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3748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docx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饲料原料及成品可携带和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规范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管理,对防控非洲猪瘟具有重要意义。

为防范病毒污染饲料生产、经营、运输环节,经饲料途径传入生猪养殖场户,特制定本技术要点。

2.关键风险点

2.1原料。

饲料原料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潜在途径较多:

一是污染的猪血蛋白粉、肠膜蛋白粉等猪源性原料,直接携带病毒;二是谷物等原料,在收割、初加工、储存等过程中被污染;三是原料在供应商处储存或加工过程中被污染;四是原料在运输过程中,因接触被污染的运输车辆或暴露于污染的环境而被污染。

2.2经营场所。

该场所联系着众多生猪养殖场户,是人员、车辆、物资的交汇点,病毒交叉污染风险高。

2.3车辆。

运输过病死猪、去过感染猪场或被污染的兽药饲料等生产经营场所的车辆,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2.4人员。

接触过病死猪、污染猪肉或去过污染场所的员工或外来人员,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2.5物资及食材。

来自疫区,或被运输工具、人员污染

的物资及食材,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3.分区管理原则

可通过划分“红、橙、黄、绿”四个生物安全等级,进行饲料生产经营场所分区管理,各分区间采用实体隔断或明显标识,人员、物资等进入更高一级生物安全区域时,需采取相应风险管控措施。

3.1红区。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以外不可控区域。

3.2橙区。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原料车停车区、行驶通道、卸料区、办公区、生活区。

3.3黄区。

原料库、筒仓、投料、输送、粉碎、配料等饲料调质之前工序所在区域。

3.4绿区。

生产车间、成品库、成品散装仓、成品装料和成品运输车辆行驶区域。

4.进厂原料、车辆、人员、物资及食材控制(红区)

4.1原料控制

4.1.1供应商选择。

选择规模较大、非疫区的供应商,建立直采体系,尽量减少同品种供应商的数量,降低污染风险。

4.1.2供应商审核。

建立供应商审核体系,包括生物安全审核(对供应商的原料、加工工艺、成品及厂区环境、生物安全防护等进行全面考察评估,引导供应商做好生物安全管控,排除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风险)。

4.1.3原料选择。

优先使用非疫区的原料,疫区的原料需经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采购。

尽量避免使用动物源性及猪源性原料,如需使用,须经核酸检测阴性。

4.2车辆控制

4.2.1原料车辆。

尽量选择密闭、防尘的车辆运输原料。

车辆应没有运输过病死畜,装车前充分清洗和消毒。

运输车厢可用塑料布或帆布覆盖封闭,防止原料在运输途中被污染。

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避开疫区、生猪运输密集路线。

运输司机全程尽量少下车,避免在疫区或人员密集处停车、吃饭。

经过厂外洗消点严格清洗消毒,在厂门口二次消毒后方可进厂。

4.2.2成品车辆。

尽量选择密闭、防尘的车辆运输成品。

应加强司机管控,包括下车地点及饮食。

应预先制定行车路线,尽量避开疫区、生猪运输密集路线。

返回的车辆,经过厂外洗消点严格的清洗消毒,在厂门口二次消毒后方可进厂。

4.2.3其他车辆。

限制其他车辆入厂。

如需进入的,须清洗消毒。

禁止其他车辆进入黄区和绿区。

4.3人员

4.3.1内部人员。

尽量驻厂、减少外出,尽量减少接触不明来源的动物源性制品,减少农贸市场接触机会和群体性聚餐等高风险活动。

工作人员需经踩脚踏盆消毒、淋浴、更换衣物鞋帽后进入并登记。

对于携带的物品,手机擦拭消毒,其他物品熏蒸间臭氧消毒,放入传递窗、开紫外灯消毒后进入。

尽量减少人员跨区流动。

4.3.2外来人员。

需经踩脚踏盆消毒、洗手、穿戴鞋套、隔离服后进入并登记。

对于携带的物品,需消毒后进入。

4.4物资及食材

4.4.1生产物资。

饲料厂所用物资应定点采购,经消毒后方可入厂。

4.4.2食材采购。

减少外部猪肉采购,如采购需经检测阴性。

所有食材特别是新鲜蔬菜应明确供应渠道,避免接触生鲜猪肉。

5.原料处理(橙区)

