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6862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母猪及乳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母猪养殖技术之科学养猪技术综述

第一节我国养猪业水平与国际水平比较

  据FAO(国际粮农组织)1998年信息,中国养猪业与国际水平比较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肉类总产量约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5.6%,而猪肉总产量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4.2%,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猪肉占肉类的比例为67%,是一个在肉类中以食猪肉为主的国家。

但是,我国的养猪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差距更大,这从猪的出栏率可以看出:

我国猪的出栏率在1998年为100.9%,而发达国家为150.9%,美国为177.9%,从出栏率这个最能反应一个国家养猪业水平的数据来看,我国约占发达国家的67%,占美国的56.7%,这说明我国的养猪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养猪业已经走出了短缺经济时代,目前的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必须进一步提高养猪业的科技水平,换句话说,我国养猪业的科技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有志献身于养猪事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战斗在养猪生产第一线的同仁们应经常想到的一个问题。

第二节科学养猪技术之规模养猪生产的工艺参数简述

  目前,我国养猪生产已经走出落后的传统养猪方式,开创了现代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的新局面。

猪场管理者必须了解养猪生产的工艺技术参数,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养猪生产的科技水平。

  规模养猪生产的工艺参数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据品种的不同,生长发育参数略有差异。

  1、种公猪:

10月龄的初配体重为130-150公斤,每头种公猪负担25-30头母猪。

种公猪年更新率为30%,每3头成年公猪选留一头后备公猪。

  2、种母猪:

  

(1)妊娠期平均114天

  

(2)哺乳期4、5、6周(28、35、42天)

  (3)空怀期14天(7-21天),发情周期21天,母猪断奶后5-10 

天发情配种,一情期受胎率为85-90%。

  (4)成年母猪年淘汰率为25%,后备母猪应为成年母猪数的25-30%。

  (5)父母代母猪每窝活产仔猪10头。

哺乳期存活率为90%,即每窝存活仔猪9头。

育成猪存活率为95%,育肥猪淘汰率为2%。

  (6)母猪年产仔窝数:

U=365天/年÷(114+P+H+21×B+21×E)

其中:

P=哺乳期(以35天为例)H=母猪断奶到第一次发情的平均天数为14天

B=一情期配种空怀率15%E=发情期长短误差10%

根据上述参数计划年产仔窝数:

U=365÷(114+35+14+21×0.15+21×0.1)=2.17窝

U=365÷(114+28+14+21×0.15+21×0.1)=2.26窝

一个生产周期为162-168天,平均为165天,头母年均产仔2.2窝。

(注)以上指标按较高生产水平测算。

3、各种类别猪的每栏饲养头数及占地面积

4、商品猪群生长发育参数

第三节科学养猪技术之规模猪场种猪群数量的确定

  规模化猪场选用的杂交方式、种猪群的组合、数量是否符合生产要求,猪群结构是否优良,都直接影响养猪生产的水平和商品猪生产的质量,从而也就影响到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可见,任何一个规模化养猪场都应该重视猪群结构的优化与更新。

  任何一个规模猪场都应首先确定商品猪生产的规模(即头数),按生产规模的大小来配备种猪群的数量,种猪群的数量随生产水平的高低而变化。

例如:

一个年产商品猪10000头的规模猪场,如采用三元杂交的方式,按每头母猪年产15头商品猪(全群平均数,包括空怀率在内)计算,则需杂交一代母猪约670头,生产670头杂交一代母猪所需的纯种母猪群就要有90头,按每头公猪负担25-30头母猪的比例选留种公猪,则第一父本公猪需约3-4头和第二父本公猪约25-30头。

此外,还要考虑杂一代母猪每年有30%的更新率,则纯种后备母猪每年尚需保证30头。

如果采用二元杂交方式,则每年需纯种母本猪670头,父本公猪30-35头。

由此可以推算任何规模生产的猪种结构所含各种群的数量。

  在种猪群体结构中,各类种群的数量要随生产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例如:

如果每头母猪年生产17头商品猪时,则各类种群头数相应有所下降:

杂交一代母猪只需590头,生产杂交一代母猪所需的纯种母猪就只需70头,种公猪的数量也可相应减少,种群头数的下降,同样能达到10000头商品猪的产量,这样,猪群的饲料消耗大为降低,从而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因此,应力争提高母猪年产商品猪头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优化猪群结构,千方百计地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断奶仔猪成活率,争取达到90%左右。

第四节科学养猪技术之猪舍通风换气

一、猪的舍通风不良的危害及有害气体指标

  在各类猪舍中,特别是封闭式猪舍,由于猪群的呼吸,粪尿的腐败、发酵分解,垫草和散落的饲料发霉变质等,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对猪有危害的气体,主要有氨气、二氧化碳、甲烷及硫化氢等。

  (1)氨气的浓度过高时,就会引起粘膜充血,眼结膜炎和呼吸道疾病,如浓度再大,就引起眼睛失明,肺水肿,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的麻痹,易造成猪的死亡。

  (2)猪舍内的二氧化碳,经长期积累,浓度过高时,会造成舍内缺氧,使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增重减慢。

  (3)猪舍中最有害的气体是硫化氢,该气体具有臭豆腐味,是较强的神经中毒剂,有强烈的刺激性,浓度过高时,会引起猪眼结膜和呼吸道的炎症,严重时,可导致猪窒息或神经麻痹而亡。

  这些气体的正常含量为:

氨气不得超过每立方米15毫克,二氧化碳不超过0.15~0.2%,硫化氢不超过每立方米10毫克。

在低温条件下,北方的大部分猪舍全部进行封闭,这时产生的有害气体排不出去,会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使生产成绩下降。

因此,在猪舍密闭的情况下,必须设置通风口,鼓风机等换气设备,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加快排除有害气体。

在半封闭式猪场,冬天晴天上午出太阳后,要打开窗户进行通风换气,但与此同时要注意保持猪舍温度,防止猪群着凉,尤其是要保持产房和仔猪舍所需的温度,但保温要在通风的基础上进行

二、科学养猪技术之环境参数

(1)温度

(2)湿度:

猪舍内相对湿度要求为50-70%

(3)空气流速:

猪舍内空气流速要求春、秋、冬季为0.2-0.4米/秒,夏季0.4-1.0米/秒。

第五节养猪养猪技术常用术语

  日增重:

指猪每天增长的重量(克或千克)。

  饲料报酬:

指养殖动物的生长过程中,饲喂每千克饲料后,动物增重千克数。

实际计算时以动物平均每天增重(日增重,千克):

平均每天采食饲料量(千克)。

如饲养10头仔猪饲养10天,共饲喂饲料63千克,增重44千克,平均日增重0.44千克,平均每天采食量0.63千克,这样饲料报酬为:

0.44:

0.63=0.698

  料肉比:

指动物生长过程中,动物每增重1千克需要饲料的千克数,即平均每天饲料采食量(千克):

日增重(千克)。

  品种:

动物(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长期进行自然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在外表性状、生长发育性状、繁殖性状及其它性能等与其它同类动物有明显区别,并具有一定数量的群体,如杜洛克猪、皮特兰猪等。

  品系:

品种中,具有特殊性状、性能或区域的群体,如英系大约克(又称英系大白)、加系大约克等。

  杂交:

指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雌雄动物(猪)之间进行交配称杂交。

由此产生的后代称杂交种(猪)。

仅有两个品种的动物进行的杂交叫二元杂交,其后代称二元杂交种(猪);有三个品种的动物进行的杂交叫三元杂交,以此类推。

母猪低温症的治疗措施

母猪低温症是母猪妊娠后期常发的一种疾病。

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管理差、青、精饲料搭配不合理,以致机体营养供给与消耗不平衡,加之体内胎儿逐渐发育,而引起代谢障碍,进而体温降低。

治疗时应补液、强心、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以补气、血为主。

  一、辅酶A100单位4支,肌苷0.1克5支,A.T.P20毫克5支,10%葡萄糖注射液1000毫升,混合一次静滴。

一日两次,连用2-3日。

  二、10%安钠咖10毫升、维生素B110毫升,混合肌注。

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25%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10%维生素C5这升、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注2-3天。

  三、中药疗法。

党参、当归、肉桂、黄芪各25克,白术、茯苓、白芍、熟地、升麻、干姜各30克,甘草、川芎各20克,大便干燥加大黄50克,红糖150克为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3天。

  四、附子理中丸3-6丸,加水溶化灌服,每日1次,连服3次。

仔猪腹泻怎么办?

