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594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docx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表达技巧类

诗歌鉴赏专题——思想内容类

一、名词解释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

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二、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

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

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

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 如: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如: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诗歌鉴赏专题——表达技巧类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2、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②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a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b托物言志: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如:

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c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3、描写技巧:

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a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如:

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如: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b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c虚实结合——定义: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

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d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e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f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g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h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二、表现手法:

赋、比、兴;象征、含蓄、抑扬、想象联想、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以小见大等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赋就是铺陈直叙,它的特点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出现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如:

李白《巴陵赠贾舍人》: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

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作此诗赠与贾舍人。

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把贾谊贬谪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是把贬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

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

整首诗似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

反话(讽刺语)正说(赞颂辞),含蓄蕴藉。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

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三、修辞手法

用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四、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

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

托“小松”讽刺什么呢?

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

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

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

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

“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

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

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

“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

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

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

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篇章结构类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白居易说:

“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

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

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照应的作用。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3、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

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

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

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

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明快:

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

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

雄壮、强健、浑厚。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4、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