑)

  师:

对!

样子怎样呢?

  生(5):

摇头晃脑的。

(众又小声议论)

  师:

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

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

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

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

请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

是后面一组。

  师:

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

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

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

(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

)好!

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

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

我们来看练习二。

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

“骈”读pián(板书:

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

(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

  生(7):

“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

好!

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

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

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

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

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

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

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

“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

读得不错。

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

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

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

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

教师巡视。

  师:

时间到。

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

有不懂的地方吗?

还有疑难吗?

(学生陆续举手。

)这位同学先说。

  生(9):

“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

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

你说——

  生(10):

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

对。

还有问题吗?

  生(11):

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

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

这句的意思是:

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

(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

“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

(齐)听到。

  师:

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

”没有问题了吧?

(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

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

“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

对。

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

请那位同学说。

  生(14):

动词。

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

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

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

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

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

齐读课文。

  师:

都读得不错。

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

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

作者写出莲之美。

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

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

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

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

你体会体会。

  生(15):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

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

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

(边说边板书:

莲:

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

香,清)

  师:

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

不可亵玩)

  师:

我们体会得很好。

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

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

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

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

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

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

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

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

是品德高尚的人。

注释上有的。

  师:

对。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

我们画下来。

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边板书:

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

一齐回答。

  生:

(齐)《荔枝蜜》。

  师:

对了。

我们再看课文。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

(齐)陪衬。

  师:

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

菊:

隐逸者牡丹:

富贵者)

  师:

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

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

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

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

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

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

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

前面还有两句: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

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

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

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

还有呢?

  生(21):

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

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

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

还有吗?

  生(22):

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

(众笑)

  师:

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

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

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

我们再看下文,“噫!

”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

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

(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

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

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

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

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

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

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

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

下课!

  《爱莲说》信息化教学课堂实录3

  师: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

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

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

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

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

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

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

我觉得应该读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师:

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

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

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

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

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

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

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

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

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

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

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

大家认为谁说的对?

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

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

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

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

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

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

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

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

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

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

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

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

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

其实*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

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1:

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2:

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

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

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焉”

  生:

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

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

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生2:

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的品德

  生3:

我从“中通外直”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

  生4:

我从“不蔓不枝:

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

  生5:

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的品德

  生6:

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师:

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

  生1:

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

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

齐读两遍

  生1:

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

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

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

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

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

*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

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

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

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3:

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

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

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4:

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

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

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

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

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

老师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

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

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

大家说有没有?

  生:

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

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

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

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

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1:

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

  师:

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

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