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852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常见考查类型

2、掌握基本解题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鉴赏诗歌,主要是鉴赏诗歌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鉴赏诗歌形式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考查点:

1、有关诗句的理解与概括

2、相关形象的理解与把握

3、情感的理解与概括

4、评价观点态度

本课即对此块内容做一梳理,以期你能了解常见考查类型并能掌握基本解题技巧。

二、指导:

(一)有关诗句的理解与概括

例题:

【08高考】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注意:

概括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交代出所写对象及其特点。

【练习】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问题: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寄寓对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的感慨和对国运久长、社会太平的期盼。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问题:

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尚有另类概括:

如:

【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4)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参考答案】1、诗坛地位,无人可比;2、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3、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又如:

【2012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恨极在天涯”中的“恨”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指导:

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抓住相关诗句及关键词准确概括。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

贵玉:

喻昂贵的柴米。

问:

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写郊外美丽可爱的景色。

第二层:

写牧童放牧的情状。

第三层:

写作者由眼前场景引起的联想。

(二)相关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1、鉴赏景物形象(意境)

答案构成:

(1)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话再现画面;

(2)概括氛围特点;(3)交代表达技巧;(4)分析作者情感。

(或:

点出意象----概括氛围特点----交代表达技巧-----分析作者情感)

例: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参考答案】这首诗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意象,渲染出一种浓厚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愁情。

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鉴赏事物形象

【例题】(2010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例二】阅读下面的咏物诗,回答问题。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问题: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作用。

【参考答案】“蜡烛有心”之“心”谐音双关,烛心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

诗中借物抒情,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指导:

(1)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分析意象

(2)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3)托物言志诗要结合背景和作者阅历作答。

3、鉴赏人物形象

【例一】【20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怎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做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望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爱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

“逢”“伴”“夜深坐”等词突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注意:

要仔细审题,按要求作答。

需要结合诗句分析的,要结合诗句形象概括。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问: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坏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三)情感的理解与概括

【06江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07江苏】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08高考】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

【09高考】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答: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提示:

1、情感的概括要立足于全诗。

(特别是要求你体会诗歌的最后一句的思想感情或题目中有“结合全诗”的字样时)

2、要从具体诗句入手,要“查有实据”“证据确凿”。

3、景物描写句,要还原画面,认真体会,不要遗漏情感点。

4、注意诗中情感的变化。

4、概括要准确、凝练。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

络纬:

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歌以“倦”字引出下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插【参考答案:

(1)荒僻、凄清。

“孤村”坐落在旷野之中,显得荒僻;夜间的“一犬吠”和照着行人的“残月”,给人以凄清之感。

运用了衬托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的静景和“几人行”的动景结合着写。

(2)由“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所见凄凉之景,他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竟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

 

1译文:

倦夜

苏轼

在这漫漫长夜之中,我厌倦头挨着枕头,

盼望着小窗透进晨曦,可窗儿始终没有见亮。

我投宿在这荒野之中的孤村,听见一条狗的叫声,

想必是残月下走来几个赶路的人。

想我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旅途之中空有凄清的情怀。

荒园之中有忙碌的络纬虫,空织一场最终能织成什么,

我跟络纬一样啊,年华已经老去,竟然功业无成啊!

 

(四)评价观点态度

如:

【10江苏】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三、四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说明。

答:

由眼前之境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再如: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问: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

请结合诗句内容做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不矛盾。

“悲”的是前事不堪回首,“笑”的是现在流离多病;这“笑”是自嘲的笑,无奈的苦笑。

一“笑”一“悲”,表达了极为伤感之情。

注意:

回答此类题目,要首先答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某一角度阐述理由即可。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问题: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在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情。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所作。

捣寒衣:

妇女用木棒敲打砧石上织好的布帛,使柔软熨帖,以便裁制寒衣。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

(1)暮天、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相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浓;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口更让诗人伤心欲绝;偏偏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时间推移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

附:

满眼萧瑟景一片思乡情

——刘长卿《余干旅舍》赏析

夏熔亮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唐代诗人。

性刚多忤,曾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后调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

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本诗是刘长卿寄寓在余干(今属江西)旅社时,写下的风调凄清的思乡之作。

首联写诗人独自在旅社门外伫立凝望,所见到的一片萧瑟凄凉之景。

暮色苍茫,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寥廓苍天的尽头,呈现出暮色与苍天共一色的景象。

此时已是深秋季节,霜色渐浓,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

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经过风吹霜打,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一片黄褐色,片片凋零,变得稀稀落落。

古人云:

以哀景,抒哀情;以乐景,抒乐情。

这一番哀景的描绘,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旅居他乡而产生的凄清冷寂情怀,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颔联进一步渲染孤寂悲凉的气氛。

夜幕降临,暮色笼罩着大地上的一切。

诗人身处异地,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这冷落凄清的氛围给他带来了孤苦的感受:

深秋时节,长空万里,一片寥廓,草木萧瑟,一片肃杀,白水悠悠,深情呜咽,此时余干城门紧闭,与外界隔绝了,显得孤孤单单的。

独鸟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

一个“孤”字,一个“独”字,言简而意丰,孤独者,不仅仅是旷野中的余干城,也不仅仅是那背人的独鸟,还有遭遇宦途坎坷,漂泊在外的诗人。

颈联首句转换视角,作者抬头仰望,只见暮霭沉沉,一弯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

往日此时,当是鸟雀归巢,行人归家,邻家渔船傍岸的时候,可今晚,新月高悬,渔船未归,渡口显得冷冷清清,诗人的体察细致入微,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又由邻家的渔船未归,自然联想到自己宦海沉浮,现又漂泊异乡,由此触动离思,愁绪满怀。

家人此刻也当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吧?

上述三联,通过写景,极力渲染浓郁的思乡之情,无尽的羁旅之思。

尾联突然宕开一笔,由视觉感受转到听觉感受,把诗情又推进一层。

正当诗人凝神远眺之时,一阵接一阵捣衣的砧声传入耳鼓。

是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

万籁俱寂之时,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

这里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烘托了秋夜的宁静,而这宁静又与诗人心里躁动不安的情绪形成强烈的反差。

所见之景,本已令诗人“乡心正欲绝”,而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这首五言律诗,作者精心选取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物象,融情于景,不仅交代了时令景象,而且与作者特定情形下的凄清悲愁心理完全吻合。

夜阑人静时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与马致远笔下颠沛流离的游子见到“夕阳西下”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透露出他乡游子的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

整首小诗情景交融,撼人心魄,读来不禁让人荡气回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