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4612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

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

2018-2019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了解王安石受到重用的原因。

2.理解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3.认识王安石变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知识点一 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给宋仁宗上《言事书》,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2)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 措施及内容

措施

内容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需还本付息

农田水利法

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公用水渠需“疏通均济”

免役法

又称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照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均输法

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保甲法

政府把农户编为保甲,农闲练兵,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

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改革科举

废明经诸科,取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概念阐释】将兵法

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l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易错提醒】

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3.王安石变法“富国”与“富民”政策的不同:

“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结构图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主题

 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史料二 安石曰:

“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

“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①。

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

“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②。

——司马光《传家集》

1.史料一是对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措施的评价。

2.史料二体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不同的理财观。

①善理财的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

②能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1.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内容。

提示 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富国之法有何特点。

提示 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和大商人利益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中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

3.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 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史论归纳]

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主题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

故曰: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①;不散,则奸宄固宜少。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王安石

史料二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②,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史料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③;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史料一反映了实行保甲法的原因及目的,①指推行保甲法,则可以使人民不离散。

2.史料二体现了北宋选人用人中存在的弊端,②指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3.史料三体现王安石经世致用教育思想。

③是说如果不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不要教授它。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 维护地方治安,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促进军队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

2.据史料二,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提示 弊端:

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3.史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提示 教育思想:

注重实用。

措施: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史论归纳]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1)理财措施的特点

①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②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③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2)整军措施的特点

①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②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③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

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1.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  )

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

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

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

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

解析 王安石认为导致国家贫困的原因,不是开支过多,而是生产过少,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兼并和繁重的徭役,故C正确。

答案 C

2.范仲淹说:

“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

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答案 B

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

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

4.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  )

A.保马法B.将兵法

C.保甲法D.设军器监

解析 本题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成保甲,平时参与社会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所以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C

5.王安石变法,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哪一项措施在当时是很难真正实行的(  )

A.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

解析 根据方田均税法的具体规定分析,重新丈量土地很难实行,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税也很难实行。

答案 C

6.1061年,苏轼考取“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

但是,后来他感叹道:

“当年……成绩甚优,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直言极谏’了。

殊不知谏一回灭一回,如今灭到黄州凉快来了。

”对于此事的下列解读,比较准确的是(  )

A.科举考试方式有所创新B.“直言”需符合上级意图

C.读书人并没有得到重用D.科举考试科目种类繁多

解析 考试科目是由国家制订的,故“直言”需符合上级的意图,故B项正确。

答案 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

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中“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如青苗之类,皆稽焉”可知,主要涉及的是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

(2)问,抓住要求“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可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符合这一要求。

后半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措施:

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

不同:

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认识: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1.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王安石宦海浮沉的一生、其宏图大愿未了的遗憾、其官学皆优的智慧,都值得今时今日的人们去参悟。

面对北宋贫弱现状,他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  )

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解析 王安石认为:

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答案 A

2.司马光说:

“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解析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材料中提到的“谗佞”之人实际是支持变法的人,正是由于这些人支持变法,所以被司马光称为“谗佞”。

答案 B

3.“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  )

A.青苗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解析 青苗法内容是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符合材料内容,故A项正确。

答案 A

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

该法令是(  )

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

解析 市易法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高价卖出,防止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所以D符合题意。

答案 D

5.“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

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 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 C

6.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 “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息农民起义,所以选B。

答案 B

7.从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增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解析 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选拔更具实用性的人才,故选B。

答案 B

8.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解析 不经科举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

答案 A

9.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历代对其褒贬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

材料二 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

……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

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不惮得罪于巨室,而毅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材料三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

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

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

……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反映出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为实现“御轻重……敛散……之权”,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起到了什么积极效果?

(2)材料二中,梁启超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

指出其肯定的理由。

(3)材料三中,钱穆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哪些不足?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政府财政状况的角度概括;第二、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赋税征收方式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姓负担、社会公平的体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阐释。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改革的偏向性、敛财的暂时性、负担的沉重性等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 

(1)问题:

政府的财政危机。

措施:

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效果:

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措施:

募役法(或免役法)。

理由:

认为该措施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对穷人和富人征税税额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社会进步。

(3)不足:

偏重创设制度,忽视整顿吏治;偏重敛财,忽视宽民固本(或与民争利);变法与战争同步,财政需求过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