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856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课时

一、考点解读: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

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1、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鉴赏角度——“五看”

题目

作者

注释

意象

特殊词句

通向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明风格

知时代

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作者情感的载体

把握感情的

切入点

从题目认识

对象

了解

背景

破解难点

从景物把握感情

从意境洞察心胸

从首联找到特点

从尾联参透主旨

注意:

题干可以给你以启示

三、诗歌分类:

1、按题材的不同,可将古诗词分为以下几种:

咏史怀古诗别离贬谪诗爱情闺怨诗思乡怀人诗

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 谈禅说理诗

2、诗歌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

四、分析鉴赏:

1、咏史怀古诗

所谓“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

而“咏史”却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怀古之作长于情景交融,咏史之作长于议论精辟。

【解题方法】

(1)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一定要读好注解。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

(3)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②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练习】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问】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

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①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②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2、别离贬谪诗

【解题方法】

(1)把握别离贬谪诗的思想内容

别离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④表达自己的志向。

贬谪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①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②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③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2)注意送别诗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与做法。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例如: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留心贬谪诗词中的序或注释

要注意这些提示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来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

【练习】别董大①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

①董大:

唐玄宗时著名琴客。

高适在写此诗时,正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

②熏:

即曛黄,指夕阳西沉的昏黄景色。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送别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落日黄云,北风劲吹,大雪纷纷,大雁南飞,体现的是一种漂泊的苍凉孤独之感;而第三句突然一转,借对朋友的慰藉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情感,鼓励朋友充满信心和力量,格调高昂豪壮。

三、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问:

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与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否和谐?

请对这一手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作简要评析

【明确】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与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和谐的,以乐景写哀情,这里是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第二课时

一、分析鉴赏

1、爱情闺怨诗:

【解题方法】

(1)把握爱情闺怨诗的思想内容

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④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2)注意闺怨诗中的比喻与象征意义。

在闺怨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

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具体分为两种:

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例如: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

玲珑:

此处形容月空明凄清。

问:

这是一首宫怨诗,虽然主题是“怨”,但全诗没有一个“怨”字,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以此见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

请你结合全诗,谈谈对后两句的看法。

【明确】这两句诗以女子“下帘”和“望月”两个行动传达出“幽怨”的信息:

“却下水晶帘”,看似只因夜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其中“却”又有无限幽怨;“玲珑望秋月”,以月之空明凄清,衬人之幽怨。

这样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

2、思乡怀人诗的主题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多在边塞诗中涉及。

例如: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问:

南宋沈义父又在《乐府指迷》中说: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结合全诗和前人的评论,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情、景结合的艺术。

【明确】这首诗主要是抒发了诗人旅愁思归的思想情感。

诗的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写景,以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来表现诗人的旅愁思乡之情。

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使全诗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3、咏物抒怀诗(咏物诗:

写作技巧+内外特点+感情)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咏物诗,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读此种诗,还要了解诗人所咏之物与诗人的关系怎样,诗人对物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人生感悟。

(2)把握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和所寄托的感情。

①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②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③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例如: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把握特殊意象,体会象征意义。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例如:

咏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请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什么道理?

【明确】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介(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二、练习: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问: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明确】

(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问: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第三课时

一、分析鉴赏

1、边塞征戍诗:

(1)注意时代背景特征。

边塞征戍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2)把握边塞征戍诗人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①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②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

③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④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例如: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

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边塞苦寒的环境,后两句表现将士高昂的激情杀敌报国的决心,也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

2、山水田园诗

(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①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②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2)分析山水田园诗写景的特色

其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很少单纯的写景叙事,而一定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情与景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在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时应注意作者选取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感情,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3)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

③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

例如: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

棹歌:

渔民的船歌。

问: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兰溪山水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从头到尾似乎没有描写人,你感受到人的存在了吗?

为什么?

【明确】前两句写出了兰溪山水清秀明澈的特点。

全诗未出现一个“人”字,但我们处处感受到“人”的存在,标题“棹歌”即船歌;首句中的“凉”字则是写出人对景物的感受;次句中的一个“看”,分明道出景中之人;而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清爽皎洁,都透露出渔民的欣快欢畅,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

3、谈禅说理诗:

内容:

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对事理的体察

【注意】宋诗。

如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例如:

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问: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二、练习:

1、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

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

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问: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

(1)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2、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问: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