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1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

120分钟总分:

120分)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元霄  大抵  宽慰  嘱咐B.松懈  过隐  懒惰  回驳

C.撺掇  糜子  慨叹  蓦然D.褪色  朦胧  躁热  斡旋

2.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

”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在中考励志大会上,校长那激情四射、惟妙惟肖的演讲让同学们夺取中考胜利的信心更足了。

B.班主任虽然是个老师,但却是个极细心的人,全班五十个学生的各种信息他都了如指掌。

C.壮族人民的好儿子黄大年为了祖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春日的柳州,和风佛面,细雨如丝,紫荆花含苞欲放,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删除“正在”)

B.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

(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把“成为”改为“是”)

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苗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几率有效降低。

(删除“通过”)

5.根据下面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3分)

(1)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是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jiǎojié()。

(2)耳畔是一声miǎoyuǎn()的鸡啼。

(3)当它jiáráněrzhǐ()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每空1分,共10分)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郑风∙子衿》)(1分)

(2)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

(《诗经·国风·邶风》)(1分)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分)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表达诗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是,。

(2分)

(5)默写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颔联和颈联。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4分)

浩浩长江,巍巍长城,山川形胜,风俗人文……中华之美,异彩纷呈:

美在武术,武出雄健风姿;美在音乐,演奏美妙旋律;,。

二、阅读理解(4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20题。

(一)韩休为相(9分)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

休为人峭直,不干③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

始嵩④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

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

“韩休知否?

”言终,谏疏已至。

上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蝇,何不逐之?

”上叹曰: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

①黄门侍郎:

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

官职名。

③干:

求取④嵩:

萧嵩,唐朝宰相。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非为身也/身体力行B.辄谓左右曰/浅尝辄止

C.陛下殊瘦于旧/殊途同归D.上尝临镜默然不乐/卧薪尝胆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始嵩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

(3分)

  

  

(二)《社戏》节选(9分)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先前的戏,或骂或笑,一面加紧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m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

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④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⑤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都回来了!

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双喜在船头上对着我的母亲大声的说。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各自回去了。

⑥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

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

”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⑦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⑧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4.选出对选文的内容解读错误的一项:

() (3分)   

A.选文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主要内容的叙写的。

B.第④小节“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里“八癞子”加上引号是表明特定称谓。

C.选文中的六一公公是一位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老人,并不是真的“小气鬼”。

D.选文主要是以小时候的鲁迅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人和事,所以显得很真切。

5.结尾所写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

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6.简要赏析选文第①小节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特色。

(3分)

  

  

(三)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10分)

①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

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

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24小时不离身?

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

……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

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

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

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②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症,看不完的文字图像令人烦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的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

五光十色的手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

更主要的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

如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作用,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

长此以往,人类的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③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

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公功能大大丰富。

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的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入其中,停不下来。

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运营商等。

工作被“绑在”手机上,久而久之也难以摆脱。

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Q群、微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为工作所迫。

④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

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

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

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地融入话题,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

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足为奇了。

⑤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流,言语气场共融,这些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

面对面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⑥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

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

对于有的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的决心和毅力。

7.下列对“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能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对人的吸引力极大。

B.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

C.使用手机能给人带来刷屏的快感,转移“人际焦虑”。

D.玩手机可以帮助性格孤僻、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找到自信。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一连串的问题,列举了“手机依赖症”的具体表现,既引出说明对象,又形象地展示其危害。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围绕“手机依赖症”展开说明,先分析其危害和成因,再探讨解决方法,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用不用手机其实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为工作所迫。

所以要治疗“手机依赖症”,必须从客观原因入手解决问题。

D.文中提及美国一男子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的事例,与“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作比较,说明面对面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9.你身边有朋友苦于摆脱不了“手机依赖症”,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帮助他的办法。

(至少说出两个)(4分)

 

 

(四)回家徐风(17分)

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

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

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

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

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

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

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

 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

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

苗苗奶 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

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

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

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

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

我咋向他爸妈交代?

老天爷啊!

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真悬哪!

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

咋了?

到底说啥了?

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

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

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

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

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

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

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

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

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

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

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

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

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0.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

请简要回答。

(3分)

  

  

11.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4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12.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

(4分)

  

  

13.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

你同意哪一种?

请简述理由。

(5分)

第一种:

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

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

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三、写作(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国粹,是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网站组织网友评选“中国20大国粹”,网友踊跃参与,根据网友投票的结果,书法、中国武术、中医、茶、瓷器、围棋、国画、剪纸、京剧和对联等入选。

请根据你对上述国粹的了解,你与上述国粹的接触经历或你的想象,选择其中一个或若干个,以“我与国粹的故事”或“我的国粹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你可以叙述真实经历,可以虚构故事,也可以抒发情感。

要求:

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③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C解析:

A项中,“元霄”应为“元宵”,“霄”与天空有关,如直冲云霄等,“宵”与夜晚有关,如宵夜、宵禁等;B项中,“过隐”应为“过瘾”;D项中,“躁热”应为“燥热”,“躁”组词如暴躁、急躁等。

2、D解析:

《灯笼》是以散文的自由笔法。

3、A4、C

5、皎洁渺远戛然而止

6、

(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胡为乎中露?

(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7、示例:

美在戏曲,生旦净丑,演绎悲欢人生;美在文学,诗词 曲赋,抒写灿烂文化;美在汉字,点横撇捺,记载悠久文明;美在建筑,亭台轩榭,尽显精巧布局。

二、阅读理解

(一)1、B

2、始/嵩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

3、韩休为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为了国家大计,敢于与皇上争执.他是个有良好声誉的官员。

(二)4、D5、A

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侧面衬托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表现了他们急切返回的心情。

(三)7、D8、C

9、可以邀请他参与户外运动,重拾自然之美;参加社区公益或爱心活动,将生活重心从手机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组织朋友聚会,多跟他“面对面”交谈,把酒言欢纵论人生。

(四)10、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的话;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

11、①因找不到孙子而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的心理。

②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而又后怕的心理。

12、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

第二处,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

13、示例: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

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

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肴;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给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恐惧、自责、欣慰的心理变化。

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责任和承担,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

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以及警察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

③同意第三种说法。

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

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 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

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

三、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