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3450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docx

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

意象、意境、想象、联想、夜归鹿门歌、归嵩山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学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学习方法

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

2、借助联想和想象

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

三、学习指导

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什么是意境?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作了如下界定: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中国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都讲究意境。

如何能体会意境?

置身诗境,联想想象,缘景明情。

试着将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细心体会,领会文字细微处的精神。

3、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相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相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震,与诗人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像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

就象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上听《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赏析示例”部分:

  1)任务性预习

 ①从下列词语的形旁上推断词的意思,从音旁上推断词的读音。

 

        滟滟 芳甸    霰   皎皎   浦   砧     拂     碣    纤尘   不胜愁

  ②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    

    张若虚,(约660-约720),   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并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从六朝到唐的诗风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             ”之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答案:

初唐、“以孤篇压倒全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③名句名段积累

例如: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2)我的问题

   难点置疑:

例如:

结尾句”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参考:

游子徘徊于明月下,徒然望着故乡的月亮,那独倚危楼的佳人也在痴痴地遥望。

但海雾遮掩了明月,一个在碣石山,一个在潇湘路,天各一方。

有几人在残月下回到了家,还有多少人在月下张望,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江边的树林之上…… 情景交融,情思摇曳。

我的置疑:

                                                        

我的答案:

   3)技能提升

1、这首诗分为9首绝句,为每首绝句起一个题目,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整篇诗歌的意境。

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是单纯的写景吗?

表达了什么思考?

提升和扩大了诗的什么境界?

3.本诗主旨是表达游子思妇离情别绪的吗?

写游子思妇深化了诗歌的什么境界?

答案1:

月生、月照、问月、月待、月思、月移、月华、月落、月沉。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月影徘徊下,思妇触景生情,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

 落花、流水、残月中,游子思归。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江边的树林之上…… 

    2:

不是。

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

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

人生哲理.宇宙意识和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达到了自然美和哲学美的统一。

     3:

主旨不仅是游子思妇离情别绪,但是写人生与自然.自然下的人,充满了生活情趣和生命意识。

 4)发现创新

1、整理本单元的意象及所表达的含义,另外找出含此意象的5首诗。

如“月”------乡思、相思、永恒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白《把酒问月》“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 选用适当的意象,写一首诗,构成你设想的一种意境或表现一种情怀。

                                                                                                           

自主鉴赏部分

一.任务性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      栖隐   岩扉   寂寥    嵩山     轩冕    作揖    耆     槎头    鳊

(二)文学常识天空

     孟浩然(689~740)    代诗人,本名   ,字    。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      。

以写       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     ,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           ,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         的人,不乐于         。

他        的性格和        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       和      以及      。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      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        ,           ,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                ,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参考答案:

 唐代  浩  浩然 孟襄阳  田园山水  孟山人  盛唐  困顿失意  洁身自好    趋承逢迎  耿介不随  清白高尚  山水田园  隐居的逸兴  王维    不事雕饰   伫兴造思    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 

(三)我最喜欢的诗句

1、                             我喜欢的理由:

                                   

                                                          

2、                             我喜欢的理由:

                                   

                                                            

3、                             我喜欢的理由:

                                   

                                                          

4、                              我喜欢的理由:

                                   

                                                            

二、我的问题

1、                                                                      

2、                                                                  

3、                                                                  

4、                                                                  

5、                                                                 

《夜归鹿门歌》

三、难点置疑

1、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这些景物可以分成                 之景和

                之景。

2、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前两联诗句描写的场景,概括画面的特点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⑵分析后两联所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根据作者对两种生活态度体味诗人情感。

3、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营造的环境。

4、孟诗不事雕饰,即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请从全诗简要分析。

5、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

“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简要概述这首七古怎样体现了这些特点。

6、请运用缘景明情的思路(绘景——析景——摹形——溯情)分析鉴赏《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参考答案示例:

1、黄昏江边   月夜山中

2、

(1):

描述场景时抓住主要景物及其特点,使用语言要优美,多用动词形容词;画面是由景物组成的,景物的整体特征就是画面的特征,但不是景物简单地拼贴,需要概括归纳(动态、静态,色调冷暖等);综合前面画面的特点、他人的表现、诗人的形象等。

(2):

抓住诗句中主要景物分析其特点,与前一幅画面进行比较;诗人对后者采取了冷静闲望的态度,结合诗句体会诗人对前者又流露出的情态;最后结合诗人的生平与本诗的写作背景体味诗人情感。

3、月亮已经出来了,如同白玉盘,悬挂在蔚蓝的天幕上。

山上的树木原来是朦朦胧胧的,好像被雾气所笼罩,而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却显出明丽青翠的颜色。

我欣赏着这无边的月光树色,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到当年庞德公所居住过的地方。

4、参考答案示例: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首联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颔联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颈联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尾联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5、参考答案示例:

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

用韵也很新颖:

前四句连用四个平声韵,句句相押,这在古诗中实属罕见;后四句以“鹿门”引起,紧接前句的尾词,是为“顶针法”,并自然转换成仄声韵,音节显得条畅而浏亮。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6:

日落黄昏时分,诗人满脸疲劳地把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这里原野辽阔,天地相连,远处的天空比近处地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映在水心,和舟中人的距离显得很近,有种亲切感。

面对如此清新自然的夜景,孑然一身的诗人脸上漾起一丝喜悦,心头感到一点慰藉。

但这样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夜景同样也会激起诗人心头的千愁万绪:

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所以在短暂的喜悦之后,诗人眉头渐锁,孤独失意无奈到天明。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异地的惆怅忧郁之情。

四、文学小贴士:

1、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

"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2、《归嵩山作》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

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沈德潜说:

“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方回说:

“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吴小林)

3、推荐书目:

《山水诗人:

孟浩然》(陈文道)

《仕与隐》          (王得保)

《中国文学知道点》(余秋雨 徐亮)

五、我的研究专题

  推荐研究题目

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

②孟浩然的送别诗研究

③孟浩然的性格及其悲剧人生命运的关系

④孟浩然的人生追求

⑤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任务性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轧露    鸾珮   一泓   东南坼    戎马   涕泗    鲲鹏    垆边   天姥    瀛洲

向天横    剡溪   渌水    谢公屐   暝   殷岩泉    水澹澹     訇然      霓裳

悸动    长嗟   

(二)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701-762),字     ,号      。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     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            和秦、汉、魏以来的         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           诗人,有“       ”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

“         ”。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三)我最喜欢的诗句

1、                             我喜欢的理由:

                                   

                                                          

2、                             我喜欢的理由:

                                   

                                                            

3、                             我喜欢的理由:

                                   

                                                          

4、                              我喜欢的理由:

                                   

                                                            

二、我的问题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