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6776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docx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材分析及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本册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七册,在教材的编写中立足于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

教材内容的选材和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

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它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目标体现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生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卫生、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性发展。

三、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遵循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教材的方式,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新中国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拓展到世界风云的变化和人类的发展,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人上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2.本册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

教材中一般只呈现探究性问

族和不同和文化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教材编排了“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浓缩人类文明的经典”、“大千世界,万种风情”、“环游世界各地”四个主题内容。

第二单元“日益繁荣的祖国”。

教材编排了“祖国建设突飞猛进”、“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祖国,我为你骄傲”三个主题内容。

其目的是使学生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理。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热爱党、热爱祖国,并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信念。

第三单元“密切联系的世界”。

教材通过我国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事实,中外著名思想家、科学家和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的突出贡献,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相互联系与相互合作的关系,我国工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等,让学生感受世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感受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联系,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材编排了“从丝绸之路到WTO”、“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风靡海外的中国制造”、“广泛合作与交流”四个主题内容。

第四单元“我们共有的家园”。

教材从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而且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说明破坏地球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基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

教材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学生身边的、家乡的、世界的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环境、世界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产生忧患意识,感受自己肩负的责任,从面从自己做好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共建美好家园的行动中,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材编排了四个主题内容,即“神奇的地球”、“地球状给人类敲响警钟”、“快快参与环保行动”、“共建美好家园”。

五、课时安排

(一)绚丽多彩的世界(12课时)

1.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4课时

2.浓缩人类文明的经典工程2课时

3.大千世界,万种风情4课时

4.环游世界各地2课时

(二)日益繁荣的祖国(8课时)

1.祖国建设突飞猛进4课时

2.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2课时

3.祖国,我为你骄傲2课时

(三)密切联系的世界(14课时)

1.从丝绸之路到WTO5课时

2.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5课时

3.风靡海外的中国制造2课时

4.广泛合作与交流2课时

(四)我们共有的家园(12课时)

1.神奇的地球3课时

2.地球给人类敲响警钟5课时

3.快快参与环保行动2课时

4.共建美好家园2课时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目标:

态度:

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走近世界;通过对人类文明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通过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兴趣。

能力:

通过上网查询、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讨论交流、模拟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知识:

知道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类的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些文明成就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人类的伟大创造、世界古代建筑成就所体现的人类文明智慧;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及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

二:

单元内容:

1、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

2、浓缩人类文明的经典工程

3、大千世界,万种风情

*4、环游世界各地

三、单元基本思路:

本单元内容从纵向的角度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的渊源,感受我国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和欣赏文明成果、保护文明成果、并王推进人类文明做贡献的意识和志向。

教材同时展现了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建议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搜集某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绍。

与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反映世界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

四、单元教学指导建议:

1、把握活动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应当从教学目标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灵活应用教材,在情景和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生动的情景和安排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注意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不断扩展教学空间,开展课外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注重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家庭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知、情、意、行真正得到统一。

6、要为学生铺垫适当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初步知道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状况,指导学生会利用地图,通过地图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各自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这些不同的基本特点和各自不同的文明可能具有的关系。

7、简单了解一些人类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通过展示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理解其内在意义,形成尊重不同文化成果的态度。

教学课时:

12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两个主题活动“祖国建设突飞猛进”、“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和一个实践活动“祖国,我为你骄傲”组成。

“祖国建设突飞猛进”这一课从“大庆油田传捷报”、“中国人能制造汽车啦”“中国人民的‘争气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四个方面,运用大量的数据、感人的故事、真实的照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喜人成果。

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有的也许很久远,他们没有深切的感受,那么老师就要利用学生身边的社会资源获得最直接、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对比中发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巨变,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这一课用“太空奏响《东方红》”这个主题,讲述了我国发射地球卫星的历程,介绍了人造卫星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这个主题,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为人类造福,激发学生的航天梦想。

