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24807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docx

诗歌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板块

诗歌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板块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板块精练

板块1咏史怀古

1、(2010·唐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

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

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

”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题考查“炼字”。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是: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怀古之作的观点和思想感情一般都以古今对比来抒发对今世的不满或昔盛今衰的哀怨。

解答第

(2)题时,要注意所用景物的意蕴:

“锦帆落”“玉箫寒”“空楼月”“古殿风”“暮笳”等景物都表现出如今破败萧瑟的景象。

与“梦儿中一度繁华”的对比更显出昔盛今衰。

【参考答案】

(1)“寒”字十分传神。

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

(2)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之声。

抒发了昔盛今衰(世事沧桑、千古兴亡、江山易主)的伤感。

2、(2010·湖北五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

向子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向子:

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乾龙节:

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

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前一小题要求考生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后一小题要求考生比较词人情感的不同之处。

考生若能结合词的写作背景(注释)来理解,应该可以看出向词侧重于对国家破败的哀伤,柳词侧重于个人的离愁。

【参考答案】

(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意指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

(2)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门谣

贺铸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

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

牛渚天门:

牛渚,牛渚矶,濒临长江;牛渚矶的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人们谓之天门。

牛渚、天门,是金陵的门户。

新阿滥:

笛子曲。

《中朝故事》载骊山有鸟“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

(1)“清雾敛,与闲人登览”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天门景色的美丽的?

请简要分析。

(3)该词凭吊前朝兴亡,给人什么启示?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比喻、借代等,可以通过诗歌的语言分析出来。

(3)词的上阕,前三句写牛渚天门是限制南北的天险,后两句却说如今这只是人们登临的一个去处而已。

下阕,前两句描写人们游览牛渚天门,后两句写游人细听从金陵传过来的更点的声音。

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天险也没有保住这些国家。

究其原因,在于只依靠天险是不能保证国家平安的。

【参考答案】

(1)拟人。

“与”,给予的意思,写雾收敛,让人去游览,赋予雾以生命,形象地刻画了云雾消散的景象。

(2)下阕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天门美丽的景色。

“待”表明下文都是虚写,通过写游览的人等待江月笛声、远处更声,表明游览者意犹未尽,表现出山水的魅力。

(3)昔日的牛渚天门是定都金陵的一些国家的依靠,他们梦想着依靠这个天险阻隔北方国家的进攻,但从这些朝代的灭亡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天险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的。

板块2山水田园

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浚仪公湖亭(其二)

杨载

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

雨余不遣浓云散,犹向山前拥翠微。

(1)诗歌的一、二两句是如何描写“白鸟飞”的?

表现了白鸟飞翔的什么特点?

(2)“犹向山前拥翠微”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诗歌通过描写飞鸟,表现自己对山水的留恋之情。

回答时要思考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回答第一问要注重思考“拥”表现的事物情态。

回答第二问要注重分析“犹”这个词语表现的事物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第一句用叠词,一方面表现了飞鸟的数量,另一方面刻画了飞鸟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飞翔情态;第二句用“背人”表现飞鸟的顽皮、可爱,用“斜去”刻画飞鸟轻盈、优美的飞翔姿态。

(2)运用了拟人(比拟)的手法。

这句诗把“浓云”写成了具有灵性的活物,它从湖水上慢慢扩展开去,涌向群山,使山峦显得更加葱茏。

“犹”,“仍然、还”的意思,写出了“浓云”温柔多情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注】广川:

指洛水。

长洲:

洛堤。

(1)诗歌第二句中“历”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神态?

(2)诗歌三、四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列举一点并加以解说。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历”说明诗人在长堤上驱马游历,再结合注释,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三、四句描写了诗人等待上朝的环境,描写了飞翔的喜鹊、黎明前的山月、鸣蝉和秋风等景物。

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之太平,诗人的欢愉之感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

(1)“历”,经过的意思,指诗人骑马走过洛堤。

表现出诗人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神态。

(2)寓情于景。

诗歌描写了黎明时分的飞鹊和秋风中的蝉噪,表达出诗人在等待上朝时的悠闲愉悦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寿阳曲

贯云石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

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1)两首诗在描写潮水的过程时有哪些相同点?