 严格来讲腹泻本身只是一种症状,传染性因素、寄生虫等诸多因素都能引起该症状的出现。

在此本人结合生产实际针对仔猪(0~70日龄)阶段常见的、危害大的传染性腹泻疾病做简要论述。

1细菌性因素引起的腹泻病

猪只生长发育的过程始终存在着猪只与微生物及体内外环境的制约平衡,当这种平衡因为管理疏漏、冷热不定、断奶等各种应激因素被打破时,猪只抵抗力下降,有害菌大量繁殖占据统治地位,进而使猪只表现出病症。

像引起仔猪黄白痢的大肠杆菌、引起副伤寒的沙门氏菌都属于条件性致病菌,他们引起仔猪犯病就是在菌群失调后趁虚而入的。

下面对比了这三种病:

黄痢:

1~7日龄多发,死亡率高,仔猪突然下痢,排泄物清亮,颜色不一,多呈黄色水样,腥臭;胃肠卡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胃黏黏膜红肿、胃底腺区黏膜红色至暗红色;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

白痢:

10~30日龄,死亡率低,体温正常、排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粥状稀便,胃肠卡他,胃内有多量凝乳块,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

副伤寒:

1~4月龄,哺乳仔猪少发,死亡率高。

慢性病例仔猪持续性、黏液出血性或水样黄色下痢。

慢性病例大肠黏膜呈典型的扣状坏死和溃疡,或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肾、淋巴结等干酪样坏死,肝有小坏死点。

2防控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给猪只提供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

2.2依据猪场实际情况,做好免疫

仔猪黄白痢的预防,在母猪怀孕后期进行预防接种。

可供选取的疫苗种类有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以及基因工程苗,可依据本场实际合理选用。

副伤寒的预防在仔猪断奶前免疫疫苗,市面上可供选取的疫苗,有肌肉注射的也有口服的,建议使用后者。

副伤寒的免疫副反应较大,免疫后做好对猪群的观察。

通过以上的免疫,降低了仔猪对疾病的易感性。

2.3减少仔猪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

2.3.1做好母猪产前、产后一周的保健工作:

该阶段通过配伍使用“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利高霉素、泰妙菌素+金霉素”等各种广谱抗生素,不但有效防治了母猪产后“三联症”的发生,而且阻断了病原菌通过乳汁传染给仔猪的途径,进而保证了奶水的高品质,减少了黄白痢的发生,促进了仔猪健康成长。

2.3.2彻底冲洗产床,及时清除产床上的粪便:

因为大肠杆菌通过粪便向外散播,仔猪在抵抗力较差时接触粪便就可能感染病原菌,所以如下几方面要下足功夫:

上批猪只转走后,对产房彻底清洁、冲洗、消毒、空舍(5~7天);怀孕母猪在产前两周进行一次彻底驱虫(或按4+1模式进行);上产床前用清水冲洗干净母猪体表(注意保温)并喷洒消毒药;临产时用消毒药水擦洗母猪乳房、外阴以及床位,挤出每个奶头的头几把奶;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的好坏,对这三种病的发生、流行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搞好卫生,及时清除产床上的粪便。

2.3.3坚持带猪消毒:

每周坚持用广谱的消毒药消毒两次,减少猪舍中随尘埃漂浮在空中的病原菌的数量。

消毒药选取以气味小或没有刺激性气味的能广泛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为宜,这一点对防治呼吸道疾病尤为重要。

2.3.4及时隔离、淘汰发病猪只,特别是确诊为副伤寒的猪只。

2.4仔猪保健

利用长效土霉素或头孢类等广谱长效抗生素,在仔猪的3、7、21、28、42天分别进行保健,在哺乳仔猪阶段建议能口服用药的不选择肌肉注射。

针对于转群等应激较大的生长阶段,有目的的选取药物进行预防,并注意脉冲式给药,以提高疗效。

2.5产房、保育舍严格做到全进全出

2.6补充微生态制剂

仔猪阶段的菌种主要以乳酸菌、酵母菌为主,乳菌宝(大北农集团研发、生产)用在仔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防治细菌性腹泻有确切疗效,可饮水、可拌料使用方便,并且不存在耐药性的说法。

