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929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docx

甘肃专版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018备考集训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乙】太史公曰:

《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

【注释】①低回:

徘徊,流连。

②六艺: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划两处)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说:

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____________

(3)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

____________

(4)不能去云      去:

____________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4.请结合【甲】语段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第2篇 虽有嘉肴 《礼记》

[2017孝感]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

“可以益②矣。

”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有间③,曰:

“已习其技,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④也。

”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

“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离席再拜,曰:

“此曲确《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进:

继续学(新内容)。

②益:

增加、加深。

③有间:

过了一段时间。

④为人:

作曲的人。

⑤《文王操》:

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志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第3篇 河中石兽 纪昀

[2017张家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释】①杜处士:

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

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

拍。

④搐(chù):

收缩,此指“夹”。

⑤掉:

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

____________

(2)一日曝书画    曝:

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

乙文:

 

第4篇 口技 林嗣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④,曰:

“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⑤扣之。

媪曰:

“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山人默然而反。

(选自《乔山人善琴》)

【注释】①鹘(gǔ):

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

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

老妇人。

④阕:

止息,终了。

⑤款扉:

款,敲。

扉,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满坐寂然      坐:

____________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

____________

(3)今客鼓此   鼓:

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

 

3.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请从【乙】文中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5篇 狼 蒲松龄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

“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

“异哉!

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

“……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

(苏轼《黠鼠赋》)

【注释】①拊(fǔ):

拍。

②橐(tuó):

袋子。

③嘐(jiāo)嘐聱(áo)聱:

象声词,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④虿(chài):

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一犬坐于前      犬:

____________

(2)狼亦黠矣  黠:

____________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去:

____________

(4)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其一犬坐于前

3.翻译下面的语句。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4.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5.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第6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2017泸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

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①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释】①龂龂:

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     诣: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

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

利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第7篇 陋室铭 刘禹锡

[2017安徽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子欲居九夷①。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①九夷:

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     名:

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     斯:

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    鸿儒:

__________

(4)子欲居九夷    欲:

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

“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第8篇 爱莲说 周敦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

即屈原。

②薄丛:

贫瘠的丛林。

③不见:

不被人知道。

④含章以时发者:

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香远益清       益:

____________

(2)宜乎众矣       宜:

____________

(3)自古人知贵兰     贵:

____________

(4)平居与萧艾不殊   殊:

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4.【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二者有怎样相同的品质?

第9篇 三峡 郦道元

[2017福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三姑:

地名。

②幔亭峰:

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溯:

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      引:

____________

(3)不及返顾      顾:

__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

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

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

请简要概括。

第10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

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

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

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西方土地硗确⑤。

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改)

【注释】①五印度:

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

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

③丘陵舄(xì)卤:

丘陵地带是盐碱地。

舄卤,盐碱地。

④畴:

已耕作的田地。

⑤硗(qiāo)确:

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隐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一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第11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

“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⑤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儋耳:

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

文章写于己卯(1099)年,是他谪居儋耳第三年。

②民夷:

民,汉族。

夷,当地土著,少数民族。

③屠酤:

屠,屠户。

酤,卖酒者。

屠酤,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

④三鼓:

三更,即半夜。

⑤再鼾:

一觉醒来又睡去。

⑥韩退之:

韩愈,字退之。

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____________

(3)历小巷   历:

____________

(4)孰为得失       孰:

____________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断两处)

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3.下面选项中与“屠酤纷然”一句中“然”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B.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C.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D.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5.两文均写月夜出游,但在描写月下所见时,甲文侧重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侧重描写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

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

【注释】①霁:

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李岕(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

生,指男演员。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③呆白:

苍白。

④苍头:

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⑤欱(hē):

同“喝”。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拥毳衣炉火   拥:

____________

(2)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__________

(3)大雪深三尺许   许:

____________

(4)明月薄之     薄:

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