主题实践活动“祖国,我为你骄傲”,引导学生采用采访、调查的方式了解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学习这些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2.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作用,知道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道理。

3.收集有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认识科技为人类造福,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4.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祖国建设成就的资料,深刻体会日益强盛的祖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和周围的事物,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尽量让学生从自身的体验中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求知欲和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2.本单元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活生生的、对学生最有感染力、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的事例,充实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注重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体验和参与活动。

教学课时:

8课时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态度: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丝绸之路、郑和平下西洋等历史事实,以及老子、孔子的主要思想,使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通过了解我国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航海家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观察地图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待问题的观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知识: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中外文化交流事件;知道为中外经济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及我国加入该组织的意义;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和平相互协作的特点;体会我国经济文化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目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际组织概况。

二、单元内容

1.从丝绸之路到WTO

2.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

3.风靡海外的中国制造

※4.广泛合作与交流

三、单元教学基本思路

本单元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走近世界”部分的第2条、第4条而设置,目的是使学生简要了解人类的文明遗产,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通过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其中,让学生感受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联系,了解古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状况,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图文并茂,将文字与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2.设计大量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和相关知识,通过相互之间发表见解,逐步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获得新的知识。

3.将地理、历史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突出了《品德与社会》的综合特点。

本单元内容主要以历史、地理知识为主,为促进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综合的、历史的观点认识这些内容,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整理并相互交流资料。

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教师不必过多地去追求某些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要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上下功夫,注意控制与历史、地理有关的知识难度。

教材最后安排了选学活动“广泛合作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传媒手段收集资料,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组织学生开展相互的交流活动。

四、单元教学指导建议

1.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一些案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再创造,注意拓展、充实教学内容。

2.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要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3.以生活为主线,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鲜活的事实,对学生进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的教育。

4.通过小组讨论、社会调查、探究思考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接受教育。

5.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收集丰富而准确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分析。

6.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此外,应多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从而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五、单元教学评价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下五个“关注”:

1.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2.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关注知识的获得和发展。

5.关注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六、教学课时

建议本单元总课时为14课时,其中选学课为2课时。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态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地球母亲的伟大,她孕育了生命,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和动植物共同拥有的家园。

学会关注目前地球母亲的现状及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增强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母亲的思想感情;充分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自然法则,热爱大自然,崇尚人文关怀的态度。

学会合作、欣赏和创造,并培养其分析、反省、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

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询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查阅资料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知识:

了解地球有多样的地理环境,旖旎的自然风光;知道只有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处,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明白目前身边的、中国的、世界的环境现状及环境恶化问题、物种日益减少问题、人口及资源问题等是目前人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涵义。

二、单元内容

1.神奇的地球

2.地球给人类敲响警钟

3.快快参与环保行动

4.共建美好家园

三、单元教学基本思路

本单元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走进世界”部分的第6条、“我的家乡”部分的第11条而设置。

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初步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世界范围内关于人口、资金源、环境等问题的现状。

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涵义。

环境教育要从小抓起,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做起。

教材中的四个主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学生身边的、家乡的世界的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

只有全面了解了家乡环境、世界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产生忧患意识,感受自己肩负的责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自觉意识,才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行动中,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对学生生活的实际,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要注重学生的亲历与感悟,多创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调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切体会环境破坏、物种灭绝、资源匮乏的严峻性、紧迫性。

如:

以小记者的身份调查采访周围的生活环境;分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调查学校、家庭中存在的浪费资源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使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提高认识,并内化行为。

教材最后安排了:

共建美好家园:

的选学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图片、照片以及倡议等,制作成板报、手抄报,通过这一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有时一个主题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向课前、课后延伸——如提供追踪调查表等,以激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材所倡导的学习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动手制作、合作学习、模拟表演、社会实践、查阅资料等,都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体现,需要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然而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地区的鲜活资料,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引领学生培养情感、提升认识、获得知识和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