2.7治疗

大肠杆菌较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治疗时最好做药敏试验以指导用药。

这一点对于经营多年环境较差的猪场更显重要。

2.7.1腹泻的过程是猪只借肠道蠕动加快,排除有毒有害物质的过程,是猪只防卫功能的体现。

因此不主张看见猪只腹泻便立即使用有立竿见影疗效的但副作用大的针剂,要查明腹泻的原因,因症施治。

2.7.2治疗时要始终坚持“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观念,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进一步强化护理的举措。

2.7.3多项并举:

依据猪只腹泻的程度和药物的吸收途径,采取肌肉注射、后海穴注射、灌服、补液等措施。

蒽诺沙星、诺氟沙星、粘杆菌素等药物对仔猪腹泻效果确切。

3病毒性腹泻

虽然部分细菌性腹泻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但是与病毒性腹泻病比较而言其传播速度慢、多散发、对管理的依赖性大,即使发病用药及时、准确的话也能有效治疗,病毒性腹泻病与之相反、必须更加重视。

3.1做好基础免疫是降低危害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对于疫情稳定的场,建议在每年的10月份前后用腹泻二联苗的灭活苗对猪群实行一刀切制的免疫;对于受疫情威胁的场和受危害严重的场建议使用弱毒苗进行全群免疫。

猪轮状病毒也可依据实际选取疫苗。

除此之外,做好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等相关疾病免疫。

3.2慎重引种,严格隔离检疫

3.3认真落实生物安全与消毒制度

3.4采用SEW

SEW(早期隔离断奶技术),通俗的讲就是在仔猪的母源抗体没有消失前将母子分离,并将仔猪移入较远的无病原菌的环境中,进而减少疾病水平传播的生产方式。

一般是在14~18日龄隔离开,该技术能有效控制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的发病率。

但是该技术对管理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本病一旦发生最好的办法是让整个猪群尽快感染病毒,缩短病毒在猪群间持续的时间,方法可以采用紧急免疫接种腹泻二联弱毒苗或给猪群饲喂患病仔猪的粪便及小肠,一般7天左右猪群就平稳下来,母猪也产生了坚强的免疫力。

如果腹泻首先出现在育肥猪只,要隔离发病舍,产房派专人管理,避免其内的母猪、仔猪发生感染,并尽早使其他母猪感染而获得免疫力,以保护仔猪。

注:

在给怀孕母猪紧急接种时,离分娩还有两周的母猪不要接种。

受威胁时的办法是隔离这类猪群。

此外对症采取补液和投服抗生素的办法,以减少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其它治疗方案:

仔猪腹泻是造成仔猪生长缓慢、断奶体重减少和死亡率高的重要因素。

 

   发生腹泻后仅是简单地注射抗生素或者抗生素联合用药,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创新了治疗方法:

采用维生素B1联合抗生素(主要是氟哌酸注射液,价格低,使用方便)共同用药,对仔猪腹泻甚至是母猪或生猪腹泻都有疗效,并运用到预防中,亦取得满意效果。

具体方法:

预防用量为仔猪出生后3d到1周,即肌肉注射维生素B10.5mL(25mg)、氟哌酸注射液1mL,每天2次,连用3d;治疗用量为2~5kg仔猪肌肉注射维生素B11mL(50mg)和氟哌酸注射液2~3mL,每日2次;5~15kg仔猪肌肉注射维生素B12mL(100mg)、氟哌酸注射液5mL,每日2次,连续用药3d,重症病畜用药5d,最多使用7d,基本都可以治愈。

断奶仔猪饲养管理要点

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国内规模化猪场已逐步采用仔猪超早期断奶(SEW)技术,有的甚至提前至10日龄。

但仔猪早期断奶常出现腹泻、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和免疫力降低等早期断奶综合症。

其中腹泻是最常见的也是对仔猪危害最大的问题。

据报道,仔猪断奶后8~13d,仔猪腹泻率高达32%,14~17d增至41.4%,此后降,到22~28d降到8.4%,断奶后仔猪死亡率高达20%~30%(杨雪峰,2004)。

