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34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doc文档格式.docx

楚王鼎(侯分封制的公开挑)、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

B、原因:

生力的展(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

侯力增,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

A、积极影响:

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

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B、消极影响: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①目的:

A、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②特点: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

B、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③作用:

A、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

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B、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④维护工具:

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

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血缘纽带、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2.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地制度: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

商朝已有丝机,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周

(3)期,中国已有铁器。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3)商业: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工商食官)。

3.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

(1)夏朝:

我国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

(2)商朝:

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西周:

①文字:

金文②文学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时间、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社会政治:

(1)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标志:

周幽王被杀;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各国变法,郡县制出现。

(3)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灭六国一统天下。

2.社会经济:

(1)生产力进步:

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3)小农经济形成:

①出现条件: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

③地位及影响:

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d.局限: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

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

的最主要因素。

(4)农业生产的发展①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私田的出现;

鲁国初税亩;

秦国商鞅变法。

②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和水利。

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③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

(5)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6)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

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与科技

(1)百家争鸣

①概念:

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A、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B、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③原因

A、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政治:

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C、经济:

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D、人才: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④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⑤影响

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

系: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

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老子的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b、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朴素辩证法思想。

(3)孔子和儒家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体系:

仁;

礼。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礼、乐、射、御、书、数)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

(《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论语》)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4)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①儒家学派:

孟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张。

②墨家学派:

墨子的思想主张。

③法家学派:

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④道家学派:

庄子的思想主张。

(5)科学技术:

①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②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9年7闰方法;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④医学:

《黄帝内经》

(6)文学和艺术

①《诗经》:

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②楚辞:

《离骚》充满了浪漫色彩。

③帛画:

《人物龙凤图》等。

④戏曲:

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秦崇尚法家思想;

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一、秦朝的大一统

1.秦朝统一

历史背景:

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社会生产力

提高,经济发展;

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人民渴望统一;

秦国变法彻底。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或条件

A、政治前提:

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

家统一。

B、经济根源: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

证国统一)。

C、政治根源:

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D、思想来源:

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E、实践条件: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

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皇帝制度;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4)秦朝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A、政治:

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

制定秦律;

B、经济: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

建长城,修弛道,开灵渠;

移民;

C、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①积极:

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B、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

C、初步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历代沿用;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②消极:

A、容

易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B、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

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自由发展。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

(1)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2)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建立中朝:

中朝(内朝),任用身边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决策机构;

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

执行。

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②设置刺史:

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

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

固定治所;

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③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等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④完善选官制度:

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⑤文化措施:

A、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教育:

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

体系。

2.两汉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

赵过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

西汉发明了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

还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和商业:

a、冶铁业:

东汉杜诗发明用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b、制瓷业:

东汉出现青瓷。

c、丝织业:

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

d、工商业:

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e、外贸:

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3.两汉时期的文化

(1)西汉初统治接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A、现实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

B、用人政策: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C、个人发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

采纳。

②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

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

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根源:

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

外儒内法

⑤评价(影响):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B、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D、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3)造纸术的发明。

(4)数学:

《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制值制记数法。

(5)医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万世宝典”)。

(6)农学: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7)文学:

楚辞盛行;

汉赋是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

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a、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

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

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

c、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a、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

有短暂恢复期;

b、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

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c、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

特色;

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

有突出成就。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二、社会经济

翻车;

均田制;

耕耙耱技术。

发明灌钢法;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社会动荡,货币作用减弱,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4)江南开始开发。

三、思想文化

(1)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三教并立。

(2)农学:

《齐民要术》(反映了南北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书。

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

(3)数学:

刘徽、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就

(4)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

A、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曹魏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B、山水画盛行,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制度创新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曲辕犁、筒车的出现和创制,生产技

术水准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三、文化:

随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1.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

A、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

B、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

C、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

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

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

(2)作用:

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③是中国古代中央走向机构成熟的标志。

2.科举制:

①概况:

A、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C、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

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②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历朝沿用,成为中华帝国长

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1)唐代农业的发展:

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

出现了筒车。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城市中坊市分开;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4)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

(5)对外贸易:

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外贸。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

(1)诗歌创作繁荣的原因和著名作家。

(2)传奇小说。

(3

)绘画: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

,盛唐画圣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4

)书法:

楷书大家: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大家:

张旭、怀素等。

(5

)思想:

隋朝起,出现“三教合一”。

※影響歷史真實的因素※

(1)由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修养、感情等许多复杂的因素,致使史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

(2)在历史上,利用政治权势纂改历史的情况十分常见。

(3)史家由于世界观、认识能力、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侧重记载某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另

外一些重要的史实。

(4)文献史料只能部分地记录过去,反映局部的历史。

第五单元宋元时期

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1)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2)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3)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

(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4)商品经济的发展,风俗画兴起。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中央: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

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1)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方江浙地区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精耕细作全面成

熟,稻麦复种制,江南形成一年两熟,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A、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代开始出现),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

B、

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C、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期,以青花、釉里红为代表。

A、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益州)。

B、打破了坊市分界和商业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

C、C、城

郊草市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E、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发展,沿海港口城市兴盛,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

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三、两宋时期的文化

(1)程朱理学:

“二程”和朱熹。

①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②基本思想特征: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理学

③二程: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④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他们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陆九渊的心学:

①心学基本特征: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②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