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73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docx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

一、案例陈述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

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

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让王辉觉得纠结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妻子遭遇车祸之后,为何又被人捅了8刀。

二是,从事发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妻子仍旧躺在太平间,无法下葬。

经王辉打听得知,妻子左手上有三道划痕,前胸有一道刺穿伤,后背中四刀。

案件已经到了检察院,警方告诉王辉嫌疑人已被批捕,家属也可将受害者下葬了。

将来待法院开庭审理,家属可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诉求。

肇事司机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他不及时救人不说,反而持刀相向,太恶劣了。

可能面临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死刑。

我们强烈要求将犯罪嫌疑人严肃处理。

虽然警察已通知我们,可以将人下葬了,但是我们还是不放心,我妻子死得太冤了,我们要讨个说法。

二、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

(一)什么是侵犯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相互团结、相互尊重、和谐发展的境地,但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仍然十分复杂,有许多事情令人们愉快,还有许多事情是令人们不愉快的,其中,侵犯行为就是令人们普遍感到担忧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侵犯行为呢?

从社会学理论来看,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根据这一观点,有侵犯的完整理解就必须考虑到伤害行为,也考虑到决定哪些伤害行为被标定为侵犯的社会判断,因此,我们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任何的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任何一种行为看他是否是侵犯行为,一是要看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就是看他的内在意图和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属于侵犯行为,如案例中提到的药家鑫因为撞了人想杀人灭口或人身攻击、凶杀、打群架等。

有些人不想劳作,但又想不劳而获,这只有实施偷盗、抢劫,而有些人在利益没有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没有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而是利用暴力对某些人进行侵犯,如:

现阶段活好干,钱难拿、所有进城务工人员体会最深,虽然国家要求各部门都要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监察督促用人单位全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但有些用人单位拒不履行支付义务,造成很多农民工拿不到工资,但我们的个别农民工法律意识淡溥,没有利用有效的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来拿回自己的工资,这就使原本是受害者的农民工,却演变了对他人身体或心理上造成伤害的侵犯行为的人员。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侵犯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外显的行为,而不是情感、态度

或动机的内在状态。

虽然很难给侵犯行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某些内在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在某些内在动机、意图的驱使下所发生的行为;三是伤害他人身心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是怎样产生的

关于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社会心理学界已经形成了许多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论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本能论

侵犯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1)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的思想发展中。

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论。

他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一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

另一种则是死本能,又称之为“达那多斯”。

死的本能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当它指向内时,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而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

一般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

本能冲动在体内不断地积累着,应当经常予以释放,以免积累太多引起总爆发。

(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洛伦兹(K.LDrenz)提出可以将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分为掠食行为和斗争行为两类。

前者常见于异种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比如老虎咬死兔子的行为;后者常见于同种动物之间权力阶层的分化冲突。

洛伦兹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本能的,这种本能出自动物个体内部。

而这种内部本能可以逐渐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动物就会攻击一些目标,以释放积累太久的本能冲动。

1963年洛伦兹观察了热带鱼的攻击行为,论证了侵犯是本能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3)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点。

威尔逊(E.0.Wilson)认为,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使动物通过基因遗传将有利于种族生存的生物特性一代一代保存和延续下去,同时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行为方式也保存和遗传下去。

人类之所以有侵犯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于是这种行为便被保存下来。

该学派忽视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忽视人类社会文化和人类高度发展了的心理机能的相互关系,片面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因而受到许多人批驳。

2、挫折——侵犯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侵犯和挫折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标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1)多拉德

挫折——侵犯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在1939年提出的。

多拉德认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然而,从现实来看,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并不必然导致侵犯,人受到挫折后也不会仅仅以侵犯来发泄,有些人也是独自埋怨。

(2)米勒

米勒在1941年出版的《挫折——侵犯假说》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内容。

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

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侵犯行为;但侵犯行为肯定是由挫折导致的。

(3)伯克威茨

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的侵犯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行为的唤起状态。

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

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没有提供这样的线索,那么个体未必表现出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在后来的发展阶段将侵犯与人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有了很大进步,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是,挫折并不是引发侵犯的唯一因素,报复、占有欲也会引发侵犯。

因此,这种理论亦无法全面解释侵犯产生的原因。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班杜拉对挫折论提出了批判,认为挫折论和本能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班杜拉认为个体受挫折后,是否进行侵犯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中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侵犯取决于起因和习得。

该理论认为接触和观察到侵犯行为会增加观察者的侵犯倾向,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为个体提供了可以模仿的行为榜样,个体通过观察而习得了该种行为,形成以后处理类似事件的行为模式。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当反应能力的话,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这种不适应行为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或使他养成一贯的侵犯性。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学习在侵犯行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攻击与挫折使人感到愤怒,这些愤怒情绪只是侵犯行为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并不表现攻击行为,主要与学习有关,正如学习理论强调的侵犯行为可由学习而获得,强化和模仿

2.温度

早在十九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存在着一定关系。

巴龙(1978)年的的研究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他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倒u型关系,在38倒41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强,但是超过这个温度后,由于人们外出的机会下降,所以暴力行为的产生的机会也比较少。