如何降低断奶仔猪腹泻成为当前养猪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早期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及降低仔猪腹泻的营养调控措施,断奶仔猪养殖管理非常重要。

 

  1、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

  1.1内源消化酶活性低

  乳仔猪消化道内源酶的分泌量较低,胃内仅有凝乳酶、胃蛋白酶,且含量仅为成年猪的1/3~1/4。

同时,胃底腺不发达,不能分泌足够盐酸。

缺乏游离的盐酸,胃蛋白酶就没有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

Lindemann等(1986)报道,4周龄仔猪断奶7d后,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凝乳酶等活性下降到断奶前的1/3,除胰脂肪酶外,其他酶要经过两周才能恢复或者超过断奶前水平。

张振斌等(1999)试验发现,空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活性在断奶后第2d降低了50%,淀粉酶活性在断奶后第6d和第9d分别降低了50.8%和33.8%。

Cera等(1990)研究发现,哺乳仔猪0~5周龄期间肠道脂肪酶活性几乎逐周成倍增加,但21d或35d断奶时,酶活性停止增加,需要经过1周恢复后才能重新增加,8周龄后仔猪消化道酶系统趋于正常水平。

  1.2消化系统形态结构变化明显

  断奶后,仔猪消化系统小肠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出现严重的绒毛萎缩、隐窝变深、肠黏膜淋巴细胞增生和隐窝细胞有丝分裂速度加快。

王静华(2003)报道,21日龄仔猪断奶5d后,肠绒毛高度降低了50%。

戴德渊(2006)报道,断奶后11d肠隐窝深度明显增加,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

同时,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蔗糖酶、乳糖酶、异麦芽糖酶、海藻糖酶等活性下降,这些变化可导致肠道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不良。

而当未消化的营养物质到达大肠时,被微生物利用,产生甲烷、硫化氢、尸胺、腐胺等有害物质,刺激肠蠕动加快,引起肠道渗透压升高,最后导致腹泻。

  1.3免疫力降低,抗病力弱

  仔猪获得免疫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过吮吸母乳获得被动免疫;二是在自然状态下仔猪自身免疫系统生成、发育而形成的主动免疫。

初乳以IgG为主,约占80%,IgA占15%,IgM占5%;常乳以IgA为主,约占60%,IgG为30%。

在仔猪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中,以IgM为主,IgA次之。

IgG主要是在血清中起杀菌作用,可防止败血病。

IgA的特点是能耐酶的消化,可附着在小肠内壁达12h以上,抑制大肠杆菌活动,抗胃肠道疾病。

IgM对控制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效力最强。

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虽高,但降低很快,如IgG的半衰期为14d,IgM5d,IgA2.5d。

仔猪10日龄以后才开始自产免疫抗体,4~5周后才成熟,在21日龄断奶会降低仔猪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力,显著降低了血液免疫球蛋白的数量,此时仔猪对病原的抵抗力最低。

  1.4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

  动物的消化道内存在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其宿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平衡。

正常情况下,微生物区系会随着外界环境和日粮的变化而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变动,但如果波动超过正常生理范围,就会引起生态失调。

新生仔猪肠道微生物主要来自母猪阴道、粪便以及环境中。

哺乳仔猪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群,pH维持较低水平。

而断奶后由于仔猪胃酸、消化酶分泌不足和肠黏膜损伤等原因,导致肠道大肠杆菌、链球菌、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甚至成为优势菌,造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

张振斌等(1999)试验表明,断奶第6d肠道内大肠杆菌较哺乳仔猪增加5.4%,断奶第9d乳酸杆菌数量较哺乳仔猪降低14.3%。

  1.5体温调节能力差

  断奶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对各系统的调节能力差,导致仔猪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易受冷、热应激的影响,所以要加强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以降低仔猪腹泻发生率。

  2、营养调控措施

  2.1乳糖

  乳糖在仔猪胃肠内经乳酸杆菌作用分解产生乳酸,可以降低断奶仔猪胃肠pH值,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肠道微生物的繁殖,从而起到防止仔猪下痢的作用,另外,乳糖还具有改善饲料适口性、促进钙的吸收、降低氨等腐败物质的吸收、促进排便等功能。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乳糖不易结块,混合均匀度高,提高了饲料产品的质量。