请简要解说。

(2)两首诗在结尾处都写了“人”的活动,请简要解说诗歌描写人的活动的作用。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所谓相同点是指诗人在描写潮水的过程中表现了江水的哪些特征,表现潮水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2)两首诗歌的主要目的都是描写潮水的特征,描写人物的目的还是为了表现潮水的情况,所以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等分析潮水的特征。

【参考答案】

(1)都先描写潮水来前的平静场面:

贯诗选取“鱼”“雁”表现水面的平静;周诗用江水的碧色表现江水的平静。

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潮水的状态:

贯诗用“鼓声”表现潮水来临时的气势,周诗用“鳌戴雪山龙起蛰”表现潮水的气势。

(2)贯诗通过写闺中女子掀起朱帘看潮水表现人们观看潮水的热闹场景;周诗通过描写隔岸笛声表现潮水过后江水安静的情况。

板块3思乡怀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

长、远。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

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3)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先分析词语的意义以及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思想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考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3)注意分析题目提供的思考角度:

诗歌是通过描写诗人的活动和景物抒发诗人情感的。

【参考答案】

(1)“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2)以动衬静。

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

虚实结合。

上句实写,下句虚写。

寓情于景。

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3)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乌:

乌鸦。

愔愔:

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刍”。

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

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这首诗是细节描写的典范,两道题都围绕细节出题。

(1)题要求说明“乌”“马”意象的作用,诗言志,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回答。

(2)题是炼字,炼字要考虑到诗歌的内容、逻辑性和诗人的情感。

“不寐”就是不睡觉,“假寐”是坐着打盹儿,想睡又不睡的状态。

诗人在外奔波,夜宿旅馆,一定如“疲马”般疲惫,要睡是肯定的,但又心绪不宁,不能入睡;“坐”“卧”也形成了一定的逻辑层次。

【参考答案】

(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

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何况人呢?

“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

“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

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

(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的特点的?

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的第二、三联是如何抒发的思乡之情的?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1)回答本题时需扣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

“木落”“雁”“寒”等都是深秋的典型景象,也是诗人表达“早寒”的典型意象。

(2)回答本题时需从整首诗营造的意境入手:

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

这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

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

这首诗透露出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参考答案】

(1)树叶飘落,大雁南飞,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突出“早寒”;用“北风”呼啸渲染“早寒”。

(2)用“遥隔”两字表明了离家遥远,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之情。

用游子泪“尽”他乡这一典型细节,反映出思乡之情的强烈。

假托家人遥望“天际”的“归帆”,也在向往着自己的归去,巧妙地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板块4送别悼亡

1.(2010·南昌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

绿柳匆匆去马。

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

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

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般说来,写景的句子,可以从“情与景”“动与静”“虚与实”几个角度去思考。

【参考答案】

(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启程。

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薛华

(唐)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1)有人说“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这句写出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你怎么理解的?

(2)试对“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句做简要的分析。

【解析】

(1)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顺着题目的意思去理解一下“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怎样表现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的,可以抓住两个词:

“送送”和“遑遑”。

“送送”表明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

“遑遑”即是“惶惶”,因友人要离去了,所以心中惶惶不安,这就写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2)这里可作要点式鉴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完成即可。

内容可从写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感情来考虑,形式则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

【参考答案】

(1)写出想象中将友人在沿途问路时一种不安的心情,表现了与友人的难舍之情,突出两人的深厚友谊。

(2)对仗工整。

后句的“共”照应前句的“同”,既写出两人心情的凄苦,也写出了两人情义之深厚。

以实写虚。

将无形的心情写成了漂泊之物,使人在天涯的沦落之情更加形象、生动。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沉醉东风

(元)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阁:

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开头两句是怎样表现送别时的气氛和心情的?

(2)送行女子是怎样一个形象?

