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理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879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常见病理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病理知识.docx

《常见病理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病理知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病理知识.docx

常见病理知识

常见病理知识

第一节:

炎症

炎症就是具有血管系统得活动对局部损害作用引起得以防御为主得局部组织反映,包括组织得病变、渗出与增生等过程。

炎症除具有局部表现外,常伴有不同程度得全身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增多等。

炎症就是一种重要得基本病理过程,许多常见病都属于炎症,如:

肝炎、痢疾、阑尾炎及外伤感染等。

一、炎症得原因

1、生物性因素: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等,生物性因素,特别就是细菌与病毒就是炎症最常见得病因。

2、免疫反应:

就是指过敏源引起得变态反应性炎症,如:

结节性多动脉炎。

3、理化性因素:

高温、低温、外伤、放射性损伤等物理因素均不成为炎症得原因;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化学物质,以及内源性毒性物质,如:

组织坏死所生成得分解产物,某些病理条件堆积于体内得代谢产物如:

尿酸、尿素等也不成为炎症得原因。

上述各种致炎因子都属于外源性致炎因子,能否起炎症除炎因子外,还与机体得机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如健康小儿不易得肺炎,而患麻疹后,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就易患肺炎。

所以,机体得机能状态(年龄、体质、神经内分泌得机能状态与免疫机能等)对炎症得发生与发展也有重要得作用。

二、炎症得表现: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三、炎症得全身反应:

1、发热:

炎性疾病,特别就是急性炎症常伴有发热;

2、血液中得白细胞得变化:

在大多数生物病理源引起得严正中,特别就是急性炎症,血液中得白细胞数增多;

四、炎症得分类及病变特点:

炎症得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慢性与亚急性三种类型;

急性炎症:

炎症起病急,症状明显、病程短(几天到一个月内);

慢性炎症:

炎症发展缓慢,炎症缓与,病程长(几个月到几年);

亚急性炎症:

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五、炎症得结局

1、痊愈:

多数炎症性疾病,通过机体本身得抗损害反应与适当治疗,使病源微生物消除,周围组织、细胞开始再生进行修复;

2、迁延不愈:

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彻底时,致病因子持续存在或反复作用时,炎症可延转为慢性炎症,如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3、蔓延扩散:

A、局部蔓延:

病原微生物向四周组织蔓延扩散。

如:

肾结核可沿泌尿道下行引起输尿道下行引起输尿管、膀胱结核。

B、淋巴道扩散:

病原微生物经组织间隙侵入淋巴管内,通过淋巴液进入淋巴结,如下肢局部组织有炎症,可引起下肢局部有炎症而引起下肢淋巴管炎及股沟淋巴结炎。

C、血管扩散:

炎区病原微生物及某些毒性产物,可经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与脓毒血症甚至可引起死亡。

毒血症:

细菌得毒素或毒性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败血症:

细菌入血,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患者除有严重毒血症得临床表现外,还常出现皮肤粘膜得点状出血及脾肿大等。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性:

常见于老年得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通常由急性支气管炎经反复发作逐渐发展而成;临床主要表现为:

长期反复咳嗽、咳痰,重症患者常伴有喘息。

病因:

1:

理化因素:

长期吸入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氨等)刺激性烟雾得粉尘、吸烟等。

寒冷因素特别就是气候骤变与该病得发生与病情加重有一定关系。

2、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与慢性支气管得发生或复发有密切关系,如鼻病毒等。

3、过敏因素:

部分患者发病与机体对某些物质,如食物、粉尘、烟草及某些药物等得过敏有关。

特别就是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往往有过敏史,反应率多;

临床病理联系:

患者常在感冒、受凉后发病,因气管、支气管受致病因子得刺激,粘液分泌增多,患者如能预防感冒、及时控制感染、注意身体锻炼,避免反复发作,阻止病变得发展,促进病变组织痊愈;相反,如疾病长期拖延或反复发作,常可引起慢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及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

二、肺炎:

其就是肺组织发生得急性渗出性炎症;引起肺炎得病因很多,如细菌、支原体、霉菌以及化学因子等。

其中以细菌引起得最为常见;各种年龄得人均可患此病,婴幼儿、老年人及体质衰弱者较易发病。

临床表现为:

突然发病、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约7—10天高热骤退,症状消失,患者多为青壮年人。

病因:

本病绝大多数由肺炎球菌引起,少数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

大叶性肺炎经呼吸道感染、健康人咽部就存有肺炎球菌,但由于机体抵抗力强及呼吸道防御功能正常可不发病。

三、用药: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应服用抗病毒类药物(病毒引起发病)+抗生素药物;服用抗生素类药物(细菌引起发病),服药应坚持,期间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变可累及胃得各部,但以胃窦部最为常见;

用药:

抗生素+胃粘膜修复药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

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吸烟、酗酒等有关;本病患者常有胃酸减少,食欲下降,上腹部不适或钝化,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

此型胃炎有得可能发展成胃癌;

三、溃疡病:

此病又称消化性溃疡;以胃或十二指肠形成慢性胃炎为主要病变。

表现为周期上腹部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易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病因:

1、胃液得消化作用:

局部溃疡得形成就是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组织被胃酸与胃酶消化得结果,在正常情况下,胃与十二指肠粘膜不被胃液消化,这就是因为粘膜具有防御能力;粘膜上皮得细胞膜含有丰富多类脂质,可以防止胃酸大量透过上皮细胞进入粘膜层损害组织,胃分泌得粘液对组织起着一定得保护作用,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粘膜覆盖于粘膜面,可以避免或减少胃酸对粘膜得直接接触,同时粘液对胃酸尚有中与作用。

上述屏障功能一旦遭到破坏,或粘膜上皮防御功能下降时,则胃酸大量进入胃粘膜,发生组织自我消化过程,形成溃疡。

胆汁可以改变胃粘膜表面粘液得特性,从而损害胃粘膜屏障功能。

所以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就是胆汁反流入胃,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功能,这在胃溃疡得发生上有重要作用。

2、内分泌功能失调: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过多得原因就是因为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

此外,胃、十二指肠溃疡得形成也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平衡失调有关,如临床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皮质激素可使原有得溃疡加重复发或产生新得溃疡。

另外,某些精神因素得刺激(精神过度紧张、强烈得情绪波动、过度忧虑等)引起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致胃粘膜被酸性胃液消化形成溃疡。

3、遗传因素

四.临床病理关系:

1.上腹疼痛:

上腹疼痛就是胃溃疡得主要症状,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局部病变区域得肌肉张力改变与肌肉痉挛、蠕动加强等可引起疼痛;胃酸作用与溃疡壁与基底暴露得神经末梢可引发疼痛。

2.呕吐或反酸:

由于胃酸刺激引起胃得幽门痉挛及胃得逆蠕动时,酸性胃内容物将反流,反酸或呕吐。

3.嗳气:

由于消化不良,胃内容物排空困难而发酵,可导致嗳气或上腹部饱胀感。

五.结局与并发症

1.愈合:

溃疡病经过适当治疗后,溃疡底部得渗出物及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消失,新得肉芽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减少,以后溃疡周围黏膜上皮再生,从边缘部逐渐覆盖溃疡面而愈合。

2.出血:

一般在溃疡面常有少量出血,就是因为溃疡底部毛细血管破坏所致,患者大便时常可查出潜血。

3.穿孔:

若溃疡较深,穿透浆膜,发生穿孔,可使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4.忧闷梗阻:

引起幽门梗阻得原因就是靠近幽门得溃疡灶区大量芥蒂组织增生与瘢痢收缩。

长期严重得梗阻,胃壁肥厚,办腔扩张,患者可因反复呕吐造成水、电解质紊乱与营养不良。

此外,也可因溃疡周围继发炎症、水肿或幽门扩约肌痉挛,引起幽门得机能性梗阻。

5.癌变:

癌变后,溃疡增大,形状不整,边缘隆起,变硬。

疼痛失去节律性。

十二指肠溃疡癌变就是极为罕见得。

第四节病毒性皮肤病

病毒性皮肤病为病毒感染引起得皮肤病。

大致分为疱疹型:

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生物型:

如常疣、扁平疣等;红斑发疹型:

如传染性红斑、麻风、风疹等。

一.单纯疱疹

病因:

为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

一般分为两型:

Ⅰ型主要侵犯生殖器官以外得皮肤黏膜,如唇部疱疹;Ⅱ型多侵犯生殖器部位得皮肤与黏膜,为性接触而传染,常认为与癌得发生有关。

病毒通过飞沫过直接接触进入体内,产生原发感染,但90%以上为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临床症状。

原发感染发生后,病毒潜伏体内成为终身病毒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如发热、消化不良、经期、妊辰、感染、疲劳时,病毒被激活而导致复发感染,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单纯疱疹。

临床表现:

分原发性单纯疱疹与复发性单纯疱疹。

原发性疱疹极为少见。

轻症主要发生在1-5岁免疫功能低下或营养不良得婴幼儿。

表现为疱疹性牙龈炎、口腔炎。

重者全身泛发疱疹、高热及淋巴结肿大,极易死亡。

复发性单纯疱疹较多见。

常在感冒、外伤、经期等免疫力下降时反复发病。

好发于口角唇缘、鼻孔及外生殖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初期局部有灼热微痒得红斑,随后其上有针头或粟粒大小得簇集性水疱。

可破裂糜烂,最后干燥结痂。

病程约10天,反复发作。

生殖器疱疹:

为性接触传染病,在生殖器部位出现簇集性紧张小疱。

发生在尿道内疱疹引起尿道灼痛及排尿困难。

孕妇患生殖器疱疹可致流产,新生儿可通过产道引起严重疱疹感染。

发生于宫颈得单纯疱疹有致宫颈癌得危险。

用药:

局部治疗以抗病毒、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重单纯疱疹可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口服或注射,亦可加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口服左旋咪唑等。

继发细胞感染可加用抗生素。

为减少复发,应注意休息,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生殖器疱疹应禁忌性生活,活动性生殖器疱疹早期孕妇应终止妊辰,临产前应采取剖腹产。

二、带状疱疹

病因: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愈后能获终身免疫。

极少复发。

伴低热、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稍后疼痛处发生片状红斑,继而出现成簇炎性丘疱疹带状排列,迅速变为绿豆大小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饱满发亮如珍珠状,周围有红晕,各簇水疱间皮肤正常。

用药:

以抗病毒[阿昔洛韦等]、消炎、止痛[安乃近、扶她林等]、防止继发感染、短病程为原则。

三、尖锐湿疣

病因:

尖锐湿疣就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得赘生性皮肤病。

大多数因性接触而感染。

临床表现:

好发生于外阴、肛周、乳头及腋窝等处。

皮损为淡戏色或灰白色赘生物疱疹,质软,表面分叶或棘刺状,如乳头、鸡冠或菜花状。

表面潮湿,擦破有糜烂、出血,继发感染有恶臭,数目多少不等,大小不一。

用药:

局部治疗以抗病毒、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重症单纯疱疹可全身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口服或注射,亦可加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口服左旋咪唑等。

四、真菌性皮肤病

真菌就是真核类微生物,由致病菌引起得疾病称真菌病,侵犯表皮、毛发与甲板,真菌病叫浅部真菌病,也叫癣,占真菌病绝大部分。

侵犯表皮以下得组织与内脏得叫深部真菌,对人体危害极大。

1、头癣

头癣就是头皮及毛发得真菌感染,可分为黄癣、白癣与黑点癣三型。

好发于儿童,传染性强。

病因:

黄癣由黄癣菌引起,白癣有小孢子菌引起,黑点癣由断发癣菌与紫色癣菌引起,传染途径多由理发工具、枕巾而传染。

猫、狗得癣病也可传给人。

此外,头皮损伤与疾病就是发病得诱因。

用药:

一般采取服[灰黄霉素、酮康唑等]、擦[酮康唑、嘧康唑霜等]、洗[热水澡、洗头]、剪[剪发]、消[消毒]五项综合治疗。

2、手癣、足癣与甲癣

指[趾]、掌跖及甲得真菌感染称为手癣、足癣与甲癣。

发病率极高,并互相传播。

病因:

致病菌主要就是红色毛癣菌,其次就是絮状表皮癣菌。

多由浴室、拖鞋、毛巾等在公共场所间接接触传染。

手足多汗,穿不透气鞋及潮湿、慢性损伤也就是足癣发病得重要诱因。

临床表现:

1]手癣与足癣:

先发生在足、两足感染后再传播到-侧手。

其表现有:

①浸渍糜烂型:

好发于3、4趾间及屈侧,表面浸渍发白,擦去表面露出潮红糜烂面,有恶臭,自觉剧痒。

②水疱型:

发生在掌跖、指趾足弓得深在性水疱,疱壁厚不易破,水疱密集。

干涸后脱屑,也可致细菌感染。

多见于夏季汗多季节,有剧痒。

③鳞屑角化型:

较为常见,尤其就是冬季干燥季节,易出现皲裂,使患者产生疼痛,痒较轻。

多见于足弓侧,足跟处有片状红斑,附有粉状鳞屑、粗厚,也可合并其她各型。

2]甲癣:

俗称“灰指甲”。

先从一个甲面开始,逐渐扩及其她甲与下甲。

开始多从甲月浅部出现白灰色斑及凹痕成为白甲,向甲下发展后,甲板增厚,易断易碎,中空或与甲床分离,甲面粗糙不平,也可合并成为甲沟炎。

3]皮肤癣菌疹:

由皮肤癣菌引起得变态反应性皮疹。

①外用药物:

根据不同类型而不同。

浸渍糜烂型可先用1:

5000高锰酸钾液湿敷浸泡,干燥后也可用咪康唑或联苯苄唑霜。

水疱型可用10%冰醋酸、复方水杨酸。

甲癣治疗应先去除病甲,可选用40%尿素霜封包,待病甲软化后无痛拔除。

也可用手术拔甲,去除病甲后继用2、5%碘酊或其她抗真菌霜。

②内服药物:

手足癣一般不需要内服药物,极顽固者可短期服用抗真菌药。

甲癣在外用咬同时服抗真菌药,如氟康唑等。

3、体癣、股癣

体癣就是发生在除头皮、手、足、甲等处以外得皮肤真菌感染,发生在股侧、外阴、臀部得体癣,称为股癣。

致病菌与手足癣相似,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临床表现:

开始为少许红色丘疹、疱疹。

继而离心性扩展,周缘丘疱疹排成环形或半环形,明显瘙痒,搔抓起糜烂得湿疹样变化。

用药:

以外用药治疗为主。

如抗真菌药咪康唑霜等。

顽固病例可口服酮康唑或氟康唑,治疗期间衣服宜宽松、凉爽、脱换得衣服要经常煮沸消毒。

4、皮肤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就是念珠菌属得白色念珠菌引起得皮肤、黏膜及内脏得感染。

病因:

念珠菌病主要由念珠菌属白色念珠引起。

念珠菌就是人体胃肠道、黏膜及皮肤寄生菌在集体衰弱、婴儿营养不良、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免疫抑止药等而并发念珠菌病,本病为致病感染。

临床表现:

㈠皮肤念珠菌病

①擦烂红斑

②甲沟炎与甲病

③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

㈡粘膜念珠菌病

①鹅口疮:

多发生在婴幼儿。

在舌、颊、上腭等黏膜处出现乳凝状白膜,刮开,露出潮红糜烂面,可侵犯口角或唇,称为念珠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唇炎。

②女阴炎:

多见于糖尿病、妊辰,使用广谱抗生素得妇女。

阴道黏膜可见充血,上附白色伪膜,白带呈乳酪状,有痛痒感。

㈢脏念珠菌病:

主要引起肺、肠道感染。

肺感染者可致发热、胸痛、咳嗽、咯血,咳出带黏液胶质样痰。

肠道念珠菌病表现有水样腹泻或豆腐渣样便,一般无便血或黏液便,有腹胀、腹痛。

㈣念珠菌疹:

为变态反应

用药:

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皮肤清洁与干燥。

皮损伤处可用1:

5000高锰酸钾液或洁阴液泡洗。

干燥后外擦克霉唑霜、达克宁霜。

鹅口疮及阴道炎患者用2%碳酸氢钠含嗽或清洁。

也可用制霉菌素阴道栓剂,每日一次连续14天。

对严重病人及内脏感染者,可选用内服药物: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等,也可用制霉菌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