  王博(2005)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4%乳糖,仔猪的采食量提高了21.01%,日增重提高了42.86%,每头仔猪多收益17.12元。

戴求仲(1999)研究了用等量乳糖替代等量乳清粉对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的影响,仔猪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差异不显著,但每头盈利提高了5.7%。

Mathew(1997)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5%乳糖,仔猪的日增重提高了13.82%,采食量提高了12.12%,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1.07%。

  2.2二甲酸钾

  二甲酸钾于2001年被欧盟批准使用,是欧盟批准的第一种用于替代抗生素促生长剂的非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产品。

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猪日粮中添加0.6%~1.2%的二甲酸钾,可显著提高猪的增重效果,减少由于细菌感染造成的死亡数量,对促进仔猪生长和防治下痢效果显著(梁平,2004)。

二甲酸钾的作用机理在于甲酸的抗菌作用,甲酸和甲酸钾在自然界和猪肠道中天然存在,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具有完全的生物降解性。

独特的抗微生物功能基于甲酸和甲酸盐的综合作用,每单位重量的有机酸以一碳酸甲酸的酸性最强,而且具有极强的抗微生物作用。

非解离型的甲酸能穿过细菌细胞壁,使细胞内pH值下降。

甲酸盐阴离子在细胞壁外分解细菌细胞壁蛋白质,发挥杀菌和抑制细菌的作用,如沙门氏菌。

另外,甲酸还具有激活动物消化道中消化酶、改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增加胰腺的分泌、促进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等多重作用。

  Paulicks等(2000)在生长小猪日粮中添加1.8%的二甲酸钾,日增重提高了8%~18%,饲料转化率提高了6%,采食量提高了1%~8%。

张若寒(2006)报道,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二甲酸钾,日增重提高了13%,采食量提高了8%,饲料报酬改善了5%。

王文杰等(2006)试验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1.2%二甲酸钾可以明显改善仔猪的生产性能,与抗生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2.3甲酸钙

  甲酸钙是一种含甲酸的钙盐,含钙31%,含甲酸69%,中性的pH值,并且水分含量低,将甲酸钙混合到添加剂预混料中不会造成维生素损失,且在胃酸作用下可分离出游离的甲酸,降低胃pH值。

甲酸钙熔点高,在400℃以上时才能分解,在制粒过程中不会受到破坏。

甲酸钙的作用主要通过其在胃环境中分解出甲酸实现的,功能与二甲酸钾类似,包括:

(1)降低胃肠道的pH值,有利于激活胃蛋白酶原,弥补仔猪胃中消化酶和盐酸分泌的不足,提高饲料养分的消化率。

阻止大肠杆菌及其他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同时促进一些有益菌如乳酸杆菌的生长。

乳酸杆菌等有益菌能覆盖肠黏膜,使之不受由大肠埃希氏菌产生的毒素的侵入,从而防止与细菌感染相关的腹泻发生。

(2)甲酸作为有机酸在消化过程中可起到螯合剂的作用,能促进肠道对矿物质的吸收(黄建华,2005)。

  国内外研究表明,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1.5%甲酸钙可以明显改善断奶仔猪生产性能。

德国的研究发现,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1.3%甲酸钙可以改善饲料转化率7%~8%,添加0.9%可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

郑建华(1994)在28日龄断奶仔猪的日粮中添加1.5%甲酸钙,饲养25d,仔猪日增重提高了7.3%,饲料转化率提高了2.53%,蛋白质和能量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0.3%和9.8%,仔猪下痢显著减少。

吴天星(2002)在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1%甲酸钙,日增重提高了3%,饲料转化率提高了9%,仔猪腹泻率降低了45.7%。

其他需要注意的是:

甲酸钙的使用在断奶前后有效,这是因为仔猪自身分泌的盐酸随着年龄而加强;甲酸钙含有30%容易吸收的钙质,在配制饲料时要注意调整好钙磷的比例。

  2.4溶菌酶

  溶菌酶(Lysozyme)又称细胞壁质酶,是一种糖苷水解酶,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酸性环境下,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pH4~7100℃加热处理1min仍能保持原酶的活性(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