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解析】

(1)离不开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天南地北”从空间上来说,“月缺花飞”从时间上来说,是虚写之景,突出了送别者的悲痛。

(2)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言行的分析。

要抓住“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参考答案】

(1)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写:

眼下近在咫尺,即刻便要天南地北各在一方;分手只是“霎时间”的事,以此表现分手瞬间的强烈痛苦。

“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情,是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

(或“虚实结合”)

(2)送行女子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形象。

短短的嘱咐几番被哽咽之声打断。

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板块5爱情怨女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程垓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

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

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

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词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词中“雁”“蛩声”“月”这三个意象,作具体分析。

【解析】要想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就应先把握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意象,注意联系这些意象的传统意义,如“雁”,信使;“不见西飞雁”则无音信到来。

再如“月”,团圆、思念;“月上时”“柔肠断”,则月圆人未圆。

“蛩声”的凄凉进一步衬托了主人公的凄怨之情。

【参考答案】词中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由盼望到失望、由失望到凄怨、由凄怨到断肠的变化过程。

“雁”这一意象取鸿雁传书之意,主人公长时间登楼远望,却没有盼到远方的音讯,“雁”字传递出了主人公的失望之情。

“蛩声”如泣如诉,更显庭院寂寂,从而衬托出了主人公寂寞和凄怨的情怀。

“月”这一意象,代表着思念、相会之意,而主人公在月上之时却形影相吊,由苦苦思念而产生的悲怨之情更令她柔肠寸断。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爇(ru):

烧,点燃。

回文机:

织璇玑图的布机。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锦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婉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

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

(1)回答问题时要结合诗意。

张诗中的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听到鸿声想到要寄征衣。

但不知该寄到哪里,因为居延城那里在移军;施诗里的思妇因丈夫出征在外,一年没有音信,又是北雁南飞时节,所以倍添思念,但不知丈夫何日归来,“问消息”问的即是丈夫何日归家。

(2)解题时要注意推断卖卜人告诉思妇的消息内容,从诗中领会占卜的结果。

卖卜人告诉思妇的好消息却不得成为现实。

所以,夫不归时,不能恨夫,只能恨卖卜人。

问卜,已见盼夫之切;而恨卖卜人,则更反衬出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参考答案】

(1)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卖卜人,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

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反衬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宫怨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

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

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

(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解析】

(1)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要字眼,如“晴”“香”“明”等,渲染出了昭阳宫美好热闹的氛围。

虽然都是写景,但能使读者感到景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

这是得宠承恩的情景。

另外,要根据“夜长”来推想长门宫的景象,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

反差如此之大,则不难得出答案。

(2)“似将海水添宫漏”,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

要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回答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还要写出诗中主人公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前两句境界极为热闹美好。

宫花娇媚浓艳,露珠晶莹,暗香满殿。

昭阳宫殿彻夜笙歌,明月无处不在。

这与下两句所描写的长门宫凄冷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宫怨”题旨。

(2)后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宫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没有了期,强调失宠宫人愁苦的深切。

板块6边塞争征戍

1.(2010·武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飞挽:

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

郭汾阳:

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对比。

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的肃杀景象。

双关。

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故事,请结合全诗分析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解析】

(1)“冲”字,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

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

“缺”字属于使动用法,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2)“金带连环”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

“马头冲雪”传达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

“卷旗”,避免惊动敌人,写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智谋。

“乱斫胡兵缺宝刀”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写出了血战的激烈场面。

【参考答案】

(1)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第四句“缺”字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

首句表现战士英姿潇洒,次句表现斗志昂扬(一往无前),第三句表现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第四句表现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骎骎(qnqn):

马跑得很快。

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解析】

(1)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

紧接着写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军情非常紧急。

首联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渲染得形象生动,虽然边将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托和铺垫之功。

(2)我们要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来理解。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

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

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开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

从月夜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

当时唐帝国边防无能,边患久久不能平息,因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因此本诗具有讽喻作用。

【参考答案】

(1)特点:

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

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