5.1散装原料

5.1.1卸料。

保持卸料口周边整洁、清洁,不用或车辆经过时,使用坑盖关闭卸料口。

卸料时,避免原料接触轮胎,保护散装原料不受轮胎和车底盘等散落物污染。

5.1.2除尘。

玉米、小麦、高粱、大麦等谷物原粮,除杂后增加风选除尘,降低粉尘携带。

5.1.3消毒。

卸料结束后,应对卸料口周边及车辆行驶区域进行消毒。

5.1.4检测。

有条件的,原料进仓前可采样检测。

5.1.5人员。

司机全程不宜下车。

禁止不必要人员进入原料区。

5.2袋装原料

车辆不宜进原料库,可通过设立中转平台,将原料转运至原料库。

6.原料储存(黄区)

6.1除中转平台口半封闭外,原料库其余部分应全封闭。

所有门窗用铁丝网封闭,防止禽鸟进入原料库。

6.2大门安装挡鼠板,并定期进行灭鼠工作。

6.3除中转叉车或转运小车外,外部车辆禁止进入原料库,并定期对库房内部道路或空载垛位进行消毒。

6.4禁止外部装卸人员跨区进入原料库。

6.5不生产时,原料投料口要用盖板覆盖。

6.6提倡猪用饲料原料独立分区存放,避免接触其他动物源性饲料原料。

7.饲料加工(绿区)

7.1人员。

人员由橙区进入绿区,需经踩脚踏盆消毒、淋浴、更换衣物鞋帽后进入。

手机擦拭消毒后方可带入。

人员尽量少接触灭菌后饲料,如需清理或维修调质后端设备,做好消毒。

7.2物资。

绿区所需维修等物资,需经消毒后进入。

7.3生产线。

猪饲料生产线最好为独立生产线,避免接触其他动物源性饲料原料。

7.4调质。

维持较高调质温度和时间(如85°C、3分钟),

杀灭原料中可能携带的病毒。

7.5冷却。

冷却器进风处增加初效空气过滤,避免高温调制后颗粒冷却过程中被车间粉尘等造成二次污染。

8.成品储存与运输(绿区)

8.1储存

8.1.1散装料。

提倡使用散装料,散装料直接进入散装仓,可降低外部包装和环境污染风险。

8.1.2袋装料或吨包。

有条件的,宜对外包装检测,合格的进入成品库。

除中转平台口半封闭外,成品库其余部分宜全封闭,所有门窗用铁丝网封闭,防鼠防鸟。

8.2运输

8.2.1使用清洁、专业车辆进行成品运输。

8.2.2散装成品饲料运输全程加装铅封,同时密封下料口,避免运输途中饲料和下料口污染。

8.2.3袋装或吨包饲料的运输,应全程加盖塑料布和帆布覆盖封闭,密闭运输。

8.2.4饲料宜先从饲料生产车间运送到安全的、无污染

GPS实时监控。

8.3返回车辆

8.3.1由猪场返回车辆,按照进厂成品车辆进行管控。

8.3.2对散装车辆,应检查铅封是否与离厂时一致,确

保没有被打开过。

8.3.3禁止包装袋重复使用。

如重复使用,应彻底清洗和消毒。

一般不重复使用包装袋。

9.饲料中转站和经营场所

9.1饲料中转和经营场所按照饲料成品储存进行绿区管理。

饲料储存区与生活区应设实体隔断,进行封闭管理。

有条件的,争取做到人员和车辆单向流动。

储存区工具等物品专用并定期消毒和检测。

避免老鼠、猫和鸟等野生动物接触此区域。

9.2对需进入储存区的人员、物资和接触饲料的装卸人员、工具进行重点监控,接触饲料前应进行采取防护措施,如淋浴、更换衣物、鞋帽或穿戴隔离服等。

直接接触饲料的,宜采样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操作。

9.3对储存区、生活区以及接触饲料的工具、物资、人员、车辆进行定期消毒、监测,推荐2天1次。

10.监测与记录

10.1原料供应商采样监测

10.1.1采样频率。

1次/周(视外部大环境情况调整频率)。

10.1.2采样方法。

地面样品使用4层纱布,用大面积采样器(夹布拖把,规格15x30厘米)在地面上推动擦拭,尽量增加采样面积;其他区域使用IOXlo厘米的纱布擦拭。

10.1.3采样位点。

大门口、地磅、原料卸货区、原料库(地面、包装袋)、生产区、成品库(地面、包装袋)、成品装料区。

10.2进厂车辆采样监测

10.2.1采样频率。

1次/辆。

10.2.2采样方法。

清洗消毒静置后,使用浸有PBS缓冲液的IoXlO厘米纱布擦拭。

10.2.3采样位点。

散装成品车辆:

下料口、车顶、轮胎、驾驶室(司机手脚放置区);袋装成品车辆:

车厢内、轮胎、驾驶室(司机手脚放置区);原料车辆:

车厢、轮胎、驾驶室(司机手脚放置区)。

10.3进厂物资及食材采样监测

10.3.1采样频率。

每次消毒后采样。

10.3.2采样方法。

进厂物资、食材经过熏蒸或臭氧消毒结束后,使用浸有PBS缓冲液的IoXlo厘米纱布擦拭。

10.3.3采样地点。

物资、食材表面全覆盖。

10.4进厂人员采样监测

10.4.1采样频率。

内部人员:

1次/周;外部人员:

每次进入时(视外部大环境情况调整频率)。

10.4.2采样方法。

使用浸有PBS缓冲液的IOXlo厘米纱布擦拭

10.4.3采样位点。

头发、面部、手、上衣、裤子、鞋面、鞋底。

开展以上监测时,每次可以采用5—10个样品混样检测。

10.5厂内环境监测

10.5.1采样频率。

1次/周(视外部大环境情况调整频率)。

10.5.2采样方法。

地而样品使用4层纱布,用大面积采样器(夹布拖把,规格15x30厘米)在地面上推动擦拭,尽量增加采样面积;其他区域使用IOXlO厘米的纱布擦拭。

10.5.3采样位点。

橙区:

地磅、卸料区、办公区、生活区;黄区:

原料库地而、原料外包装、投料口;绿区:

制粒机平台、打包区、成品库地面、成品外包装。

10.6散装原料

10.6.1采样频率。

1次/车。

10.6.2采样方法。

进原料仓前流管处安装连续性采样器采样或出杂口使用布条采样。

10.6.3采样位点。

进原料仓前流管处或岀杂口。

10.7袋装原料

10.7.1采样频率。

1次/批次。

10.7.2采样方法。

投料口安装连续性采样器采样。

10.7.3采样位点。

投料口。

10.8成品

10.8.1采样频率。

1次/批次(每个料号一次)。

10.8.2采样方法。

使用浸有PBS缓冲液的IOXlO厘米纱布擦拭。

10.8.3采样位点。

成品打包口内壁、散装成品仓下料口内壁。

11.异常处置

在饲料生产经营环节检出非洲猪瘟核酸阳性的,应立即报告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并采取以下措施。

11.1溯源调查。

针对原料、车辆、人员、物资及食材进行采样监测。

查看各项记录表,分析异常样品出现前与外界接触的原料、车辆、人员、物资及食材、环境等环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1.2原料供应商。

立即停止供货,同时与供应商沟通对异常区域的处理措施,经过生物安全评估后,再确定是否继续合作。

11.3储存区域。

立即对问题区域进行清理消毒,直至检测正常。

11.4人员。

调查其近期活动轨迹,并对其在厂内活动区域进行清理消毒。

11.5物资及食材等。

对设施设备,须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对食材等物品,应进行销毁处理,并对储存区域消毒。

11.6进厂车辆。

调查近期活动轨迹,对其厂内活动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对车辆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直至核酸检测阴性后重新合作。

11.7进厂原料。

停止使用并物理隔离异常批次原料,同时进行风险评估。

经评估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应予销毁处理;

传播风险可控的,应对该批次原料采取静置、热处理等措施

(原料加热到60°C保持30分钟,或高温80—9OOC保持3分钟以上,或在常温、干燥隔离库房中将原料隔离放置45天以上,饲料成品同样适用),同时跟踪使用该批原料生产的成品及发货情况等,停止发货和使用;对已经采食猪群进行跟踪监测。

11.8饲料成品。

停止使用并物理隔离异常批次饲料,同时进行风险评估。

经评估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应予销毁处理;传播风险可控的,应对该批次饲料采取静置、热处理等措施。

对已发货成品,应立即停止使用、就地销毁,同时跟踪已经采食猪群健康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