3.兴奋转移

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存在这一定的关系。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

一些与犯罪相关的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

伯克威茨把这种现象成为武器效应,除了刀、枪等明显侵犯线索外,与死亡、邪恶有关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

弗兰克等人发现,在职业棒球和橄榄球比赛中,穿黑色服装的一方收到的惩罚比浅色一方受到的多。

4.去个体化行为

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递给群体从而使得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

群体中的个体有时会失去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时自身的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并称之为去个体化。

5.酒精

酒精往往成为影响侵犯行为的重要因素,事实上,酒精并不会增加人们的攻击性,酒精起的是解除抑制的作用,所以,在酒精的作用下,一个人的本性经常

被唤起,暴躁的人也会变得更富有攻击性。

三、控制侵犯行为的对策

(一)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减少挫折感

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如:

在很多单位就这样的情况发生,,正式职工和合同制职工人数基本对半,但二者的利益差别相差很大,就连进城务工人员都有节假日的加班工资都没有,但为了保证大多数合同工的饭碗,有很多合同工则采取辞职的方法来对抗,但也有个别侵犯行为的发生,所以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开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人就在想:

为什么别人有工作而我则没有,为什么别人能拿很高的工资,而我则不能,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产生自卑、挫折、消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就会产生侵犯行为,这个侵犯行为的破坏程度就要看积蓄的能量大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解决再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加强自身的修养,通过这些方法来基本消除和控制侵犯行为的发生。

(二)运用奖惩制度控制侵犯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对侵犯行为的惩罚是必要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人都是畏惧惩罚的,所以,利用惩罚来控制侵犯行为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依靠惩罚来控制侵犯行为也是不可取的,这就叫物极必反,我们就拿父母对子女的惩罚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子女不听话,不爱学习,不合群是普遍现象,我也是有儿女的人,我觉得一味地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因为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强迫他做的事,他就越不想做,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近两年我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方面和育儿方面的书,学习使我感到对孩子经常打骂,体罚等,只能使孩子对你产生反感情绪,父子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时边学边玩,见你应躲等。

在家里产生的怨气不敢在家里发泄,就跑到外面去发泄,为此近几年我改变了教育方法。

首先,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朋友关系,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遇到事情都是和孩子商量解决,而且当着孩子的面不说脏话、不实施暴力,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常常以父母的某些行为为榜样,久而久之大人的很多不良行为均被孩子所吸取。

所以我相信只有在子女对父母尊重,依赖的情况下奖罚才是有效的,父母对子女的惩罚必须是理智的,不是随心所欲的,父母为子女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通过说服教育控制侵犯行为

说服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从而降低或避免人们侵犯行为的发生,对于孩子来说要及早进行说服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是与非,让他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对自己的危害,使孩子形成“侵犯他人是不道德的,侵犯他人会受到制裁”等观念,深深扎根于儿童的幼小心灵;对大人也一样,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喝酒,酒醉后便失去理智,想起以前不愉快的事,并实施侵犯行为,在实施侵犯行为之前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可能会消除或降低他的仇恨感,如果在实施侵犯行为之后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可能会激发他的内疚感,使他感到很后悔,从而促使他想办法如何弥补,这样就表明你对他的说服教育是成功的。

再有就是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小儿书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现代生活中电视是儿童获得侵犯行为的重要来源,我记的在80年代中期,当时最游流行的香港古惑仔影片对孩子和影响很大,孩子看完电视后便模仿电视里古惑仔的样,成立了什么像大刀帮、斧头帮等大战于街头的黑社会帮派,严重危害着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控制和减少儿童观看暴力影片,以减少接触电视暴力的机会,同时减少购买暴力图书和减少观看有暴力内容的报纸,是有效防止儿童侵犯行为发生的有效办法,让他们和大人一起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给他们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图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四)创造合适的宣泄环境

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病的时候发现,当病人向自己诉说了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欲望之后,病人的病情会得到好转,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宣泄。

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来抑制侵犯行为的发生,比如说:

球类比赛、跑步、拳击、做梦、心理咒骂或写暴力故事、把自己的痛苦倾诉给别人,大哭一场、拼命地工作等都不可以消除和降低侵犯的能量,在美国的各大企业如果员工不满意,就可到出气室,对着国家总统、企业领导的橡胶人像发泄一通,通过这个方法职工的干劲更高了,效率比过去高一倍,侵犯行为的发生率也几乎降低为零。

因此,为那些遭受挫折的提供一个发泄的平台,以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也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给悲观者提供倾吐心声的地方,另外咨询师也可以给予更为适当的调节方法,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影视作品里或者财经类畅销小说中,如近期播放的《甄嬛传》中后宫里嫔妃们就像现如今的职场,职员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为了谋取利益不择手段地伤害、侵犯他人。

这种侵犯行为虽然实现了某些人的利益,但对整个组织氛围却产生极坏的影响。

领导者当然希望避免、减少组织内负面消极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

员工们应该是开诚相见、相互协作、无论是公司的还是个人的利益都能够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得到实现。

四、参考文献:

1、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136~137;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17~221;

3、马广海《应用社会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95~98;

4、王恩界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28~32;

5、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XX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